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俊
(遼寧省本溪市中醫院,遼寧 本溪 117000)
腦出血、腦梗死均屬于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致殘率、病死率均較高,患者發病后生存質量急劇下降[1]。據臨床資料顯示,以上兩種疾病均可形成軟化灶,不同發病原因在臨床治療、預后、康復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2-3]。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防治對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醫學技術的不斷改進,CT 研究的基本理論與設置均得到完善更新,CT 技術是目前臨床用于診斷腦出血與腦梗死的常見方法[4],診斷鑒別效果理想。本研究旨在探討CT 在腦梗死和自發性腦出血軟化灶鑒別中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620 例患者,其中腦梗死患者300 例,自發性腦出血320例。腦梗死患者男181例,女119例;年齡33~80歲,平均年齡(53.02±12.44)歲。自發性腦出血患者男173 例,女147例;年齡35~81歲,平均年齡(53.78±12.38)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經臨床診斷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臨床病例與隨訪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存在衰竭性疾病者;精神狀態、意識存在障礙,無法配合實驗者;發生惡性腫瘤、自身性免疫疾病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CT64層掃描儀,對患者頭部實施均勻掃描,層厚5 mm、矩陣為512×512,螺距為1。完成掃描后將所獲得數據傳輸至EBW工作站進行圖像重建。安排2 名影像科醫生對所得掃描結果進行雙盲閱片,要求其具有2 年以上工作經驗,正確總結歸類發病部位、形態、多少、密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腦出血患者中共329 個軟化灶,其中基底節區共234 個軟化灶,占比71.12%,共有198個基底節區呈裂隙狀、線狀、條帶狀軟化灶,有36個呈點片狀(類圓形、斑點狀、斑片狀)。丘腦共45個,占比13.68%,其中20個呈不規則形、橫行線樣,25個呈類圓形、斑點狀。腦干共17例,占比5.17%,有7例呈不規則形,10例呈類圓形、斑點狀;4例小腦,占比1.22%,有2個呈現出不規則斑片狀,2個呈現類圓形狀;腦葉共29個,占比8.81%,16個病灶呈不規則形,13個病灶呈斑點狀。腦梗死患者中,共有150個軟化灶,其中大腦皮層下及側腦室旁55個,占比36.67%,軟化灶均呈現斑點狀、斑片狀以及類圓形;腦葉共41 個,占比27.33%;軟化灶均呈現大片狀,甚至累及大腦皮髓質;大腦深部共30個,占比20.00%,均呈現類圓形、斑點狀;腦干共20個,占比1.33%,軟化灶均呈現斑點狀、類圓形;小腦共4 個,占比2.67%,軟化灶均呈現片狀、斑點狀、類圓形,見表1。

表1 CT掃描結果
腦梗死病情持續發展可引發腦功能缺損,多發于老年人群,具有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致殘率高等特點,臨床多表現出失語、偏癱等功能障礙,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及正常生活工作[5]。自發性腦出血具體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基底節區為多發位置,與基底節區血管形態、血管壁張力以及血管壁代謝等密切相關。基底節區動脈以直角狀分布,具有血管細、管壁薄、行程長等特點,當腦部組織血管壓力加大時,極易出現血管破裂,即腦出血現象[6]。以上兩種疾病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早期確診與防治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生存質量。CT 作為近年來逐漸普及并完善的成像系統,憑借方便快捷、易操作、診斷明確等諸多優勢,已成為臨床用于診斷腦出血、腦梗死的首選檢查方法,獲得患者及家屬的普遍認可[7]。多層CT主要由多排寬探測器結構、一次性曝光球管構成,可同時獲得多個層面圖像數據,連續采集投影數據,進而得到重建物體數據庫,與以往斷層掃描技術相比,具有分辨率高、重建圖像質量高等優點。本研究中,150例腦梗死軟化灶患者中多發病灶75例、單發病灶75例,其中大腦皮層下及側腦室旁55個,占比36.67%,軟化灶均呈現斑點狀、斑片狀以及類圓形;腦葉共41個,占比27.33%;軟化灶均呈現大片狀,甚至累及大腦皮髓質;大腦深部共30個,占比20.00%,均呈現類圓形、斑點狀;腦干共20 個,占比1.33%,軟化灶均呈現斑點狀、類圓形;小腦共4 個,占比2.67%,軟化灶均呈現片狀、斑點狀、類圓形,可見多發病灶甚至累及單側大腦半球。而本研究中329 例腦出血軟化灶患者均為單發病灶,數量在1~12 枚,未出現>3 枚患者,其中基底節區共234 個軟化灶,占比71.12%,其中共有198 個基底節區呈裂隙狀、線狀、條帶狀軟化灶,有36個呈類圓形、斑點狀、斑片狀,可見其中多發病灶甚至累及單側大腦半球;丘腦共45 個,占比13.68%,其中20 個呈不規則形、橫行線樣,25 個呈類圓形、斑點狀;腦干共 17 例,占比 5.17%,有 7 例呈不規則形,10例呈類圓形、斑點狀;4例小腦,占比1.22%,有2個呈現出不規則斑片狀,2個呈現類圓形狀;腦葉共29個,占比8.81%,16 個病灶呈不規則形,13 個病灶呈斑點狀。與腦梗死病灶數量相比較少,且病變范圍小,據學者分析可能與腦出血高死亡率有關[8]。本研究結果顯示,腦出血、腦梗死兩種不同病因所導致的軟化灶在數量、形態、部位等方面均存在差異。經分析:多排CT檢查不僅可充分顯示腦梗死、腦出血患者軟化灶病變位置、范圍以及和數目,同時還可方便醫護人員密切觀察病變部位發展動態變化,有助于醫師通過仔細觀察CT圖片、利用不同窗寬窗位、左右大腦半球對比等征象制定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且對于腦出血患者而言,發病后24 h內,持續性出血現象普遍存在,并于急性發展過程中梗死范圍持續擴大[9]。因此,對于腦梗死、腦出血患者盡早開展CT 診斷并將掃描結果作為鑒別診斷依據,可明顯提高疾病確診情況,保障患者盡早接受有效治療,避免延誤治療時機耽誤病情。CT 在自發性腦出血與腦梗死軟化灶病情鑒別診主要價值為:①鑒別腦梗死、腦出血病灶密度;②鑒別腦梗死、腦出血CT 值變化情況;③鑒別腦梗死、腦出血病灶形態;④鑒別血腫周圍水腫占位效應發生情況。醫護人員在臨床工作中均需充分意識引發腦梗死、自發性腦出血軟化灶發生、發展的可能性,密切觀察患者表現征象,特別是存在高血脂、高血糖、腦疝、血液黏稠度高等基礎疾病的人群,加強頭顱CT 復查;同時,期間需做好護理輔助工作,可安排護理人員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普及致病原因、CT診斷方法、治療措施、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增強患者客觀認知,鼓勵其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工作[10]。積極主動與患者保持有效溝通,鼓勵患者積極表達內心想法,耐心請聽患者主訴,依據其心理情緒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緩解其緊張、恐慌等負面情緒。根據患者平時飲食愛好制定合理膳食計劃,建議其家屬為患者提供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食物,平時食用新鮮果蔬,少食多餐,禁止暴飲暴食,戒煙戒酒。當患者身體條件、病情輕重程度允許情況下開展功能訓練,合理安排康復運動計劃,包括屈伸指關節、抬舉上臂、上抬患肢等,逐步向坐、站、行等行為過度,運動量由少到多,運動方式由簡到難,循序漸進。
綜上所述,CT 在腦梗死和自發性腦出血軟化灶的鑒別診斷中具有良好的診斷價值,值得在各基層醫院中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