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娜,龔素敏,桂詩敏,胡永春,肖燕麗,羅建蘭,李嵐嵐
(南昌市第三醫院內科,江西 南昌 330000)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品,是人類哺育后代的不二選擇,然而,隨著社會進步及工業化發展,母親對于母乳哺育寶寶的信心卻呈下降趨勢。目前,因母親對喂養知識的不足及周圍環境對母乳喂養信息的偏差,導致純母乳喂養的社會支持不足[1]。而目前因市場上催乳師泛濫,專業知識的不足,盲目、粗暴的按摩、母親因喂養知識不足等原因導致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數量急增,炎癥會增加母親的痛苦,而在治療過程中盲目的退乳等一系列原因導致母乳喂養中斷而失敗[2]。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MDT)是將多學科進行有效聯合,發揮各學科優勢,對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評估、指導,最大限度地避免專業及臨床思維的局限性,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的綜合化、整體化的診療方案。本研究旨在探討MDT 干預對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養成功率的影響,旨在為未來臨床乳腺炎患者的治療干預提供科學指導,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 年11 月至2019 年6 月于本院就診的符合納入標準的60 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8.25±4.52)歲;初產婦18例,經產婦12例;單側乳房患病20例,雙側乳房患病10例;發病時間:≤7 d 10例,7~30 d 16例,≥30 d 4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0 例,大專及以上20 例。實驗組年齡21~36 歲,平均年齡(28.35±4.50)歲;初產婦17例,經產婦13例;單側乳房患病19 例,雙側乳房患病 11 例;發病時間:≤7 d 11 例,7~30 d 15例,≥30 d 4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8例,大專及以上22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產婦及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取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臨床乳腺病學》[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②年齡20~40 歲;③依從性高;④產后6 個月以內;④初次發病,乳腺炎紅腫期。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其他系統疾病和惡性腫瘤;②伴其他乳腺炎病癥。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抗炎、減少乳汁分泌等常規乳腺炎治療。實驗組開展MDT 模式。①組建MDT 團隊:組內人員均為臨床經驗較豐富的護師,定期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外派組員到上級醫院學習、培訓相關知識。②制定MDT 運行流程:患者就診建立檔案→乳腺科醫師手診→固定超聲科醫師進行影像學檢查,明確炎癥部位,并提供炎癥所處分期報告→乳腺專科醫師給出診療方案→母乳喂養指導師處理乳汁淤積問題并行母乳喂養指導→填寫母乳喂養觀察表→乳腺患者服務部負責跟蹤效果并記錄。③提高患者配合度:建立微信群,定期在線傳播母乳喂養相關知識,并進行一對一、面對面指導,及時解答疑慮,提高相關認知水平。④干預方案實施與質量控制:團隊成員分別就各自領域工作作出共性標準,并組織全體成員培訓;由課題指導成員定期對實施方案進行檢查,定期反饋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斷提升干預質量。
1.4 觀察指標 ①母乳喂養存在的問題:觀察產婦哺乳過程中有無出現如奶水不足、腫脹、乳頭皴裂的問題,并對比分析。②嬰兒營養指標:分別于出生時、3個月、6個月,記錄并比較兩組嬰兒的體質量、身長、頭圍的凈增值。體質量:在嬰兒穿單衣服時由專人使用嬰兒標準秤稱量;身長:幫助嬰兒置于測量床上,準確測量嬰兒頭頂至足跟的長度;頭圍:利用軟尺從眉弓至枕骨粗隆環繞1周。③母乳喂養成功率:通過隨訪(電話隨訪、家庭訪視)等方式調查產婦產后1、3個月內母乳喂養的成功率,判定標準為:3 個月內不依賴外來乳品輔助則為成功;反之則為失敗。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母乳喂養存在的問題比較 實驗組產婦母乳喂養過程中問題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母乳喂養存在的問題比較[n(%)]
2.2 兩組嬰兒營養指標比較 實驗組嬰兒身長、體質量、頭圍發育狀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嬰兒營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嬰兒營養指標比較()
頭圍(cm)34.23±2.32 38.45±2.52 6.748 0.000 38.12±2.41 42.35±3.05 5.960 0.000時間出生~3個月3~6個月組別對照組(n=30)實驗組(n=30)t值P值對照組(n=30)實驗組(n=30)t值P值身長(cm)50.23±3.45 56.23±5.12 5.323 0.000 57.62±4.23 65.12±5.42 5.975 0.000體質量(kg)3.45±1.12 4.65±1.58 3.394 0.001 5.23±1.41 6.85±1.86 3.802 0.000
2.3 兩組母乳喂養成功率比較 實驗組母乳喂養成功率為100%,略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現今社會,由于產婦對母乳喂養的認知水平的不足、周圍環境的影響,以及社會上缺乏經驗豐富的專業催乳師等原因,導致哺乳期乳腺炎紅腫數量急劇增加,伴隨炎癥給產婦帶來的痛苦,導致產婦排斥繼續母乳喂養,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及時有效的干預,是提高臨床母乳喂養成功率的關鍵,對減輕產婦乳腺炎痛苦具有重要作用[4]。
母乳喂養可刺激產婦產后子宮收縮,預防產后出血,降低產婦患乳腺癌、卵巢癌的風險,延長排卵時間;且可增加嬰兒機體免疫力,增強營養,促進母嬰感情等,母乳直接從乳腺分泌,溫度適宜,無污染,且喂養方便,一定程度上減少家庭的經濟開支,其不管是對產婦、嬰兒、家庭、社會均優于其他喂養方式[5]。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產婦母乳喂養過程中存在問題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實驗組嬰兒營養狀況優于對照組;實驗組母乳喂養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表明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采用MDT 模式,能有效減少產婦的身心痛苦,利于嬰兒生長發育,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分析其主要原因為,MDT模式是將各科室高效銜接,規避無效性治療、聯合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個化措施,使患者達到臨床治療的最大獲益,且通過多學科診療,可彌補各自領域的空白;通過組建母乳喂養MDT團隊,以產婦為中心,將多學科的診治優勢強強聯合,對哺乳期乳腺炎產婦進行多學科會診,各科室均發揮科室自身優勢,各司其職,避免專業及臨床思維的局限性,彼此間相互協作,多角度評估哺乳期乳腺炎產婦的病情,并結合個體情況進行指導,利于對哺乳期乳腺炎產婦及時的診斷、干預治療及后續母乳喂養的指導,減少產婦的身心痛苦,樹立母乳喂養的理念和信心,提高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養成功率[6-8]。
綜上所述,對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開展MDT 模式,能有效減少產婦的身心痛苦,樹立母乳喂養的理念和信心,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利于嬰兒生長發育,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