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虹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 100101)
高校在不斷提升自身學術能力、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并體現自身人才培養價值的目標實現過程中,來華留學生教育成為高校國際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發展的頂層設計,決定著來華留學生教育開展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又決定著來華留學教育的力度、強度和發展成效。由此可見,科學合理的設定高校發展方向,全面做好頂層設計,來華留學教育才能夠健康的、可持續的發展。
筆者查閱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09-2020年年鑒材料,以年鑒中的學校年度工作總結、對外交流合作、黨政發文目錄三個模塊中涉及來華留學生工作開展情況內容為基礎,分析了學校發展策略和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適應程度,提出改革建議。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來華留學生教育始于2000年,原北京機械工業學院招收首批來華留學生入校進行漢語學習。2009年-2012年年鑒顯示,這四年的“學校工作總結”沒有出現關于來華留學生工作的內容。在“對外交流合作”中顯示,學校來華留學生教育歸口在國際交流合作處,下設留學生辦公室進行管理。“黨政發文目錄”中,只有在2012年年鑒中有關于來華留學生獎學金管理辦法的文件。

圖1 來華留學生來源國統計
2008年到2011年期間,來華留學生均為非學歷教育,以語言培訓和中國傳統文化體驗為授課核心,
學生來源以亞洲為主進行漢語學習,且集中在韓國一個來源國。依托學校合作交流的歐美院校派來個別在校大學生到校學習,以文化體驗為主(圖1)。由此推斷,在首次招收留學生學習漢語開始后的十年發展過程中,學校未對來華留學生教育提出進一步具體的發展要求和發展政策,漢語培訓和中國傳統文化體驗作為這十年學校唯一的來華留學生學習項目,在項目內容設計上不斷完善,院校和機構的合作較為穩定,留學生數量呈現穩定的上揚趨勢。這個階段來華留學生教育完成了“有”的目標。
因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沒有漢語言相關專業,也未將來華留學生教育同學校的學歷專業教育協同發展,所以沒有體現出學校人才培養優勢。與同期同類院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對比具有顯著差距。
2013年-2020年年鑒內容,在“學校工作總結”中顯示,為實現學校“十二五”提出的“國際合作辦學與交流規模進一步擴大、水平進一步提升”發展目標,2012年留學生辦公室從國際交流合作處分離,籌建國際交流學院,承擔來校留學生教育教學工作。2013年正式建立國際交流學院,新增留學生教學、生活用房2200平方米。并整班建制招收了第一批留學生到校進行學歷教育,學習經濟學(國際貿易)專業。非學歷教育的漢語言培訓和文化體驗項目同步進行。2015年招收2名留學生到校攻讀碩士學位。2016年全面實施“國際化辦學”戰略,召開首次外事工作會議,明確將“國際化辦學”作為“十三五”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確立了學校國際化發展的總體目標。2018年學校入選第二批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項目,拓展來華留學生教育的高度和廣度。
在“對外交流合作”中的留學生數據遷移至“國際交流學院”模塊,顯示學院下設科室逐步完善,留學生管理工作業務細化,人員配備逐步滿足業務開展需求,學歷生數量逐步增多,留學生活動日益豐富,2016年舉辦首屆國際文化節,留學生選學的本科專業越來越多,本科專業從最初的經濟學(國際貿易)延伸至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英語、企業管理、金融學、軟件工程、市場營銷等專業。2019年首次開設全英文授課專業。圖2可見,2012-2019年,留學生整體數量沒有大幅度波動,但歷年非學歷留學生數量持續下滑,學歷教育留學生數量持續上升。

圖2 來華留學生學歷層次及數量統計
“黨政發文目錄”中顯示,2013年成立國際交流學院,歷年的獎學金執行報告,2014年修訂獎學金管理辦法,2017年發布國際學生本科生管理規定的三個相關文件,2018年發布來華留學生學位授予工作文件,2019年發布國際學生研究生管理規定、留學生日常工作管理等兩個文件。
2012年前后的來華留學生發展態勢,得益于學校在“十二五”發展計劃中的來華留學生發展定位。學校意識到單一的語言培訓無法適應現階段國家乃至全球對高校教育發展的要求,對于學校自身的發展呈現了顯著的局限性。在這個政策的推動下,學校來華留學生管理模式發生了改變,從集中管理模式的留學生辦公室轉變為了綜合管理模式的國際交流學院[1],以適應學校發展定位。國際交流學院成立后,緊抓“一帶一路”建設及北京國際交往中心的政策導向,全力實現“十三五”規劃,以“服務學生、服務社會”為宗旨,綜合考慮自身特點,逐步構建具有“學校特色、國際視野、時代特征”的國際學生教育體系。學校充分發揮信息類、管理類專業的特色優勢,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四通”的人才需求,形成以漢語教育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管理及貿易核心課程有機整合”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留學生管理的相關文件逐步出臺,涉及留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政策指導不斷優化來華留學生的辦學質量。在2012-2019這八年里,針對來華留學生的就讀專業不斷增加,不斷實現學歷教育的新突破。生源國由韓國擴展至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坦桑尼亞、新加坡、美國等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這個階段來華留學生教育完成了從“有”到“優”的目標。
在這些年鑒材料和數據中,值得注意的是,留學生整體數量沒有較大的突破,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學生數量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參考歷年來華留學生招生數據和在校生數據發現,留學生流失率較高,比如,2013年整班建制招收的32名本科生,在2017年順利畢業的僅為10人,其他留學生都在中途退學。
另外,在留學生專業增多的同時,國際交流學院科室設置、人員配置和辦學空間幾乎沒有變化,基本呈現了國際交流學院聯動專業學院協同培養的來華留學生管理模式。隨著來華留學生、學歷生數量增多,專業學習選擇多樣化,進入專業學院的留學生更加分散,國際交流學院工作協調成本上升,通過壓縮非學歷教育項目來實現學歷教育的提升。這就解釋了留學生整體數量在發展得十多年間沒有大的改觀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成為制約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發展的瓶頸。
一是繼續對接國家發展戰略,進一步準確定位來華留學生教育辦學方向,精細化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目標,轉變教育管理模式,將來華留學生教育放置在學校層面的統籌管理之中。充分發揮專業學院的專業培養特色和優勢,將來華留學生教育融合,促進國際化辦學的目標達成。借助統籌發展的平臺,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依托國家教師國際化培訓項目、設立專項等方式,引進國際學術及技術發展前沿,加強全英文授課,探索與合作高校開展雙向培養的合作辦學模式,多渠道擴大來華留學生到校學習的可能。
二是培養工作不能局限在國內教育現狀,而是應該立足國際教育市場需求,向培養目標多元化、培養方式靈活化的教育體制模式轉變[2]。提供更多滿足留學生個人需求的服務舉措。結合市場需求和留學生需求,借力校企合作,提供定制化的留學生培養方案,滿足留學生就業需求,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實現學校留學生教育與企業發展共贏的局面。
三是來華留學生教育要秉承中國情懷和世界眼光[3]。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應融合在來華留學生各層次的培養當中,優化學歷教育的培養方案制定,繼續開設有特色的語言培訓類和文化體驗類項目,提高文化交流互融內涵,促進世界民心相通。將來華留學生教育從“優”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