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丹娜

2020年1月12日,菲律賓呂宋島上的塔阿爾火山噴發,居民潑水清理灑落在車上的灰燼。

1. 2020年6月4日,肯尼亞圖爾卡納縣洛基查爾附近,沙漠蝗蟲爬滿樹枝,

2-4:當地農民在農場里查看沙漠蝗蟲。


位于東非的埃塞俄比亞南部、肯尼亞部分地區的莊稼之上,滾滾濃煙正從遠處襲來,到了眼前,又像是濃稠的黃色雨點,砸落在植物之上,所到之處,瘡痍滿目。
這不是某個科幻大片里世界末日的場景,而是發生在2020年年初,東非多國遭遇的70年來最嚴重的沙漠蝗蟲侵襲災害。在荷獎入圍作品的影像里,透過鏡頭,密密麻麻的沙漠蝗蟲帶來的生理戰栗依然十分清晰。
沙漠蝗蟲(Schistocerca gregaria),可能是蝗蟲中最具破壞力的一種害蟲。成群結隊的蝗蟲,可以彼此相伴著,飛越極遠的距離。這次“70年最嚴重”的蝗蟲入侵,源于2019年來自阿拉伯半島的蝗蟲群,通過結伴飛行的方式,遷移到東非,并借助2019年秋天的大雨和2019年12月罕見的旋風等氣候條件的便利,攀上繁殖數量的巔峰。
成倍增長的沙漠蝗蟲不得不飛越更遠尋找新的領地與食物。它們組成“蝗蟲方陣”飛行,每平方公里可容納數千萬只沙漠蝗蟲,這個“方陣”每天最多可飛行150公里—東非各國首當其沖,慘遭禍害。
抵達東非新領地的沙漠蝗蟲,每天可以吃掉自己體重那么多的農作物,一個“方陣”的沙漠蝗蟲,可以在一天之內吃掉相當于法國一半人口所需要的食物。更令人頭疼的是,沙漠蝗蟲每年會根據環境條件產卵兩代到五代:干旱時期,它們擠占本就不多的耕種土地;潮濕時節,它們又會受到濕潤土壤的“鼓舞”,加倍產卵,破壞農田。
“我們唯一的選項就是把它們全殺光。”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負責支援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害蟲防控專家巴耶說,消滅沙漠蝗蟲最好的時機是在它尚處蟲卵的階段。
但“殺光”何其艱難。沙漠蝗蟲雖成群結隊出現,但移動速度極快,常常打得人措手不及;沙漠蝗蟲從不會聚集在一個地區產卵,且多將卵安置于隱蔽的地下,在地面上完全看不出來,更不利于消殺。而全球氣候變暖的不爭趨勢,更讓本就具備抗旱耐熱屬性的沙漠蝗蟲繁殖得更活躍、活動的范圍延展得更遠,對人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多。
由于新冠疫情的突發,東非許多國家不得不實行邊界限制,這讓沙漠蝗蟲種群的控制比以往更加困難—畢竟,蝗蟲不分國籍、不在意邊界。疫情之下,噴霧器和殺蟲劑的供應也成了大問題,加大了蝗蟲防治的難度。
蝗蟲的肆意何時止息?除了盡可能地以現有的手段滅殺,我們只能期待未來的科技,能夠有更好的辦法追上蝗蟲繁殖的速度,還災民寧靜的生活。

1-4: 2020年6月9日,肯尼亞圖爾卡納縣洛基查爾,肯尼亞國家青年服務組織的成員在沙漠蝗群出沒的地區噴灑殺蟲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