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瑩
(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婦幼保健院 廣東湛江 524000)
孕期乳母期婦女的機體代謝及生理狀態發生了變化,對營養素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孕婦和乳母期婦女相對于非孕期婦女的不同在于為了讓嬰兒和胎兒更好地生長發育,機體對各種營養素及能量的需求都有了很明顯的增加,特別是蛋白質、葉酸等微量營養素。如果她們在孕期缺乏微量元素,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及胚胎的發育就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嬰兒出生后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也與其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1]。為了充分滿足孕期乳母期婦女礦物質及維生素的營養需求,筆者考察、分析了我國孕產婦微量營養素的攝入情況,認為除了政府要發揮好導向作用外,孕產婦也應借助攝入營養素補充品的方式維持體內營養素的平衡。不過,當前市場上營養素補充品種類繁多。要想選擇適合的營養素補充產品,孕期乳母期婦女必須準確識別各類營養素補充品,找出適合自己的營養素補充劑。
孕期乳母期婦女的體內都會經歷各種復雜的生理過程。這些生理過程屬于生理性的正常改變。但不可忽略的是,其會為孕期乳母期婦女的身體帶來非常大的消耗,進而使孕產婦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量造成直接性的影響。在我國,受到各方面因素,如文化及經濟差異的影響,一些孕婦不能在產前進行定期的檢查,無法得到營養搭配合理的膳食等。這就導致孕產婦缺乏營養的情況時有發生,進而會引起一系列疾病,不管是對孕婦自身,還是對其后代,都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2]。
表1主要是孕期哺乳期婦女在四個階段的攝入量和推薦量。從中可以看出,孕婦的VE攝入量和推薦量比為237%~594.7%,表示其攝入的VE過剩。而VA、VB1、VB2、VC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攝入量不足的情況。這表示我國孕產婦存在嚴重缺鈣的問題。要想讓現階段育齡婦女、孕婦和乳母存在的營養問題得到充分解決,相關衛生部門就必須進行長時間的宣傳教育,對孕產婦膳食營養結構進行調整。同時,孕產婦需要借助一定量的營養素補充劑產品,使自己營養平衡。

表1 中國孕期哺乳期婦女實際維生素礦物質攝入量與該種營養素推薦攝入量的對比
在產婦食用的營養素補充產品方面,市場主要提供普通食品、OTC(非處方藥)及口服液等,且都是普通食品形式的。營養強化食品中大多還包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分。本文主要討論適合孕產婦的礦物質及維生素這兩種營養素補充產品的類型,即口服液、膠囊等補充產品。
從定義上看,保健食品營養素補充劑就是對礦物質及維生素進行補充,尤其對特定人群較為適宜。此類產品不以疾病治療為目的,其作用主要就是補充膳食供給的不足,防止營養缺乏[3]。而相對來說,普通食品對不同人群都適宜,也不將治療作為目的[4]。而OTC(非處方藥)作為一種營養素補充的產品,主要的作用就是預防和治療疾病,也能用于對疾病的診斷,且在用法和用量等方面都有相應的規定。
保健食品營養素補充劑按照《營養素補充劑申報與審評規定(試行)》的規定,以孕婦、乳母及年齡不滿18歲的青少年為適宜人群。作為一種營養素補充劑,OTC的目的主要是治療和預防疾病,用量需按照我國藥典的含量標準確定。但大部分情況下,OTC的用量都較大,如果再長時間服用,就會增加副作用發生的可能性。據表2所示,有的營養素補充產品未將各個營養素的日推薦量在標簽中標明,造成消費者根本不清楚產品中的營養素含量;而有的雖然在標簽上標明了,但其含量和推薦攝入量的1/3~2/3水平卻有很大區別。產品不同,營養素的推薦量也不同。而且,有的營養素含量和相關規定的要求并不相符。

表2 某品牌OTC產品及某品牌保健食品標簽標示值與營養素推薦攝入量的比較 單位:μg
按照《營養素補充劑申報與審評規定(試行)》,營養素補充劑應當和其他功能性保健食品一樣,在外包裝上標注“藍帽子”標識;和其他保健食品相同,其批準文號為“國食健字”;且不管是在標簽上,還是在說明書中,均應標注“營養素補充劑”;產品形式主要包括口服液、膠囊等。其在攝入劑量上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如果是顆粒劑,那么,每天的食用量不能大于20 g;如果是口服液,那么,每天的食用量不能夠大于30 mL[5]。
綜上所述,孕期及乳母期婦女營養缺乏是我國長期存在的一個不可忽視的衛生問題。因此,我國對此頒布了相應的法令,旨在大力宣傳健康及營養知識,并對重點人群,如孕產婦進行必要的干預和指導。要想讓孕產婦的營養缺乏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我們就必須建立膳食平衡。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個人飲食習慣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只靠飲食,孕產婦是很難達到膳食平衡的。因此,在確保飲食科學的前提下,孕期乳母期婦女還需要適當食用營養素補充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