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曾珠

在今年的全國人代會上,“養老”仍然是備受關注的民生焦點話題之一,“數字鴻溝” “智慧養老”等關鍵詞頻頻出現在代表們的建議中。
2021年,站在“十四五”規劃開端和“智能+”普及優化的風口下,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正規模化地快步推進。但人工智能為大部分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加大了老年人面臨的挑戰難度。
如何破解老年人的“數字鴻溝”,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新命題。
智能化成新障礙
此前,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冒雨交社保被拒收現金、因無健康碼乘車被拒等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智能技術的普及應用,從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但是,老年人這一群體因不會操作智能設備而無法享受基本民生服務,也屢屢引發熱議。
72歲的向舒友至今還記得,去年,連續幾日的心口痛讓他不得不前往醫院就診。因為提前知道需要健康碼,他也準備好了智能手機。但在出示健康碼時,他在手機上操作了好幾次,依然無法順利打開頁面。
“你一個老年人,手機還弄鎖屏密碼干什么?半天弄不出來。”由于向舒友不懂操作耽誤了時間,后面排起了長隊,負責登記的工作人員開始著急。
“不設鎖屏密碼的話,手機放在口袋里經常會自動解鎖。為了方便我,孫女把健康碼提前弄好了的,我解鎖就可以看到呀。”向舒友一邊尷尬地解釋,一邊撥弄手機。
最后,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向舒友才找到健康碼,進入了醫院。
無健康碼出行不便,網上掛號、網上就醫又“障礙”重重……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在老年人面前劃出一道無形的“鴻溝”。
當數字化成為一種潮流、智能化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時,老年人卻在悄然間身處“信息孤島”,著實令人嘆息。
“買菜不會用手機支付、看病不會上網掛號……作為老年人,我根本就搞不懂怎么操作,每次都要麻煩別人幫忙。”家住在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的王慧英老人說。
“年輕人都認為網上交水電費方便,可我覺得手機上的字看著太費勁;去服務大廳窗口辦事,還被要求先用手機關注公眾號、安裝他們的軟件,對于我這么大歲數的人來說,的確有困難。”王慧英說。
拉入數字服務半徑
當下是數字社會、互聯網社會,養老問題不能單純地以“看病、治病、養病”為焦點,還要關注老年人的實際生活狀況和主體能力發揮。
如何解決老年人的困擾,幫助他們跨過技術飛速發展帶來的“鴻溝”?如何讓老年人在信息時代活得有尊嚴?這一問題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所幸,上述情況已有所改善。
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針對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遇到的種種“痛點”“難點”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實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提出了具體舉措。同時,實施方案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加強工作協同和信息共享,形成統籌推進、分工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加快建立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
接著,各省市也根據自身發展情況,相繼出臺彌補“數字鴻溝”的具體措施。比如:在老年人高頻消費場所,基本公共服務費用、行政事業性費用收取單位,設置人工現金收付通道;對數字化產品進行適老化改造,在字體、音量、電池容量、操作模式等方面進行全面優化;針對老年人健康碼使用、交通出行、掛號就醫、親友聯絡、生活繳費、移動學習等日常應用場景研發相關課程……一系列將銀發族拉入數字服務半徑的動作,正在有序進行。
2020年12月,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的“老年手機課程”正式開課,轄區的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機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到志愿者,他們會一一耐心解答。
王慧英說,如今她已經熟練掌握了手機支付、手機打車等多種技能。
而在潼南區梓潼街道碉樓坡社區,李秀英和老伴最近也逐漸掌握了智能手機的使用技巧。
一直以來,子女都是老年人學習智能手機的首選“老師”,但李秀英表示,自己唯一的兒子遠在深圳,所以平時看病、出行只有她和老伴兒兩人。
“自從志愿者來給我們詳細講解了智能手機的使用技巧后,現在去醫院看病,醫保卡忘帶了也不怕,手機上的電子醫保卡一樣可以用。”李秀英說,現在她和老伴兒還會不時和兒子視頻,聊聊家常。
而在渝中區行政服務中心,婚姻登記、稅務、市場監管等窗口設置了5個老年人服務專窗,優先為老年人提供一對一咨詢、全程陪同引導、協助填表、指導使用智能設備、復印打印等人性化服務,提升老年人辦事體驗。此外,在渝中區的電力、燃氣、通信、郵政等180余個實體辦事大廳和加盟繳費門店,均設置了線下辦事渠道。
下一步,渝中區將持續優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應用,讓老年人辦事少跑腿、零跑腿。同時,繼續以渝中區社區教育學院、14所社區教育分院、79個社區學習中心為依托,開設“智能手機學習小課堂”,幫助轄區老年人熟悉、掌握智能手機的操作技巧,樂享智能生活。
此外,為幫助老年人順利使用電子醫保,渝北區木耳鎮也組織了30名志愿者,現場教老年人如何申請、使用電子醫保碼,操作實名認證、人臉識別、授權激活等功能……過去這些對老年人來說的難事,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導下,不到半個小時間就迎刃而解。
破除老年人“數字鴻溝”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智能化服務要適應老年人、殘疾人需求,并做到不讓智能工具給他們日常生活造成障礙”,也引發了代表們的熱議。
這一政策導向,回應了社會關切、切中了社會熱點。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民建中央常委、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司長、國家監委第一屆特約監察員騫芳莉表示,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的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的福祉。
“智能技術已滲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了信息化帶來的快捷和便利。為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目前各地都涌出一系列舉措,讓老年人在信息化發展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騫芳莉認為,當前老年人的權益保護不足,很多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針對老年人數字技術能力開展相關培訓,可謂正當其時。”
她建議,要不斷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通過修改相關法律,明確傳統服務方式和創新服務方式并存的原則;細化相關舉措,將養老服務設施納入城鄉社區配套設施的建設規劃,建立適應老年人需要的一站式服務設施和智能的生活服務平臺;積極發展老年教育,消除老年人的“數字鴻溝”。讓老年人不僅老有所養,還老有所樂。
“不能讓大數據智能化帶來的便利,反倒成為老年人看病的負擔。”在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中醫院副院長李延萍看來,要多措并舉,讓老年人少跑路,或“只跑一次路”。
李延萍說,以重慶市中醫院為例,該醫院老年就診占比高達60%,醫院名醫館的各大專家又十分緊俏,想要掛上專家號,手機提前預約必不可少,“但如果沒人幫忙,大部分老人都無法完成‘掃臉預約。”
據介紹,為了方便老年患者預約看病,自2020年11月起,重慶市中醫院在為老年患者保留部分現場號源基礎上,在官方微信服務號上線了預約掛號“代理人”功能。即老年患者和自己的子女建立一個代理人的關系,預約的時候,代理人用手機掃自己臉即可。
李延萍也建議,醫療機構要積極探索開設多學科綜合門診診室,著力解決在醫院內部建立門診會診轉診機制,針對老年患者患多種疾病涉及多個科室的情況,通過會診轉診機制交由醫療機構內部協助診治,“這樣,老年患者不需重復掛號,且只跑一次路就能看多種病。”
而對于某些老年慢性疾病,李延萍表示,如果病情相對穩定,在保證醫療安全的基礎上,可適當延長開具處方的時限。比如,對于病情穩定的老年慢性病簽約患者,可通過預約診療服務方式,開具15-30天處方,避免老年慢性病患者在短時間內多次來醫院取藥。
“圍繞老年人就診的‘痛點‘堵點問題,重慶市中醫院將不斷再造整個就診流程,幫助老年人逾越‘數字鴻溝,讓他們有一個舒心、有溫度的就醫旅程。”李延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