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志勇
(甘肅省慶陽市環縣習仲勛紅軍小學 甘肅慶陽 745701)
新的數學課程改革提倡情境化教學,側重于讓學生在課堂中合作與探究,進行動手實踐。因此,在當前的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需要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要善于和生活融合,創設生活情境。這樣,教師才能夠讓數學課堂既有數學味又有生活味。目前,農村很多的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還是采用陳舊的教學模式。這就影響到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抑制了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如何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應用生活情境是目前數學教師需要思考的主要問題,下面就此進行論述。
數學不僅較為抽象,而且邏輯性較強。因為數學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的,且不容易理解,所以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存在著抵觸情緒。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的方式需要改變,要盡快解決小學生普遍對數學缺乏興趣的現狀。在新課改背景下,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緩解上面的問題。生活化情境教學主要就是把生活化的情境和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融合,讓學生更好地思考數學問題。教師利用生活化情境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這樣,可以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并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教師將生活情境融入到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產生一種熟悉感,能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這對于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自然有著積極的影響。比如,教師在開展100以內加減法的教學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講解計算方式,那么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但是,如果教師設計一個在小賣部購物的場景,讓學生通過在小賣部購買商品來完成運算,那么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參與到商品價格的商議中,在表演中進一步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也在生活情境中自然地對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行了鍛煉。
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水平相對較差,加上數學的一些概念又比較抽象,所以學生在理解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但是,如果教師可以合理應用生活化的情境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那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抽象的數學知識,同時,讓學生更加容易地利用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去解決問題。這樣,教師讓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提煉數學概念,進而幫助學生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全面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水平。比如,教師在開展認識鐘表的教學中,數學概念里會涉及到分針、秒針、時針這些詞匯。如果學生對鐘表不夠了解,那么在聽到這些詞匯的時候往往不能夠理解,就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時候,教師就應該把鐘表帶到課堂中,讓學生借助鐘表充分認識每天的各個時間段在鐘表上面的位置,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的概念,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這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重生活和數學知識的融合。數學知識一般比較抽象,教師在教學時借助生活情境則可以讓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化。于是,教師在生活情境的選擇上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周圍的生活。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才能夠獲得一種認同感。然而,農村地區的小學教師就要選擇和農村學生生活貼近的事情來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在進行生活化情境創設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年齡來完成情境創設。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跨度較大,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來選擇不同的生活情境。因為一年級學生學習的內容都是簡單的加減法,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數數。總而言之,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活躍他們的課堂思維,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生活情境的應用并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也不是為了課堂形式更加豐富而創設的,最終的目的是要通過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輔助教師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因此,教師情境的設定一定要從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出發,不要為了注重教學形式而使用情境。只有從教學內容本身出發創設的情境才具有它的教學價值,才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率。
農村生活和小學數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可以整合生活化資源開展數學教學活動,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活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了解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主動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教師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使學生了解到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比如,教師在開展關于軸對稱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比如,窗戶上張貼的窗花,田野里飛舞的蝴蝶等。教師正確地將數學知識和生活融合,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軸對稱的概念,加深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的印象。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可以充分體驗到數學知識的課堂趣味性,會在發現和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無限樂趣。
數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而學習數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培養學生的邏輯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心智也不夠成熟。因此,他們對抽象和邏輯性較強事物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或者理解的時候會造成一定的偏差。然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多觀察周圍的生活,把生活和數學教學整合,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這樣,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解決學習中的重難點知識,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1]比如,教師在開展乘法結合律和分配律的教學中,很多學生不能夠理解25×2+16×2=(25+16)×2,甚至有的學生認為(25+16)×2=25×2+16。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個概念,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化情境。例如,爸爸帶著小亮和他弟弟去買文具,爸爸給小亮和弟弟都買了一個三角板和蠟筆,三角板25元一個,蠟筆16元一盒,爸爸在結賬的時候應該付多少錢呢?這時候,學生結合教師創設的具體生活情境會積極地思考,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教師的講解發現有兩種計算方式。一種是先算出三角板和蠟筆的總價,再把總價乘以2,也就是(25+16)×2;另一種是分別算出買三角板和蠟筆的價格,再各自相加,也就是25×2+16×2。教師通過這樣的計算讓學生認識到兩個算式是等價的,從而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這部分內容。[2]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因此,數學可以較好地與生活相結合。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應用題是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部分。它集中考查了學生的分析能力、信息提取能力、運算能力,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而教師需要把數學問題和生活結合,通過有效的訓練可以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3]比如,教師在開展正方形、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教學中,給學生講解完基本的公示后,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尺子對自己的課桌進行測量,并計算出課桌的面積,引導學生思考測量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自己的房屋進行面積的計算和測量。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不僅鞏固了學習的數學知識,而且認識到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意義,認識到了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這樣,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4]
總而言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合理創設生活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進一步地開發;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數學知識和日常生活本身就是緊密相連的,在農村小學數學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更要挖掘農村的生活資源,積極創設生活情境。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未來的身心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