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巖
(營口市中心醫院口腔科,遼寧 營口 115000)
牙周病是一種慢性炎癥性口腔疾病,發病率較高,與多種疾病密切相關,可增加全身炎癥負荷,加快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及慢阻肺的發生和發展,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近年來,局部緩解劑廣泛應用于慢性牙周病治療中,碘甘油是常用藥物之一,碘甘油可有效改善牙周功能,減少炎性反應,但長期用藥極易引起不良反應,影響患者預后[1]。近年來,作為新型局部緩解劑的鹽酸米諾環素軟膏在牙周病臨床治療中備受推崇,作用時間較長,不良反應發生較少,預后效果良好。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鹽酸米諾環素軟膏治療慢性牙周病患者的效果與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92例慢性牙周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6例。對照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21~49歲,平均年齡(37.12±6.39)歲;牙齦炎7例,牙周腫脹13例,單純牙周炎26例。觀察組男23例,女23例;年齡22~51歲,平均年齡(37.23±6.61)歲;牙齦炎7例,牙周腫脹11例,單純牙周炎2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選患者均符合2016年版《牙周病診療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6個月內未進行局部牙周病診療;未使用糖皮質激素或抗生素進行治療;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意識清晰;不存在其他嚴重系統性疾病者。排除標準:哺乳期、妊娠期女性;存在甲狀腺疾病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存在心、肝、腎等臟器疾病者;存在精神障礙患者;不配合研究者。
1.3 方法 所選患者入院后均進行牙周常規治療:清除牙齦牙石、菌斑,確保菌斑牙面數≤20%;磨光牙面,減少菌斑與牙石的沉積;使用齦下刮治器刮除牙周周圍的牙石、菌斑,并對牙齒外形進行打磨。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碘甘油(武漢沃爾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0046)治療,使用探針抽取20 g/L碘甘油涂入牙周袋內;觀察組則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使用鹽酸米諾環素軟膏(天津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326)治療,使用探針吸取藥物將其注入牙周袋底部,以軟膏溢出牙齦邊緣為最佳,患者用藥后2 h內禁止漱口、飲水、進食。兩組均每周治療1次,持續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牙周功能、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牙周功能包括牙齦出血指數(BI)、菌斑指數(PLI)、探診出血(BOP)、探診深度(PD)、附著喪失(AL);不良反應包括失眠、皮疹、惡心。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牙周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牙周功能PLI、BI、PD、BOP、AL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牙周功能PLI、BI、PD、BOP、AL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牙周功能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牙周功能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觀察組(n=46)對照組(n=46)AL(mm)4.81±1.51 2.14±0.46ab 4.41±0.71 3.13±0.83a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BI(分)2.37±0.47 1.14±0.63ab 2.74±0.75 4.31±0.79a PLI(分)2.85±0.83 0.61±0.31ab 2.55±0.73 1.54±0.21a BOP(%)87.19±1.20 34.52±0.87ab 88.03±1.50 58.49±0.12a PD(mm)5.72±0.42 2.56±0.23ab 5.62±0.52 3.17±0.31a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5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1.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牙周病是指在牙齦炎與整體牙齒支持組織的炎癥基礎上,牙齦下組織受牙周深部組織入侵而引起的,不會出現全身明顯炎性反應。近年來,有研究[2]發現,牙周病與患者的糖尿病、胃病與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病變密切相關,甚至可影響患者的異常妊娠、慢性腎病與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病情變化,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有研究表明,在我國有50%成年人患有牙周病,且呈上升趨勢,主要表現為牙齒移位、松動、牙齦出血及炎癥反應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牙周袋中已發現的細菌種類達500 種,與牙周病發病密切相關,因此,治療牙周病的關鍵是消除牙周菌斑。臨床上常以抗生素、機械拔除患牙等方式治療牙周病,抗生素可有效抑菌,機械拔牙可去除部分細菌,但抗生素極易產生耐藥性、存在較大不良反應,機械拔牙存在機械損傷、極易引發病原菌交叉感染且治療后易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4]。
近年來,臨床上多采用局部緩解劑治療牙周病,局部用藥可保持藥物的有效濃度,減少及預防菌斑的增殖,且緩釋類藥物局部用藥的作用時間長,產生的不良反應較小,有利于牙周病的控制與治療,操作簡單方便[5],在牙周病治療中應用廣泛。臨床上常用局部緩解劑為碘甘油與鹽酸米諾環素軟膏,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對照組牙周功能顯著優于治療前(P<0.05),說明碘甘油可有效改善牙周功能,具有一定療效。碘甘油屬于廣譜類抗生素,作用機制是促使細菌蛋白質變性、凋亡,具有殺滅細菌、病毒、真菌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可能是因為碘甘油的局部藥物濃度較低,殺傷病菌能力較弱,需長時間用藥其療效才可達理想狀態,但長期用藥易引起患者胃腸道不適,出現惡心、嘔吐的情況,此外患者可能會出現失眠、皮疹等問題,在部分患者中不能達到完全治愈的目的,且該藥易出現耐藥性,為后期治療增加難度[6]。而鹽酸米諾環素具有廣譜性抗菌作用,不僅可抑制部分厭氧菌、放線菌與革蘭陰性菌,還可對膠原酶活性發揮抑制作用,起到預防組織受到損害的作用[7];在患牙處可緩慢釋放,抑制牙周組織緩釋,破壞牙周炎病原菌的蛋白質合成,使牙周膜成纖維細胞增殖,用藥劑量小、不良反應發生較少[8]。多種病原菌是造成牙周功能表現異常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牙周功能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鹽酸米諾環素軟膏可有效改善患者牙周功能,促進牙周恢復。鹽酸米諾環素是一種半合成四環素抗菌劑,屬于新型局部緩解劑,當其緩釋藥物成分作用于局部牙周組織時,可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局部藥物濃度,進而有效殺滅與抑制牙周袋內的多種細菌;同時,該藥具有的良好骨親和力可與膠原酶競爭金屬陽離子Ca2+、Zn2+,使中性粒細胞與細菌生成的膠原酶失去活性,減少骨吸收,以此達到牙周組織生長。有研究發現,鹽酸環素軟膏可促使牙根面輕度脫礦,膠原暴露,激發牙周膜細胞遷移至牙根面上,使細胞生長、附著,鞏固牙齦、穩定牙周組織,抑制菌斑形成[9]。鹽酸米諾環素軟膏可與牙周局部接觸后形成薄膜,避免因唾液而使藥物流失的問題,使病變部位維持長時有效的藥物濃度,發揮持續殺菌與抑菌作用,并可有效避免局部藥物濃度較低與全身用藥的不良反應等問題,預后效果顯著。本研究以BI、PLI、BOP、PD、AL 指標對慢性牙周病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其中PD、AL 可反映牙齦炎性癥狀嚴重程度,BI 可對牙齦炎性癥狀活動情況進行評價,PLI 可對殺菌效果進行評價[10]。鹽酸米諾環素軟膏可阻礙菌體蛋白質的合成,抑制牙周組織緩釋與消除牙周病原菌;促進牙周膜成纖維增殖,可阻止上皮細胞遷移至牙根,促進牙周膜細胞附著、骨再生,緩解牙周炎癥癥狀,提升治療效果;對牙周組織的膠原酶活性發生破壞和抑制作用,抑制膠原酶活性對牙周組織產生作用;可調節慢性牙周病患者免疫功能,減少牙周組織發生炎性反應[11]。在牙周病治療中使用鹽酸米諾環素軟膏療效顯著,不僅可改善牙周功能,而且可顯著減少不良反應發生,與常規藥物治療相比,該藥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明顯更佳,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采用鹽酸米諾環素軟膏治療慢性牙周病,可改善患者牙周功能、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療效顯著,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