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歐盟對于數字平臺改革的謹慎態度,遇到了科技行業丑聞。臨時封禁所有來自其澳大利亞平臺的新聞和封禁美國總統之間,臉書向我們展示了其令人驚悚的權力。此外,臉書和推特及谷歌/ YouTube一道,都成了危險的假信息的溫床,1月6日美國國會山風暴背后少不了它們的“功勞”。
15年前數字媒體平臺誕生后,世界民主國家便成為一場大實驗的對象。臉書、谷歌和推特自稱為科技公司,但它們其實是空前的媒體巨頭。有了這樣的能力,它們帶來的假消息活動,矛頭直指70多個國家的選舉。它們被用于虐童、色情和大規模殺人的直播,如新西蘭穆斯林大屠殺。它們的推薦算法可靠地將數十億用戶導向假新聞和宣傳。當大部分YouTube視頻否認氣候科學時,我們還如何團結起來應對氣候變化?
歐洲最近的數字改革引起了熱議,但它們僅僅流于問題表面。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大肆贊揚最近提出的歐盟數字服務法(DSA)和數字市場法(DMA),歡呼“數字市場和歐洲社會的新框架”的到來。但這兩個政策組合,都不適合解決數字媒體問題。
比如,平臺因為某些反競爭行為所面臨的罰款數額太小,遠不足以構成威懾。就像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向臉書發出的50億美元侵犯隱私罰款,歐盟的懲罰—最多不過企業全球收入的10%—只不過是做生意的另一筆成本而已。
類似地,盡管在歐盟經營的平臺將因為刪除定義模糊的“非法內容”承擔更大的責任,但如此收緊程度,很難阻止它們所幫助傳播的假消息(其中大多并不非法)。每天,臉書上都有超過1000億條內容。
DSA和DMA也嚴重依賴算法透明度的概念,來確保監督和保護消費者。但這種透明度也無法形成威懾力。理解平臺推薦引擎如何工作,并不會阻止它們放大謊言和聳人聽聞的內容。盡管用戶將獲得“剔除”內容推薦的權利,但這讓情況更退一步;默認選擇應該是,除非用戶選擇接受,否則就不應該存在私人數據收集。
平臺還說,它們免費提供服務,以換取我們的私人數據。但歐盟競爭政策主管瑪格麗特·維斯塔格指出,這是欲蓋彌彰。“我寧可使用每月收錢的臉書,”她說,“但它要杜絕跟蹤和廣告,我擁有完全的隱私權。”然而,如果說這是歐盟競爭政策主管的立場,那么為何歐盟還會繼續允許平臺道德敗壞的監控資本主義業務模式存在?
應該推倒重建。作為數字時代新基礎設施的創造者,硅谷巨頭應該被視為投資者所有的公用事業單位,和電話、公路和電力行業一樣(事實上,臉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本人也提出過這一觀點)。作為公用事業單位,它們必須獲得定義市場規則的數字經營執照。而監管者更有責任干預未獲得用戶明確同意的數據跟蹤行為。
公用事業模式的另一個優點是,它能鼓勵更多競爭,限制數字媒體壟斷者的受眾規模。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包括反托拉斯拆分,或如維斯塔格所建議的,要求采取訂閱模式(就像奈飛和BBC那樣),用戶按月付費。作為公用事業單位,平臺還應該受限于使用某些“參與”技術,如超級定向內容和廣告,以及操縱性的行為助推(如跳窗和自動播放)。
平臺丑聞頻發,應該是我們為搜索引擎、與“好友”分享照片、讓政治異見者和吹哨人能用正義事業警醒世界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這些是有價值的用途,但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作為世界經濟巨頭之一,歐盟應該用其市場實力改變平衡,為21世紀數字基礎設施提供明智的保護。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權《南風窗》獨家刊發中文版。史蒂文·希爾是人類科技中心前政策主任,著有七部著作,包括《原始交易》和《歐洲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