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封佳琦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中國華南地區,面向東南亞,是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地,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中國多項支持留學生來華政策的推出,又因為地緣優勢,近幾年廣西也成為印尼學生來華留學的熱門地區。對于來華留學生而言,他們來到中國首先要面臨的是如何適應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即跨文化適應的問題。從社會學及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社會支持網絡對個人和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印尼來華留學生會形成怎樣的社會網絡?形成的社會網絡會對他們在中國的跨文化適應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都是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本文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通過個人訪談的方式,搜集了五位G大學印尼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情況,從學習和人際交往等幾個方面,在了解印尼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以及社會支持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著重考察這些印尼留學生社會支持網的形成以及社會支持網如何對他們在中國所要面對的跨文化適應問題發揮作用,并依據分析出的印尼留學生社會支持網絡對跨文化適應的影響,給予相應的建議。
訪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被訪印尼留學生的基本信息,為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本文中受訪者的姓名都采用字母的方式來進行代替(見表1)。第二個部分是來華留學生社會網絡情況,第三個部分從留學生的學習、心理適應、社會文化等方面來進行訪談。需要說明的是,訪談中的提綱主要起引導作用,具體的提問順序根據被訪者談話內容發生變化,訪談時間基本控制在一個小時左右。整個采訪過程用Audacity進行錄音,訪談結束將錄音材料整理成文字資料。

表1 被訪者情況介紹
根據影響跨文化適應的因素進行分類,可以劃分為外部與內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來華時間、社會支持網絡、文化距離、歧視與偏見幾個方面;而影響跨文化適應的內部因素主要由人口統計學因素、知識與技能、評價和應對方式組成。由此可見,社會網絡支持是影響跨文化適應外部因素之一[1]。
大多數情況下,個人可以通過社會網絡關系獲取資源的方法,來達到減輕壓力和解決面臨的各種困難的目的。朋友是我們的社會網絡中一個極其重要的關系群體,而留學生的朋友圈由里到外通常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為:由提供感情支持并大多為本國同胞組成的單一文化圈;由工作人員組成或者由提供職業、學業幫助的東道主國學生組成的雙文化圈;由一起上課和休閑娛樂的其他國家留學生組成的多元文化圈[2]。在受訪的留學生中,這三種網絡同時存在。
因為身處異國他鄉,大多數印尼留學生在剛來中國的時候會出現社會網絡比較單一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更愿意與自己的本國同胞進行溝通與交流。他們用自己國家的語言交流,他們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可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在中國生活多年的同胞能提供更直接有效的幫助。自己國家的同胞,存在較少的不確定因素,不僅能給留學生帶來更多的支持,而且留學生還可以通過與自己有著相同壓力的人分享體驗的方式,來達到在適應期減緩壓力的目的。由本國人組成的,經常使用母語交流并且保持著原有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小圈子,在留學生中非常普遍。以印尼留學生為例,在這個圈子里的留學生們,通常會出現與中國學生交流較少并形成自己的交往圈的現象。
E同學說:“在遇到困難時我喜歡找自己的學長學姐幫忙,他們來中國更長時間,有些問題他們會更懂怎么解決。”
D同學說:“我認識在南寧生活的印尼人,這些大哥哥大姐姐在中國生活了很多年,所以我有些問題會問他們?!?/p>
目前,在G大學,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是分開居住的,雖然方便統一管理,但是這樣的居住方式對于留學生和中國學生的交流也是一種限制。
這種只與本國人進行交往的單一文化圈方式很可能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A同學在采訪中提到自己有時會避免和本國學生交往,因為和本國學生交流時會不可避免地多使用印尼語,這樣會影響自己漢語的學習。
通常情況下,印尼留學生雙文化圈的朋友由東道國中的大學工作人員、老師、同學、語言交流伙伴等某些發揮特定功能的人組成[3]。雙文化圈對留學生了解東道國文化、適應東道國環境、獲得社會支持,幫助留學生實現來華目的等有著重要意義。
在采訪中五位留學生都提到了自己有中國朋友,但是他們交中國朋友都是以交流語言為目的,結成語伴一起練習口語,中國學生向他們學習印尼語,他們向中國學生請教漢語,很少有關系更進一步的朋友。采訪中只有A同學提到了:“我在晚上上選修課的時候才會和中國學生一起上課,但是我們之間也沒什么交流,都是自己和自己班的學生交流。”而語言生和研究生都沒有和中國學生一起上課的機會。
采訪中C同學說:“我有一個中國朋友,我們是因為都信仰伊斯蘭教,所以每個星期都一起去禮拜?!盌同學也提到自己是天主教,每個星期會去教堂。但是在中國,大多數學生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因此,印尼留學生所交往的中國學生不多的原因也可以歸咎于沒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文化上的差異。
在采訪中五位留學生都提到除了課上老師講課,課下和老師的交流都不是很多,和老師不是很熟悉,只有在遇到學習和課業上的問題的時候才會向老師提問。但是他們的班主任平時和他們的交流很多,給予他們很多幫助。
B同學說:“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學習的時候,什么都不懂,就要自己來辦理各種入學手續。我的漢語一般,所以和我一個國家的朋友和我的班主任幫我很多,我不停地問,入學要交各種證件、要復印、要取錢、在哪里可以辦飯卡,在哪里可以交費,等等,他們給予我很多幫助?!?/p>
多元文化圈主要由不同國家的留學生而組成的。G大學的留學生大多來自東南亞,他們中很多人信仰相同,思維方式相近,生活習慣類似。許多留學生因為留學需要都會說英語,所以和其他非東南亞國家的留學生也交流順暢,容易形成周圍的多元文化圈[4]。
E同學說:“我日常生活中經常和我的其他同學在一起,我們一起吃飯,周末出去玩,經常一起去聚餐。我們班有穆斯林,他們不吃豬肉,泰國的學生不吃牛肉,所以我們班聚餐的地點很難選?!?/p>
D同學說:“我和我們班同學關系很好,我們一起去吃飯、唱歌,出去玩,前年泰國的同學還邀請我一起參加慶祝泰國潑水節的活動,我們玩得很開心?!?/p>
單一文化圈、雙文化圈、多元文化圈三種文化圈為印尼來華留學生在中國的適應過程提供不同的社會支持,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留學生的社會支持網絡對其跨文化適應有如下影響。
社會網絡規模反映的是社會支持網絡中社會成員數量多少的問題。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社會支持網規模越大,他所獲得的社會資源就越豐富。
第一,社會網絡規模越大,就可能擁有越豐富的溝通信息。
接受訪談的C同學說:“課上的問題會問上課的老師,關于我們學校一些制度上的要求會問輔導員,關于生活上的問題會問來自其他國家關系比較好的同學,也會問自己本國的朋友?!?/p>
第二,社會網絡規模越大,社會關系越豐富。
B同學在采訪中說:“我經常和泰國、老撾的同學一起出去玩、唱歌、吃飯和旅游。我在旅游的時候還認識了很多中國朋友,他們幫助了我很多?!?/p>
在生活中,社會支持網絡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有一個好的社會支持網絡不僅可以減緩生活壓力而且有助于身心健康,從而提高個人幸福感。
第三,社會網絡規模越大,價值取向越包容。
E同學說:“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雖然我們大都來自不同的國家,我們的性格不同,或開朗或熱情或驕傲或冷漠,這些都是因為性格不同造成的,而不是因為國別的差異,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國家的這個學生是不禮貌的就認定這個國家的所有人都不禮貌。”
緊密度是指社會網絡中行動者之間的聯系程度。緊密度高有很多好處,比如能增進網絡成員交流的協調性,使網絡成員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從而降低其社會排斥感[5]28。
一方面,留學生社會網絡的緊密度越高,越有利于心理適應。
高度緊密的社會網絡不但可以很好地幫助印尼留學生提高心理適應能力,適當緩解思鄉情緒,還可以增加留學生之間的親密度。
E同學說:“我在中國生活6年時間了,很久,剛剛來中國的時候會想家,每次回家都很興奮。但是現在不會那么想家了,我在中國有了很多朋友,平時和他們一起上課,一起交流一起玩,非常開心?!?/p>
D同學說:“我們印尼人在印尼的一些節日留在中國回不去的時候,會聚在一起過節?!?/p>
另一方面,留學生內部社會網絡緊密度越高,越不利于跨文化適應。
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社會支持的緊密度高,因為提高了交流的協調度,所以會使留學生社會排斥感降低,從而獲得更多的社會網絡支持。但是網絡內部成員有更好的溝通,獲得更多的支持,并不意味著其內部成員與外部人員就會有很好的交往。相反,如果留學生與網絡內部人員交往過密,可能會限制內部成員與外部人員之間的聯系與交往,阻礙他們融入當地社會文化生活。
留學生社會網絡緊密度越高,網絡成員之間的交流互動就越頻繁,留學生不僅能夠得到心理舒緩和安慰,跨文化心理適應性越好,而且高頻率交流也能提高社會網絡互信度、互助度和穩定度,降低其社會排斥感,有利于在東道國跨文化學習、生活、體驗和社會融入。但是,如果留學生沉醉于核心圈較高頻率交流,雖利于心理層面的適應,但可能會影響松散型網絡圈的構建、穩定和拓展,不利于遠期跨文化的社會適應。
1.留學生社會網絡的同質性越高,越有利于心理適應。
一般情況下,心理適應反映的是人們內心里更持久的情感。因為深層次的心理和情感根源于文化的長期積淀,所以對心理的適應不容易輕易實現。而在同自己同胞的交往中可以尋求更快或達到更好的心理適應。這樣的同質性網絡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心理和情感支持,也可以帶來更多的認同感。
D同學說:“我想家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打電話給媽媽,向她傾訴?!?/p>
E同學說:“我在G大學有一個好朋友,她也是印尼人,她是我的學姐,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和她講,因為她年紀比我大,我經歷過的事情她可能也經歷過,她會理解我?!?/p>
2.留學生社會網絡的同質性越高,越不利于社會文化的適應。
多個印尼留學生在一起意味著留學生把故國社會網絡帶到了中國,這種社會網絡雖然可以在東道主國家的學習過程中降低交往成本,使留學生快速適應新環境,但是也會成為發展新的社會網絡的束縛,阻礙他們對中國的認同和融合,增加他們社會網絡的封閉性。
(1)同質性強,容易促成拒斥型群體的形成
由于社會支持網絡的相對封閉,留學生的社交范圍僅限于自己少量同胞,成員之間價值觀念相對統一,并且在心理上對東道主和他國社會文化和觀念有所排斥是拒斥型認同群體的形成的主要原因[5]31。印尼留學生因為其文化的特殊性,易形成人際關系網絡的亞文化圈。這種亞文化圈具有一些非正式團體的特點,如具有封閉性和排他性,而社會網絡的封閉性和排他性會對留學生的社會文化適應產生不良的影響。
C同學說:“我很想交中國人朋友,但是缺少一起參加活動的機會,一般都是留學生一起活動,中國學生一起活動,很難進入彼此的圈子?!?/p>
(2)同質性強,不利于學習語言
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如果留學生只與本國人交往,只通過母語進行溝通和交流,會對他們在中國跨文化適應的進程產生不利影響。很少和東道主國學生交往的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進程會變得緩慢,文化適應也會降低。
E同學說:“在G大學的印尼留學生一共只有30個左右,我們平時和印尼人在一起也不會說漢語,都是說印尼語的。”
留學生都會有各自的社會網絡而且會形成單一文化圈、雙文化圈和多元文化圈。社會網絡會在網絡規模、網絡緊密性和網絡同質性三個方面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中社會文化和心理文化適應上產生不同影響,見圖1。根據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的結論和建議。

圖1 G大學印尼來華留學生社會支持網絡與跨文化適應
在留學生的管理過程中,我們更重視為留學生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或者豐厚的獎學金等問題,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對此,我們應加大留學生的社會支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中國的生活。
通過訪談我們可以了解到,5位留學生都表示沒有過多的機會和中國學生進行交流。因此對待印尼留學生從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的角度考慮,我們應該采取差別管理的方式。但是在學業方面我們也應采取留學生和本國學生的趨同式管理的方式,要在嚴格的留學生課堂管理制度和學校管理制度方面下功夫,而且要創造環境與條件讓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有更多接觸的機會。如G大學每年舉辦的“一帶一路”留學生冬令營項目,這樣的活動能讓聽課的留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的文化,也可以讓留學生志愿者更多地和中國學生接觸。
學校可以建立中印學生聯合會,除了印尼留學生參與,有跨文化理論基礎的漢語國際教育學生和印尼語專業的學生也可以加入,這兩個專業的中國學生會初步了解與印尼學生的相處之道。這種互幫互助交朋友的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留學生的孤獨和不適應感,此外還能給予更多的機會幫助中印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此外,還可以邀請在中國長期居住的印尼人加入,他們是跨文化生活的適應者,對跨文化適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應通過更多輔助項目,利用多元文化圈,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幫助印尼留學生盡快適應在中國的學習生活,賦予留學生廣泛拓寬自己社會支持網絡的能力。
費孝通認為,中國人之間的交往具有“差序格局”的特點,典型的親緣性和濃厚的人情味使交往體現出明顯的內外差別[6]。留學生一直與同胞交往,并組成單一文化圈,會對他們的融入和未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只與留學生交往也不利于融入當地生活。因此在生活中,留學生要拓寬社會支持網絡的規模,以積極的心態去適應各種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