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剛 劉 濤
種桑養蠶:小康生活有“絲”路——睢寧縣彭井村蠶桑產業發展研究
杜剛劉濤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215009)
蠶桑產業是桃園鎮農業生產歷史悠久、面廣量大的傳統優勢產業。然而,隨著農村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蠶桑經濟效益下滑,傳統產業的優勢逐步被削弱。針對這些問題,近年來桃源鎮彭井村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取得了矚目的成績。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彭井村蠶桑產業發展成功的經驗,以期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
小康生活;彭井村;蠶桑產業;創新發展
絲綢,從古至今連接著西方與東方,連接著中國與世界。中國作為種桑養蠶、繅絲制綢的傳統國家,在當代“一帶一路”建設中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絲綢是我國的瑰寶,它在出口創匯、傳承文明及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1]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把我國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當今社會蠶桑產業的保存和發展,不僅能提高我國的經濟收益,還能保留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工藝。蠶桑產業將在新時期、新政策的催化下成為一個具有多元化開發前途的綠色產業和健康產業。[2]因此,在不破壞傳統蠶桑養殖和產業的特點的情況下,大力發展蠶桑產業,以期為國家和蠶桑養殖專業戶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由于我國的地理環境適合蠶桑養殖,而且質量都很高,我國的蠶桑產業已經逐步走向國際化,但是目前我國的蠶桑產業還存在一些散戶經營的情況,這就需要進行改進。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習近平總書記為應對世界政治紛爭日益加劇、國際金融危機持續發酵、世界經濟復蘇放緩及世界格局多邊化發展趨勢等嚴峻國際形勢而提出的重要戰略構想。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歷史符號和戰略載體,絲綢是古絲綢之路上最具代表性的貿易之一,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構想的逐步推進,蠶桑絲綢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有利于蠶桑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規劃布局,加快科技成果研發及轉化,實現轉型升級、跨越發展,形成品牌效應。[3]
我國作為傳統的蠶桑大國,有責任發揮自身的產業優勢,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歷史機遇,重新振興蠶桑絲綢產業。睢寧縣桃源鎮作為省級蠶桑特色小鎮,大力發展種桑養蠶產業迎來歷史性機遇。借助“一帶一路”發展政策,實施“走出去”戰略,更好地發展蠶桑養殖業,以更高質量發展促進當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必須有產業支撐。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是一個重要目標,隨著當前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但是農村與城市地區的經濟差異還比較明顯,未來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對城鄉經濟結構進行改善,就必須進一步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提高農戶的經濟水平。蠶桑產業發展是提高農民收入、實現“生活富裕”的有效途徑。當前農民生產過程中受到土地資源的限制,單純地依靠糧食收入的空間和發展潛力越來越小,果業和蔬菜業又受到地域的限制,有些地區并不適宜進行水果和蔬菜的種植。[4]2020年12 月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把振興鄉村經濟提高到了民族振興的高度,提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理念。農村養蠶事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近年來,彭井村把蠶桑產業發展作為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關鍵,逐漸將蠶桑養殖向“蠶桑為主、多業并舉”的方向發展。
根據現場采訪,董廣東書記告訴我們,2019年,彭井村養蠶發種共3 000 張,平均蠶繭產量達到42.5 kg/張,蠶繭價格為8.5~10.0 元/kg,較2018年相比各項指標均有所下滑。現在村內累計密植桑園共1 300 畝,標準化養蠶大蓬15 個,標準化蠶舍20 個,據統計,2019年全村的蠶桑產業總收入達到450 萬元,占全鎮總收入的10%。截至目前,蠶桑養殖依然采用傳統的養殖技術,選蠶室—對蠶室蠶具進行消毒—孵化小蠶—摘取桑葉—擴大蠶座等一系列復雜的流程,最后才能看見桑蠶化繭成蝶。現在村內由村干部帶頭進行養殖,發揮職能作用,如村內養蠶大戶,村書記董廣東年養蠶80 張以上,解決了穩定務工10 人,通過抓栽桑、建基地、簽訂單、增效益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和手段帶頭帶動村內經濟整體發展,使彭井村蠶農的年收入提高到了2 萬元。

圖1 2020年8月8日采訪村書記董廣東
(1)自然條件優勢。彭井村隸屬于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桃園鎮。位于桃園鎮的東南方向,由三個村合并,耕地面積四千多畝,村內土地肥沃,雨量適中,光熱資源豐富,適合各類農作物和種植物生長,在“蠶桑小鎮”的稱呼中彭井村的桑園種植面積最大,現村內累計密植桑園共1 300 畝,年平均氣溫15 ℃,年降水量1 150 mm左右,無霜期214 d,其土質、氣候等條件非常適宜桑樹生長和養蠶的環境要求,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是蠶桑產業規模發展的首要條件。

圖2 現場展示桑葉烘干設備
(2)政策優勢。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睢寧縣桃園鎮搶抓建設蠶桑小鎮的有利時機,出臺了一系列振興蠶桑產業的有利政策,延長蠶桑產業鏈,加快蠶桑產業的現代化進程,通過產業帶動農戶增收,加快蠶桑與三大產業融合發展。針對當地蠶桑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環節,推廣省力化技術,著力培育示范戶,不斷加強市場化建設。
(3)技術優勢。彭井村具有栽桑養蠶的傳統,農民生產經驗豐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對新型農民技術培訓力度的不斷加大,群眾栽桑養蠶的水平明顯提升。
調查發現,在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創新發展上,彭井村蠶桑養殖產業還存在對市場認知度不高、積極性不足、人才缺乏、產品質量有待提升等問題和不足。
(1)蠶農養蠶積極性不高。近年來,國家對糧食主要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麥等補助較高,對養蠶種桑的補助不明顯。再加上農民養蠶市場價格競爭激烈,辛苦勞作幾個月也可能換回的經濟收入不多。以彭井村為例,雖然蠶農有一定的養蠶基礎,但是受到蠶桑生產的挫敗原因,導致對栽桑養蠶有了逆反心理,降低了農民發展蠶桑生產的積極性。
(2)人才與勞動力不足,產業化程度低。在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化農村經濟轉型的背景下,農民增收呈多元化格局,尤其勞務經濟迅猛發展,農村大批農民離開農村,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農戶大批快速推出興桑養蠶,蠶桑新型經營主體職業蠶農成長緩慢,從而導致養蠶量持續下滑,加之新生代農民根本不愿意再從事農業的就業觀念,蠶桑產業面臨農業發展的共性問題——后繼乏人和勞動力緊缺。
(3)繭絲質量有待提高。蠶農由于飼養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對蠶體發育營養需求不了解,不能合理喂桑葉。蠶座的分布疏密不科學,生活空間不合理。外加部分蠶農忽視了對蠶室、蠶座、蠶具的消毒工作,這些因素都會造成蠶兒的發育不良,如蠶體小、體質弱、產量低、繭質差。
(4)與其他地區蠶桑產業發展存在較大差距。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自古被稱作“綢都”,是國內知名紡織重鎮,鎮內集聚各類紡織企業2 300 多家,全鎮擁有無梭織機超過10 萬多臺,形成了年產各類紡織品85 億米、紡織能力達到200 萬噸以及印染后整理產能30 億米的產業規模,紡織經濟占當地GDP的80%以上。[5]
(1)農村勞動力外流和人才的不足。當前農村人口外流嚴重,農村呈現空心化的發展趨勢。對于傳統養蠶產業來說,它既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也需要懂得技術、市場開拓、產品研發、產品增值等各類型的人才。而這方面的專業人才顯然不足。即使有這方面的人才也多往大城市或絲織產業發達的地方流動,農村地區很難留住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2)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明顯。蠶桑市場受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影響,價格周期波動較大,常會陷入“量升價跌、量減價升和繭賤傷農、繭貴傷工”的怪圈。蠶桑產業效益不穩定而最終受害者是蠶農,蠶農“低潮砍、高潮攆”的短期發展行為較為普遍,鮮繭價格的不穩定對農戶興桑養蠶積極性挫傷較大。
(3)政府扶持政策力度不夠。當前各級重負注重產業發展的平衡性不夠,不能因人制宜地發展當地產業。政府對于蠶桑事業的發展應有長遠的規劃設計,從政策、制度、經費、人才、場地等多方面對養蠶企業給予幫助。引導農民走合作化、規模化、科學化、國際化發展道路。把蠶桑產業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對接起來,實現蠶桑事業的快速信息化發展。
近年來,受市場大環境和體制機制等原因的綜合影響,蠶桑產業呈滑坡態勢,基地萎縮,生產下滑呈自然發展的態勢。到2020年全村留存的桑園僅剩1 300 畝,養蠶戶逐年減少,發種量由原來的6 000 多張下降到3 000 多張(村書記現場計算得出),蠶繭產量銳減,質量下降,蠶桑生產面臨著嚴重的發展問題。
表12016—2020年蠶繭價格情況
年份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 價格:元/0.5kg2220~2119~2117~1815~16
雖然彭井村有一定的養蠶歷史,但蠶桑產業屬外向型產業,發展受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影響,繭、絲、綢市場供求敏感,價格常會呈周期性波動加上蠶農只進行基本的種養行業,沒有將三大產業進行融合,還有市場的不景氣,致使蠶桑產業的生產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
受市場環境的影響,蠶桑產業大多仍以家庭小作坊為典型的小規模經營形式在運營。由于缺乏更大規模的種養基地,同時也缺乏能夠持續提供飼養蠶種的農戶,很難進行集中養殖,因此蠶桑產業的規模化程度一直不高。這樣就導致了村內的生產方式較為落后,對蠶桑產業的現代化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制約。
在現代農業形勢下,蠶桑產業已經進入了新時代,與國外相比,國內蠶桑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還十分薄弱,缺乏有效的技術經驗和創新技術人才的支撐。由于缺乏有效的資源、從業優秀人才,各種因素的制約勢必導致蠶桑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欠缺,這也是蠶桑產業不能快速發展的一個原因。
現如今經濟全球化浪潮已席卷全球,“一帶一路”倡議全面推進,蠶桑絲綢產業要緊跟國際消費,在這種發展的大形勢下,要加強與絲綢行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了解到第一手信息;還要提升自身的繭絲產品質量,更要注重自身的創新與合作,這樣才能滿足全球消費者對高品質纖維的需求。
陜西省石泉縣也是蠶桑之鄉,他們養蠶興蠶,奔小康有“絲”路。陜西省安康市的石泉縣是遠近聞名的蠶桑之鄉,近年來,當地對傳統的蠶桑產業重新布局,扶持養蠶大戶和龍頭企業,使老產業迸發出了新活力,成為山區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現如今,石泉縣每年到鎮進村培訓蠶農8 000 多人次,同時,重點扶持養蠶大戶3 000 多戶、養蠶合作社21 家、引進龍頭企業4家。在他們的帶動下,2019年石泉縣農民蠶桑綜合收入有4億元,戶均蠶繭收入8 000 多元。[6]
通過創建“看得見、摸得著”的蠶桑產業示范園區,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有條件的農戶可適當擴大種植面積,進行抓點示范,要“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消除群眾的思想顧慮,讓他們主動發展蠶桑生產。目前,彭井村已初步建成支部書記示范基地,通過村干部帶頭進行養殖,發揮職能作用,帶動各農戶發展蠶桑產業。

圖3 2020年8月8日現場觀看支部書記示范基地
按照“蠶桑主導、多元補充”的思路,建議建立以養蠶產業為主導,其他特色產業為補充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采取加強組織領導、傾斜政策支持、強化技能培訓、實行抓點示范和廣泛宣傳推介等保障措施,加大對品種選育推廣的扶持力度,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更要加大對標準化蠶桑園區建設的扶持力度,引入科學競爭機制,加強宏觀調控,強化鎮級服務指導,提高村級服務水平,發揮組織示范的作用,繼續在農業保險上調保險費、提高理賠上加大投入,全力打造特色蠶業、重振蠶桑雄風。
按照“立桑為業,多元發展”的理念,拓寬蠶桑資源利用領域,開辟多元化發展增效新渠道,提升產業循環經濟水平,著力衍生品開發,挖掘產業綜合效益的增值潛力。
此外,發展種桑養蠶事業也需要各級政府、龍頭企業、高校院所、智庫等社會單位的支持與幫助。
面對農業現代化新形勢,蠶桑產業發展也應及時調整理念,采取優化策略,使蠶桑產業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
在蠶桑產業發展的新形勢下,需要借助現代農業的機遇大力宣傳推廣現代化蠶桑產業,為蠶桑產業的發展創建各種更加有力的場景和機會。這些都預示著蠶桑產業在未來有很大的應用和發揮的空間。
面對種桑養蠶的良好市場前景和巨大的市場需求,有必要對過去傳統的種桑養蠶技術進行改造,不僅要引進優良桑苗并加強林間管理,實現對土地的高效利用,還要引入優良桑蠶品種并進行科學管理,更要改變傳統養蠶觀念采用先進的養蠶設備,通過這些等環節來滿足市場對種桑養蠶的需求,同時實現農戶的增產、增值、增收。
[1]石曉紅.新形勢下發展蠶桑產業的思考——“敢問路在何方”系列談之一[J].蠶學通訊,2005(3):22-25.
[2]張旭東,劉明珠.“一帶一路”建設給江蘇蠶桑產業的挑戰與機遇[A].“一帶一路”戰略與蠶絲行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鎮江:中國蠶學會,2015:5.
[3]崇西靈.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振興蠶桑絲綢產業[J].四川蠶業,2017(2):15-16,20.
[4]陳佰干,曾德芳.發展蠶桑產業在農村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J].今日財富,2017(10):27.
[5]沈寧.紡織重鎮江蘇盛澤產業復蘇[EB/OL].(2012-08-08).https://www.sinotex.cn/News/View.asp?id=50671.
[6]馬藝菲.陜西石泉:養蠶興桑 奔小康有“絲”路[EB/OL].(2020-08-30).https://www.sohu.com/a/415660754_355330.
2019年江蘇省教學改革重點課題暑期社會實踐教學研究成果,四重協奏理實融通——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育人效果提升研究與實踐(NO:2019JSJG101);本文受“蘇州市2020年思政課名師工作室”基金項目資助
F323.8
A
2095-1205(2021)02-11-04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