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覃莉,黃東寧
(柳州市工人醫院腫瘤科,廣西 柳州 545005)
肺癌是臨床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其中非小細胞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比最高[1]。隨著臨床影像學診斷技術的不斷完善,NSCLC在早期的檢出率不斷提高。臨床對于早期NSCLC的治療,多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臨床治療效果較好,但有部分患者由于自身的原因(耐受性低、存在手術禁忌證等)不能接受手術治療。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是一種高精準的放療技術,可有效降低周圍組織的受照劑量[2]。據相關研究[3]顯示,使用SBRT 對早期NSCLC患者進行治療,在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上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及預后,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早期NSCLC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50~82 歲,平均(64.86±3.65)歲;腫瘤分期:Ⅰ期35 例,Ⅱ期5例。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52~82歲,平均(64.14±3.54)歲;腫瘤分期:Ⅰ期36 例,Ⅱ期4 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肺部腫瘤≤7 cm 患者;②經CT 檢查確認為早期NSCLC的患者;③預計生存期>3個月的患者;④體力卡氏評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50 分的患者;⑤自愿參與本研究,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①耐受程度低,對放射治療存在禁忌的患者;②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患者;③近期接受過抗焦慮、抑郁治療的患者;④肝腎功能存在障礙的患者;⑤認知功能存在障礙,不能完全配合治療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放射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每次放療劑量為1.8~2.0 Gy,每天放療1次,每周5次,總療程放療劑量≤66 Gy。
觀察組對患者實施SBRT。讓患者采取平臥位,將其固定在放有負壓墊的立體定向床上,告知患者正確的呼吸方法,在呼吸平穩的前提下使用CT 對患者進行掃描,厚層為4 mm,層間距為4 mm,將CT圖像輸入TPS系統后進行定位,并對圖像進行三維重建,依據圖像分布靶點和靶區勾畫。根據CT定位結果,在肺窗上勾畫靶體積,并對患者實施中心多野立體定向照射治療,每周5次,總劑量BED(生物等效劑量)為95~100 Gy。兩組患者均治療5~6周。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顯效:經CT檢查發現腫塊完全消失;有效:經CT檢查發現腫塊消失>50%;無效:經CT 檢查發現腫塊無變化或增大25%,但未出現新病灶。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卡氏評分、1秒峰值流速、1秒用力呼氣量以及肺活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卡氏評分、1 秒峰值流速、1 秒用力呼氣量以及肺活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卡氏評分、1 秒峰值流速、1 秒用力呼氣量以及肺活量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卡氏評分、1 秒用力呼氣量以及肺活量均高于對照組,1 秒峰值流速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卡氏評分、1秒峰值流速、1秒用力呼氣量以及肺活量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卡氏評分、1秒峰值流速、1秒用力呼氣量以及肺活量比較()
組別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卡氏評分(分)治療前60.14±2.15 60.24±2.65 0.09>0.05治療后71.32±2.45 82.36±2.63 8.55<0.05 1秒峰值流速(%)治療前97.22±2.14 97.14±2.54 0.07>0.05治療后52.36±2.19 78.21±2.16 22.53<0.05 1秒用力呼氣量(L)治療前2.59±0.63 2.36±0.89 0.67>0.05治療后2.89±0.12 3.98±0.69 9.55<0.05肺活量(L)治療前2.05±0.11 2.03±0.18 0.33>0.05治療后2.36±0.27 3.58±0.36 8.39<0.05
早期NSCLC 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主要與遺傳、電離輻射以及環境等因素相關。發病后將會對患者的呼吸系統以及循環系統造成損害,嚴重時甚至還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4]。一般情況下,臨床對早期NSCLC患者的治療,多采取手術、放療以及化療的方式,其中,手術治療的效果較好,但大部分患者對手術治療的耐受較差,而化療對人體的危害性較大,大多患者無法接受,因此,放射治療成為大部分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5]。放射治療的原則主要是在患者能夠耐受的前提下,將腫瘤細胞完全殺滅,若想完全殺滅腫瘤細胞,就必須增加放射的劑量,但常規放療技術的放射劑量一旦過高,將會對腫瘤周邊的正常組織造成損傷,同時還會出現放療不良反應,不僅會對放療的效果造成影響,而且還會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臨床對早期NSCLC 患者所采取的放射治療法,主要以SBRT為主,SBRT是一種高精準的放療技術,是近年來在放療領域所取得的一種突破性治療手段[6]。該放療方式主要是在伽馬刀的發明和良好治療效果的前提下,產生的一種新的放射治療方式。20 世紀80 年代,多位學者不斷對醫用的直線加速器進行改進,在常規的醫用直線加速器上加入立體定向系統以及準直器,通過非共面多弧度小野三維技術對病灶進行集束照射,取得與伽馬幾乎一致的治療效果,在醫學界被稱為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相關研究顯示[7],SBRT的放療劑量與腫瘤局部控制、患者生存時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尤其是腫瘤體積較大的患者,在短時間內將放療劑量從小劑量轉為大劑量,可有效減少局部復發和腫瘤轉移的情況。通過非共面以及多野的照射方法,在三維空間將放射束線聚集在病灶處,在腫瘤的靶區形成高劑量,能夠避免周圍正常組織受到損傷,使周圍組織得到有效的保護[8]。在使用SBRT高分次劑量對早期NSCLC 患者進行治療時,做到以下幾點,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預后。內容如下:①在治療的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的身體體征;②必須是小靶區;③必須保證食管、脊髓等器官與高劑量區域之間有足夠間距。高劑量照射后,能夠促進抗原呈細胞(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的成熟,增加APC 在腫瘤局部中的浸潤,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腫瘤細胞的殺滅數量。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對早期NSCLC患者實施SBRT,可有效增加腫瘤細胞的殺滅數量,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SBRT具有高精準、高劑量等特點,能夠提高局部的控制率,避免周圍組織受到輻射[9]。SBRT 還具有速度快、療程短的特點,每次治療時間不超過20 min,最快可在2~3 周內完成治療,治療過程中不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損傷。通常情況下,在對早期NSCLC患者實施SBRT前,需要使用CT對患者進行診斷,主要目的是對患者體內的腫瘤進行定位,確定需要進行治療的位置,可有效避免周圍組織受到不必要的損傷,同時,主治醫師需與物理師進行充分溝通與合作,嚴格按照物理師制定的放療計劃對患者進行治療,進而有效保證治療時所采用的放療劑量在安全范圍內。眾所周知,使用常規的放射療法對早期NSCLC患者進行治療時,若分次提高劑量,將會導致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修復減少,增加后反應損傷的發生率,且分次劑量越高,后反應損傷的程度越重。利用SBRT對早期NSCLC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減少正常組織的暴露面積,實現細胞亞致死損傷的修復,調整細胞周期的再分布,能最大限制保護正常組織,降低正常組織的損傷程度[10]。且通過多次分割照射的方式,有助于降低正常組織的放射損傷,減少放射損傷程度、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健康水平。觀察組患者卡氏評分、1 秒峰值流速、1 秒用力呼氣量以及肺活量均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對早期NSCLC患者實施SBRT,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綜上所述,采用SBRT 對早期NSCLC 患者進行治療,其治療效果較為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促進患者康復,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將其作為早期NSCLC的首選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