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面臨找工作的季節,很多年輕朋友又在咨詢職業選擇問題。有人問我:譚老師,哪些行業內卷程度最低,未來會越走越寬?
看來,內卷二字已經深入人心了,對它的恐懼更是如此。我無法對這個問題給出具體的答案,但提供一個角度,從經理人人才市場的角度來審視一個行業,更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判斷一個行業是否會內卷的最核心標準是,這個行業是否存在一個健康而蓬勃向上的經理人人才市場。它必須盡市場化運作,減少分割與摩擦,人才流動順暢,人才可以很好地被定價。
我們以保險行業作為例子來分析,先選取兩個片段。
一個片段是保險業的高薪轉會事件。
近幾年,一些保險公司的高管(比如平安聯席CEO李源祥),跳槽換一家公司之后,年薪竟然達到了5000萬元人民幣的水平。加上其他獎勵,上億的年收入都可能。
另一片段更有深意。
前兩年,因為研究寶能敵意收購萬科的案例,我留意到,中國民營保險行業的發展可謂神速,幾年時間就快速崛起了寶能、安邦等一批大鱷級財團。其中,我發現一個“秘密”。
保險是特殊行業,監管機構對保險公司的高管任職往往有嚴格規定?!侗kU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規定》規定,如果要擔任保險公司總經理,在擔任其他高管所需要求的基礎上,還有四個額外任職條件(滿足其中之一):
當經理人(優秀的管理者)無法自由流動,必然導致個人價值無法得到合理定價,人才無法得到足夠激勵,行業必然越來越衰。
(一)擔任保險公司分公司總經理以上職務高級管理人員5年以上;(二)擔任保險公司部門負責人5年以上;(三)擔任金融監管機構相當管理職務5年以上;(四)其它足以證明其具有擬任職務所需知識、能力、經驗的職業資歷。
請注意(三)的表述,也就是說,在金融監管機構擔任官員的經驗,可以作為去保險公司當總經理的條件之一。我再查閱了證券公司高管任職的相關規定,并沒有發現類似明確的監管官員的經驗可以直接充當任職條件的表述。
對這個表述,我并不反對。中國的金融監管官員很多都是優秀的技術派人士,個人素質一流,去當高管完全可以勝任。只是這個細節至少說明,行業做大了之后,官員要下海從商,那么機會會更多。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是人推動的,發揮人的內在驅動力很重要。在監管嚴格的金融業,來自監管官員的動力更是十分關鍵。如果監管機構自身都有把行業做大的愿望,那么這個行業就一定能夠發展。如果一些監管官員還希望自己未來能進入這個行業,那么這個行業更是前途看漲。實際上,在民營保險公司高速擴張的這幾年,保監系統下海的干部非常多,他們多數都在保險公司擔任了要職。
因此,這兩個片段組合在一起已經說明了問題:保險行業的經理人身處一個相對健康的人才市場之中,這個市場能對他們的個人價值進行相對公允的定價,甚至是溢價。而一部分監管官員也有進入這一人才市場的沖動,更說明了這個行業的想象空間。
反觀另外一些行業,幾乎是截然相反。由于過度管制,加上市場的碎片化分割,行業還沒有充分發展就開始衰敗,其經理人市場更是非常糟糕,甚至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市場。當經理人(優秀的管理者)無法自由流動,必然導致個人價值無法得到合理定價,人才無法得到足夠激勵,行業必然越來越衰。這種行業就是內卷之王,并非年輕人首選。
打工人沒有貴賤之分,行業卻有內卷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