唐仕芳,薛瑩,朱戀,金小林,馬娟,
(1.重慶北部寬仁醫院兒科,重慶 401121;2.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兒科,重慶 400042;3.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捷爾醫院),重慶 401120)
我國早產兒發病率較高,約為5%~10%,早產兒各個臟器發育不成熟,且合并癥較多、病情較重,所以治療時間較長,臨床上需要長期的靜脈營養支持治療,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靜脈通道,可以安全地輸送高滲性、刺激性液體,且留置時間長,廣泛應用于早產兒[1-2]。PICC 是經上肢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頭靜脈、肱靜脈,頸外靜脈(新生兒還可通過下肢大隱靜脈、頭部顳靜脈、耳后靜脈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或下腔靜脈的導管。PICC尖端位置的識別是判斷PICC放置和應用是否合適的關鍵。胸部X光透視是常用來確定照片位置的方法,但由于解剖位置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基于骨骼結構為指導定位并不準確。然而,X射線有許多缺點,超輻射損傷、手術所需時間以及結果解釋的不確定性[3-4]。相比之下,PICC 尖端的超聲定位是安全可靠的,為探討超聲下頭端定位技術在早產兒PICC 應用中的效果,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科近2 年PICC置管超聲定位早產兒的臨床資料,所有PICC 放置后的早產兒即行超聲定位,如果PICC 尖端位置位于下/上竇房結,則確認PICC 放置成功。其中43 例早產兒超聲定位檢查后立即行胸部X 線定位,比較超聲定位的準確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 年8 月至2019 年6 月本院NICU住院的早產兒216 例,均給予PICC 置管。其中男117 例,女99例;胎齡27.8~36.3周,平均胎齡(30.5±2.8)周;出生體質量0.98~2.55 kg,平均出生體質量(2.01±0.54)kg。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兒胎齡<37 周;體表心電圖未見心律失常,P 波清晰可見,心率100~180 次/分;穿刺局部皮膚無損傷、瘢痕;患兒無發熱、肢體活動障礙等情況。排除標準:患兒監護人拒絕參與本研究;基礎心電圖背景干擾及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影響P波監測的患兒;嚴重凝血功能障礙;確診復雜或嚴重性先天性心臟病。
1.3 主要儀器 選用美國美德康medcomp1.9Fr 一次性PICC導管包,包括21G帶鞘穿刺針、1.9Fr導管50 cm、管內心電定位導絲和壓脈帶、紙尺。選用L6hd_18mhz 床旁超聲儀(ACUSON_S2000,18-L6HD,德國西門子)。
1.4 置管方法 采用法國美德醫用導管集團的1.9Fr PICC導管,在整個置管過程中,嚴密監測兩組患兒的心率、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
1.5 PICC定位法
1.5.1 超聲定位 皮膚穿刺成功后將導管推進至測量長度后使用床旁超聲儀定位。下腔靜脈(IVC):將探頭置于劍突正中矢狀位進行下肋掃描,探頭標記物指向患者頭部,顯示下腔靜脈與右心房入口,尋找導管內等號樣影像結構,見圖1。上腔靜脈(SVC):探頭置于胸骨,正中矢狀切面通過將探頭標記物向上指來實現,顯示可見主動脈短軸或斜短軸,最大、最清晰的部分是通過逆時針旋轉探頭20°獲得。通過橫向移動探頭或輕微傾斜探頭,可以清楚地顯示出右心室入口,通過超聲掃描可以實時監測探頭的位置,最佳位置是竇房結。超聲下注射0.9%氯化鈉溶液或其他液體可進一步確認導管尖端位置,觀察到液體迅速流出導管尖端,通過測量導管尖端和右心房入口之間的距離來確定導管的正確位置,見圖2。

圖1 下腔靜脈置管術Figure 1 Inferior vena cava catheterization

圖2 上腔靜脈置管Figure 2 Superior vena cava catheterization
1.5.2 胸片X光定位 其中43例早產兒超聲定位檢查后立即行胸部X線定位,比較超聲定位的準確性。
1.6 觀察指標 統計導管置管成功率(導管尖端的最佳位置距離右心房0.5~0.8 cm)和PICC 置管后的并發癥發生率,同時其中43例早產兒超聲定位檢查后立即行胸部X線定位,比較超聲定位的準確性,鑒別PICC尖部定位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如果超聲上未識別的PICC 位置被認為定位不當,則通過統計超聲和胸部X片定位準確和定位不當的例數,綜合計算超聲定位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以[n(%)]表示,分別行t檢驗和χ2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表述,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置管成功率 導管尖端的最佳位置距離右心房0.5~0.8 cm。216 例患者中,首次置管成功200 例(92.6%)。過深進入右心房6例,過淺6例,定位不良4例。通過調整患者體位獲得最佳體位。
2.2 并發癥發生率 發生并發癥14例(6.5%),上肢及胸壁水腫2 例,導管尖端血栓2 例,靜脈炎7 例,導管相關血流感染3例(拔除導管后體溫可恢復正常)。
2.3 超聲鑒別PICC 尖端定位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43 例患者中,5例胸部X線顯示PICC線定位不當,且超聲檢查也均提示定位不當。43例患兒中,38例患兒X線和超聲定位均正常。超聲對PICC針尖定位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為100%,見表1。

表1 超聲檢測PICC尖端位置的敏感性和特異性Table 1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ultrasound for identifying PICC tip position
PICC 置管是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生命線”,被廣泛應用于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疾病治療中。置管前,需要插入導管的長度通過估計測量體表標記,通常從穿刺點開始,沿著靜脈移動,經過右胸鎖關節,然后穿過右第三肋間隙。但是,這個長度只是1 個估計值,不能保證PICC 的正確位置,對于新生兒而言,胎齡較小,血管狀況存在個體和解剖差異,導管尖端異位,置管時易發生移位現象,PICC的位置必須通過成像方法進行確定,及時糾正導管異位尖端,降低異位率,對減少術后導管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
X胸片是PICC定位的傳統方法,但不同閱片員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影響定位。此外,X 射線照相并不是一種實時的技術,如果需要重新定位,需生成多個圖像,患兒可能要重新放置導管位置,不僅增加患兒的痛苦,而且會提高醫療資源的消耗和新生兒輻射暴露和感染的機會。然而超聲檢定位檢查對于新生兒是安全無輻射的。以往研究表明,即使X片顯示導管位置正確,也不能完全排除導管在心臟腔室的定位錯誤,所以許多NICU 通過使用前后側位以提高影像學的準確性,但這樣的操作無疑增加患兒輻射暴露機會[5-7]。因此,臨床醫生一直在努力尋找更好的PICC 尖端定位方法來代替X線定位方法。目前,超聲在臨床PICC定位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因為超聲定位比X胸片定位更安全、更準確、更有利,可以識別X線攝像無法發現的定位錯誤。超音波能夠實時評估,便于導管重新定位,避免X線暴露[4,8]。本研究結果表明,PICC尖端超聲鑒別的準確性和一致性,第一次放置PICC導管成功率為92.6%,超聲對PICC尖部位置識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與X 胸片相比均為100.0%,與相關研究報道一致。超聲定位的另一個優點是提供1個動態的觀察,有助于及時發現并發癥,例如導管移位、胸腔積液、心包積液等,從而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配備頻率為5~9 MHz 的凸陣容積探頭。高分辨率探頭更適合于極低孕齡的新生兒,可以生成微血管的清晰圖像,肝臟作為聲窗可以避免相鄰腸道氣體的干擾,從而提高圖像質量[9-10]。可在劍突下矢狀面、劍突下四腔面或胸骨旁四腔面進行掃描。超聲可以清楚地掃描到上、下腔靜脈和右心房的位置,PICC 導管的材料是硅膠,血管內導管在超聲成像為高低高“等號樣”的影像結構,高回聲為導管壁,低回聲為管腔,導管尖端定位準確,為臨床提供準確的定位信息[11-12]。床邊超聲監測,具有實時性,可以發現導管,異位的位置不當或實時修正,大大提高導管的成功率。超聲導管頭端定位技術簡單、無創、無輻射、實時,是新生兒PICC頭端近床定位的首選技術[13]。
在PICC應用和護理期間,必須密切監測并發癥的發生,常見并發癥包括靜脈炎、導管錯位或移位、導管阻塞。并發癥的早期發現和診斷方面,相比氣胸、胸腔積液、導管錯位或移位等并發癥,超聲比X線更具優勢,超聲能更快、準確地發現并發癥[14-16]。本研究并發癥發生14例(6.5%),上肢及胸壁水腫2 例,導管尖端血栓2 例,靜脈炎7 例,導管相關血液感染3例,但均在拔除導管后迅速恢復。在PICC置管過程中導管的正常尖端位置非常重要,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X射線定位缺乏及時性,如果發現導管異位,必須重新調整,反復調整將會增加感染和其他并發癥發生的風險,但床邊超聲監測具有實時性,可發現導管的位置不當并實時修正,大大提高導管的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盡管超聲波定位仍處于早期階段,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證據,但與傳統的X 射線定位相比,這種技術具有一定優勢,可減少未暴露于X 射線下,避免輻射;操作方便,精度高,實時評估;可快速識別PICC 相關性并發癥。因此,床旁超聲定位技術在新生兒PICC置管中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