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勝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于 ‘十三五時期。”“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更好發揮創新驅動發展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如何推動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要求落實落細,在重慶落地生根?
打通基礎研究與產業化的通道
今年全國人代會期間,重慶代表團將《關于支持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的建議》作為全團建議之一,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呼吁支持建設大科學裝置、支持建設國家實驗室或基地、支持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支持建設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這彰顯了我市完善創新體系、壯大創新動能的決心與努力。
在全國人代會期間,重慶代表團代表紛紛為落實科技創新的相關要求建言獻策。
“除了經費的支持,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要落實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的政策,完善項目評審和人才評價機制。這些都是科研人員一直以來非常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微納制造與系統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飛認為,一系列舉措將極大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民建中央常委、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司長、國家監委第一屆特約監察員騫芳莉認為,在增加基礎科學研究投入的同時,應加強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的整體設計和布局,打通基礎研究與產業化的通道,進一步改進科技評價和獎勵的辦法,加快改革“以論文來論英雄”的評價體系,重點關注對目標的實現程度。
在全國人大代表、重慶璞雨為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高鈺看來,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硬科技進一步發展是支撐國內大循環的關鍵因素。她建議,成立國家級天使投資引導基金,關注風險資本在硬科技培育過程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國家和地方對硬科技產業的投資引導。她還建議,針對現階段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轉化人員短缺現狀,推出一系列更為精準的人才聘用指導意見。同時,針對現階段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際特點,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根據本單位科技成果轉化各環節具體內容,招聘第三方機構人員參與相關工作。
我市綜合科技創新水平西部第一
關于科技創新的相關要求和目標,我市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落實。
日前,西部(重慶)科學城針對人才、創新、產業、金融四個領域,出臺40條“金鳳凰”政策,助推科學城在“十四五”期間開好局、起好步。
過去一年,西部(重慶)科學城創新平臺加快集聚。推動超瞬態物質科學實驗裝置、中國自然人群生物資源庫重慶中心等落地,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等簽約。創新主體加速引育。引進中國電子、平安等項目超100個、總投資突破1200億元,其中科技類占比超80%。創新生態持續優化。重慶國際創投大會簽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等金融項目15個、總金額超670億元……
作為全市新時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西部(重慶)科學城是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抓手,當前取得的矚目成效是我市創新發展實現新突破的一個方面。
市科技局相關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全市創新產業加速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分別達到37.9%、55.7%,科技進步貢獻率58.6%。創新主體加快集聚,高新技術企業增長3.5倍,引進國內外知名創新機構88家,建成國家科技創新基地64個,研發人員增長64.4%,研發投入強度提高0.56個百分點。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提高7件,獲得國家科技獎29項,技術合同交易額近1000億元。創新評價持續向好,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排名全國第七、西部第一,全球城市創新集群100強中排名第77位。
成績來源于有力的舉措。比如,狠抓優質創新主體引育,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增長55.9%、34.4%,集聚研發人員16.07萬人。狠抓川渝協同創新發展,川渝聯合出資2000萬元實施重點研發項目15項,8000余名專家資源實現共享,科研儀器設備共享即將上線運行,共同組建規模50億元科創母基金……
爭取更多“國家隊”布局重慶
近日,2021年重慶全市科技創新、大數據發展暨招商投資促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會上,市科技局提出“十四五”主要任務,謀劃了2021年重點工作。
到2025年,我市將力求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建成,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西部(重慶)科學城影響力基本顯現;在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及基地、“雙一流”高校建設方面取得突破;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實現翻番;研發投入強度、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基礎前沿研究在全國有顯示度、產業技術創新在全國有鮮明特色。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上述目標,我市將加快建設戰略科技平臺,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壯大優勢創新力量,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營造優良創新生態,加快構建一城引領、多園支撐、點面結合、全域推進的創新格局。
特別是在高標準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上,以建設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為牽引,加快建設超瞬態實驗裝置等大科學裝置,爭取更多“國家隊”布局落地,推動科學城核心區培育壯大先進制造、大健康、高技術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集群,支持沙坪壩、北碚、九龍坡、江津、璧山等區根據自身發展定位、產業優勢,集聚科技資源,形成創新特色。
為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全市將面向經濟主戰場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圍繞產業鏈補齊創新鏈,依托龍頭企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問題。加快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持續推進智能制造應用示范,推動智慧政務、智慧醫療等場景應用示范。
著眼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全市還將實施科技企業成長工程和企業研發機構倍增計劃,支持企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等高端研發平臺,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力爭科技型企業突破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45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