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石集團前身蘭石總廠始建于1953 年,曾經是中國最大的石油鉆采機械和煉油化工設備的生產基地。中國第一臺壓力容器就誕生在蘭石,這里是中國石化裝備工業的搖籃,也是培養和造就“大國工匠”的地方。
作為蘭州蘭石集團的一名電焊工特級操作師、高級技師,30 年在車間焊花飛舞的日子,讓魏本強擁有了“金城工匠”“甘肅省金牌工人”等稱號。他說,焊接領域學海無涯,仍需創新砥礪前行。2020 年12 月,甘肅省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蘭州舉行,蘭石重裝煉化公司專業制造焊接一車間主任魏本強,榮獲“甘肅省勞動模范”稱號。“這是過去的榮譽,也是創新的起點。”他說。
“師傅馬強曾代表蘭石到北京參加全國壓力容器電焊工技能比賽,拿了第一名的!”魏本強回憶,1990年,22 歲的他從技校焊接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蘭石煉化廠成為一名電焊工,師傅馬強是他的領路人,“老一代的師傅不僅給我教授了技術,也傳遞了優良傳統和勞模精神”。

伴隨著車間飛舞的焊花,魏本強在這里一干就是30 年。據統計,經過他焊接的壓力容器有上千臺。他從一名普通的技工,成長為一名國家級電焊操作技能“大師”,并帶領工作室成員,致力于超大型壓力容器焊接領域的技術攻關與創新,攻克生產難題和促進企業技術升級等工作。魏本強還積極探索高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了獨特的“階梯式遞進培訓體系”,將現代焊接加工技術毫無保留傳授給他的學員,累計培訓員工1000 余人次,他先后完成了近百臺國內領先重大新型裝備的焊接工作,取得了“氣保焊焊槍支架裝置”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魏本強說,雖然電焊工作比較辛苦,又臟又累,但是真正焊出一件漂亮作品時,也會有一定的成就感。只不過,幾十年前的安全措施并不完善,經常需要付出焊花飛進衣服里被燙傷燒傷的代價。“當時燒紅的一個焊條頭,更換的時候,焊條頭掉到鞋子上面,燙了五厘米長的印子。”魏本強始終把安全生產、保證質量放在心頭。如果焊接不好,帶來的后果是什么?他說,過去的產品簡單,現在的產品復雜,不規則形狀,焊接難度加大,焊接材料也由以前單一的幾種材料,拓展為各種材料,還有一些特殊材料,這就要求技術工人的技能水平需要不斷提升。在有些場合焊接的時候,魏本強會還拍一些精彩視頻,發到網絡上,分享給同行和徒弟看。“現在個別徒弟的技術都超過我了,我也很榮幸。”他說,公司還會經常舉辦一些焊接技術比拼大賽,切磋焊接技藝,一方面提升技能,另一方面為日復一日的工作找點樂子。
近些年來,魏本強牽頭參與了許多的攻關項目,為推進中國焊接工藝技術的進步做出了貢獻,讓蘭石在國內首先解決了異種鋼焊接難題,同時填補了國內鎳基焊絲自動焊接技術的空白。他提出的“剛性固定法堆焊”和“預留變形量法堆焊”操作法,攻克了管板堆焊變形的難題。他主持編寫的《坡口加工形式的選擇》《焊接方法與工藝》《焊接作業標準化解讀》等技術文件,應用后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魏本強的勞模創新工作室里,他其中一個徒弟謝萬發,已是該公司專業制造焊接二車間副主任,他2008年進廠就認識了師傅魏本強,謝萬發說,學校學的純理論,跟實際工作不一樣,是師傅手把手教的。一年后,在師傅的帶領下,已經可以很熟練的開始焊接工作了。謝萬發說,起初對焊接一竅不通,焊接質量也特別差,內行人一看感覺就像“雞拉的屎”,特別難看。從立焊到橫焊,都是師傅手把手教的,他的成長很快,他從一名初級工,也成長為一名業務骨干,“現在的作品可以拿出來當作藝術品了,就像師傅說的,讓每塊鋼板都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