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豐都縣三建鄉夜力坪村村民孫思烈有三個夢:摘掉頭上的貧困戶帽子,擁有一片自己的楊梅林,能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前面兩個夢已經成為現實,第三個夢正在實現的路上。近日,孫思烈幾經醞釀寫下《入黨申請書》,交到三建鄉夜力坪村黨支部。
他說:“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黨和政府幫我解決了后顧之憂,現在我就想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一點兒光和熱。”‘建卡貧困戶“摘帽”
75歲的孫思烈是土生土長的夜力坪村人,還是村里同輩人中少有的初中生。
1962年,初中畢業的孫思烈在鄉里的民辦小學當起了老師。用他的話說,當時自己都還是個娃娃,學生們比他小不到幾歲。
一二年級是混合班,他教識字、算術,就這樣教了四年半。民辦小學合并后,憑著使不完的勁和一雙勤勞的手,孫思烈成為了一名石匠,手藝在夜力坪村小有名氣。
由于之前住在夜力坪的山上,每天要到山下種地,為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于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孫思烈帶著自己的四個子女,把家搬到了山下,背泥巴、打石頭……蓋起了7間新房。
孫思烈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橘樹,是當年建房時種下的。每年夏末,金燦燦的無核橘掛滿枝頭,給小院增添了不少生機和樂趣。
孫思烈和其他村民不一樣,除了種一些常規的農作物外,他喜歡栽果樹,在門前、地里種下了柚子、柑橘、楊梅、李子、枇杷、柿子等10多個種類的果樹,結出的果子惹人喜愛。鄉鄰們都開玩笑說,他是走到哪里就把果樹栽到哪里。
這樣的日子過得也還充實。
但是前幾年,這個家接連遭遇不幸。老伴劉勝榮因腦溢血癱瘓,二女兒、小女兒和兒子、孫女又相繼離世,一個接一個的打擊讓孫思烈一蹶不振,話也變得少了。
孫思烈老兩口因病致貧,于2013年被納入建卡貧困戶。看著家門口墻上掛著的“脫貧攻堅明白卡”,孫思烈更沉默了。
夜力坪村駐村第一書記楊云仍記得第一次到孫思烈家走訪時的情形:孫思烈坐在房間角落里埋頭扒飯,一碗白飯就著一小撮咸菜,幾乎無話。
針對孫思烈家的情況,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進行了協商,最后為他家落實了低保、殘疾護理等政策。
日子慢慢好起來后,他找到扶貧干部說:“現在我們老兩口吃穿不愁,你們去幫扶其他人吧,不要再來幫我了!” 2019年底,孫思烈如愿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楊云上門次數多了,孫思烈的話也多了。
“‘苦干比‘苦熬強。”在楊云的鼓勵下,孫思烈猶豫著說出了自己的一個想法:“我都這么大年紀了,有沒有可能搞一片屬于自己的楊梅園?”
楊云記得,老人說這話時,眼睛里有光。
兩棵楊梅樹變成一片林
孫思烈向楊云提到的這個想法,是他的第二個夢。
13年前,女兒在浙江打工時,買了兩株楊梅樹苗給孫思烈帶回來。雖然孫思烈當時沒見過、沒嘗過楊梅,但他覺得自己種了幾十年的果樹,種楊梅樹也不是什么難事,便按照以往的經驗將楊梅樹苗種在了莊稼地里。沒想到兩三年過去了,一個果子都沒結過。
正當孫思烈準備把兩棵楊梅樹砍掉時,他偶然在一檔農業節目里看到了楊梅樹種植知識,得知楊梅樹要8年左右才結果。于是,他開始按著節目里傳授的方法修枝。
這兩棵樹種下的第8年,終于結果了。
結果第一年,兩棵楊梅樹的總產量只有幾斤。好在看到希望的孫思烈沒有放棄,之后楊梅產量逐年增加,如今每年都有幾百斤的收成。
孫思烈發現,楊梅特別適合夜力坪村的土壤環境和氣候,便有一個夢:有生之年能將楊梅樹栽種成林,搞一個楊梅果園。
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扶貧集團的扶貧干部知曉孫思烈的想法后,覺得可行,經過多方打聽后,購買到一種適合在海拔300-800米土地種植,且抗病蟲害能力強、果實又大又甜的楊梅樹苗。
2019年底,100株楊梅樹苗被送到孫思烈家中。
為確保樹苗的存活率、保證科學種植,作為幫扶單位,市市場監管局還聯系技術人員到現場為孫思烈示范挖坑、培土、施肥等步驟的要點,并向其詳細講解了行距、修枝等方面的注意事項。
從孫思烈家院壩出來,穿過公路,向左前行五十余米,便到了他的“楊梅果園”。每天,他都要去看看楊梅樹的情況。時隔一年多,當初栽下的100株楊梅樹苗全部成活,長勢良好。
看著鮮活翠綠、枝繁葉茂的楊梅樹苗,想到多年的夢終于實現,孫思烈生活的勁頭更足了。
村里很多人勸他:“你這么大年紀,種這些楊梅樹干什么?”
孫思烈的回答是:“雖然村里的產業很多,但我覺得種楊梅樹是個很好的產業,將來有社會資本感興趣,還可以開發楊梅酒。但這些東西我帶不走,我要全部留給社會、留給村集體。”
孫思烈算過一筆賬:一般楊梅樹結果初期的產量比較小,但會隨著時間逐步增加,到第7年左右穩定,產量大約能達到每棵180斤左右,如果這100棵樹苗全部成活,一年就有20萬元左右的收入。
“我非常有信心把這些楊梅樹管護好,讓它們長成一片楊梅果園!”孫思烈堅定地說,現在自己身體還不錯,有足夠的精力管護這些楊梅樹,“雖然我家已經脫貧,但我還想在鄉村振興中大干一場。待楊梅樹豐產后,我還要退出低保。”
提交申請書圓入黨夢
楊梅樹長勢喜人,老伴的身體也逐漸好起來,最近能下床活動了。如今,孫思烈的心里深深地埋藏著的,還有一個入黨夢,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實現。
“我已經七十多歲,也無后顧之憂了。政府幫扶了我,讓我脫了貧,現在衣食住行都有保障,我也想發揮一點光和熱。”在孫思烈看來,以前考慮的是生存問題,沒有好好思考過自己人生的理想與目標,“因為脫貧攻堅工作,來過我家的黨員干部不少。在與他們的接觸中,我的覺悟也有所提高,經常收看收聽有關黨中央的重要指示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節目。”
雖不是黨員,但這些年孫思烈始終用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每天晚上,他會準時收看《新聞聯播》,關注國家大事;平日里,他還會去鄉里的圖書室借閱書刊、報紙,了解新聞、政策。
“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個夢在孫思烈的腦海里縈繞了近一年。
他說:“脫貧還應該在思想上,我申請入黨,就是想實現自己更高的人生價值。”
一個月前,他在趕場時碰到了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扶貧集團駐鄉工作隊隊長孫澤均。猶豫再三,他向孫澤均講出了自己想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想法。
他的想法得到了孫澤均和夜力坪村第一書記楊云的大力支持。
回家后,孫思烈翻出了許久未用的新華字典,提筆寫下入黨申請書。
“我就想查閱一下字典,讓入黨申請書的表述更嚴謹、更準確。”孫思烈說。
由于歲數大了,長時間用眼很費勁,孫思烈斷斷續續用了十多天時間寫滿了5頁紙,鄭重地向黨組織遞交了自己的入黨申請書。
“作為一名普通的農民,我渴望成為中國共產黨大家庭中的一員,為人民的利益奮斗終身、為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因為中國共產黨是最偉大的,我是見證者。我將積極向黨組織靠攏,認真學習、踏實工作,爭取在鄉村振興中發出光和熱,當好一輩子的‘老黃牛。”這份入黨申請書里的一字一句,都表達著孫思烈最真誠的心聲。
“我雖近耄耋之年,但我還有能力和精力宣傳黨的政策。如果有生之年能夠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完成自己的愿望,我這一生也算是圓滿了。”孫思烈堅定地說。
孫思烈想著,自己若能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定發揮好自身的力量,以新的身份帶動周邊群眾共同發展,讓大家感受黨的吸引力、凝聚力、號召力,“這也是我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表達出群眾堅決跟黨走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