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是美國小羅斯福新政的急先鋒,但他對小羅斯福也不無批評。特別是,他認為羅斯福混淆了復蘇和改革。從暴跌中的復蘇是第一要務;社會改革,“即使明智且必要”,也可能因為摧毀商業信心而妨礙復蘇—凱恩斯似乎預料到了當今“后疫情時代”圍繞經濟政策重點的爭論,他認為,合適的順序才是新政成功的關鍵。
小羅斯福的“智囊團”顧問們都是改革家,他們將大蕭條歸因于公司權力過大,認為復蘇之路在于制度改革。因此,所謂的凱恩斯主義刺激只是新政的次要部分—是在長期治療之前的緊急處理。
凱恩斯本人反復說,新政的額外聯邦支出,不足以帶來充分復蘇。小羅斯福的430億美元總體刺激方案,相當于大約5%~6%的美國GDP。凱恩斯對財政乘數充滿信心,認為應該加倍刺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對于奧巴馬2009年的7870億美元刺激—相當于大約5.5%的GDP—也持有同樣觀點。在如此不確定的考量的基礎上,拜登的1.9萬億美元經濟拯救計劃—相當于當前GDP的9%—似乎也是如此。
凱恩斯是在談財政刺激。眾所周知,他對于1932年胡佛和1933年小羅斯福所嘗試的貨幣刺激都持懷疑態度。當時的目標和現在一樣,就是通過印錢實現價格恢復。
這些計劃中最具爭議性的是小羅斯福瘋狂收購黃金的操作,這是為了抵消大宗商品價格崩盤。小羅斯福在其著名的爐邊談話中解釋道,提高生豬價格意味著農民收入增加,從而購買力增強。事實上,美國財政部和復興金融局大規模購買黃金,并沒有讓生豬或其他任何東西的價格升高。
凱恩斯的反應是嚴厲的。提升價格是復蘇的結果而非原因,他說,試圖通過增加貨幣數量提高產出就像是“通過買更肥的皮帶變胖”。但經濟學家不斷地重新發明錯誤的輪子。2009—2016年的量化寬松計劃采用了同樣的錯誤理論,因此同樣沒有提高價格水平。
類似地,凱恩斯批評小羅斯福的國家復蘇局試圖通過增強勞方地位引導復蘇的條款。他認為,這也是南轅北轍:讓企業承擔額外成本應該在復蘇確定之后,而不是之前。
最后,凱恩斯擔心混淆復蘇和改革正在導致小羅斯福政府“同時思考太多東西”。這一觀察應該成為對將經濟危機視為推動所有想要的計劃之時機的人的警告。凱恩斯強調合理政策順序的重要性,這對如今意義重大。但是,在我們走出新冠疫情的時候,復蘇和改革的區別,并不比凱恩斯在20世紀30年代遇到的更清晰。
當時,那么多人失業不是因為他們缺乏產業所要求的技能,而是因為總需求不足。但在當今自動化的時代,沒有政府敢對就業可持續性持如此傲慢的態度。早在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就預見到科技失業是一個無法用需求管理解決的問題。
在未來幾年,簡單的凱恩斯主義充分就業政策不僅需要培訓保證,更需要收入保證,因為工作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必需的人力勞工數量也有所下降。因此,可持續就業可能與我們現在所想象的充分就業截然不同。
還有環境可持續性。盡管凱恩斯明白,國家必須承擔更大比例的投資,但這主要是平滑商業周期波動的問題,而不是實現可持續生態未來的問題。他過于自由主義,或者只是對他那個時代過于自由主義,因此不認為國家日程應該包括有意識地通過選擇投資和消費項目來改變未來。
如今,經濟改革對于復蘇的影響遠大于凱恩斯區分兩者的時候。但他建立關系的辦法是一個清晰起點,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實現改革和復蘇。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權《南風窗》獨家刊發中文版。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是英國上議院議員、華威大學政治經濟學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