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錦慧
綜觀當今中國美術,中國畫秉持開放的態度,對工筆人物畫的變化除了傳統的材料外,還融入了綜合材料等媒介。尤其中國工筆人物畫中繪畫材料種類運用越來越廣泛,不斷創新,推動著其快速發展。材料的豐富運用對繪畫形式美感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帶動觀者審美觀念的革新。顏料作為繪畫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在中國工筆人物畫發展中的地位重要,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本文所述礦物質顏料,從古代壁畫的輝煌,到文人畫盛起的逐漸沒落,再到現當代這種古老的繪畫材質被重新認識,再度興起。該材料在保留傳統樣貌的同時不斷創新,并被命名為“巖彩”,使礦物質顏料在中國美術發展史上重新大放光彩,拓寬了中國畫的發展道路,使工筆人物畫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繁榮景象。礦物質顏料的回歸和發展標志著色彩繪畫語言創新并且正式跨入現代繪畫的歷史進程。
一、礦物質顏料現狀
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加之中外交流的不斷增多,這些都開闊了畫家的眼界,其藝術創作理念受到引導和啟發。世界藝術發展腳步不停歇,中國工筆人物畫作為中國畫的一支,順應時代發展不斷進步,在此期間涌現出諸多優秀畫家。此時的繪畫題材探索也不再局限于傳統歷史觀念,更多表現當今政治、經濟、生活、文化等,以反映現實話題、現實生活題材為基礎,繪畫風格鮮明、成熟。世界藝術文化相融合,眾多工筆人物畫家在研究和實踐中不斷探索,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融入其他藝術風格和材質運用,從而衍生出屬于國畫的獨特技法;又融入西方繪畫的精髓和觀念,打破傳統中國工筆人物畫中平面造型表現形式,將其與寫實藝術相結合,在保留中國畫中人文意境表達的同時促進其發展創新。現當代工筆人物畫更多探討人文精感以及思想和情感的表達,礦物質顏料和技法的融入,豐富了工筆人物畫的色彩表現,在扎實的人物造型的基礎上注重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為現代工筆人物畫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礦物質顏料發展概況
在傳統中國繪畫歷史中,傳統礦物質顏料是將彩色巖石礦物碾磨成粉,并在創作過程中調膠后使用的材料。礦物質顏料作為繪畫媒介在我國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最早見于彩陶文化史中;在漢代得以發展,漢代墓葬文化中可以體現;隨著唐朝工筆重彩的出現而興起,頂峰時期礦物質顏料主要是運用在以宗教傳播為主的壁畫等繪畫形式中。可見,礦物質顏料應用歷史之久遠。在宋代以王維為首的文人畫和水墨畫逐漸傳播并流行后,工筆畫便日趨衰敗,以致后期礦物質顏料出現斷層。
礦物質顏料在唐宋時期隨佛教傳入日本,日本吸收當時中國繪畫特點,將其融入自身文化及審美,創造出日本本土風格的“大和繪”和“浮世繪”,一并命名為“日本畫”。從日本畫作品中能看出唐宋時期工筆畫的影子,同時也是具備日本特色的獨特繪畫形式,不得不贊嘆藝術的博大精深。日本畫家對材料的選用極為精細,他們充分利用材質本身特性,創作出的繪畫作品給人以沉靜安逸的視覺體驗。
直至近代以來,隨著文化藝術交流的頻繁,人們觀念逐漸轉變,由此帶動繪畫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畫家意識到,曾經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礦物顏色的表現力及其蘊含的獨特美感,礦物質顏料的重要性重新被中國當代工筆畫家關注。20世紀90年代,一批中國學者、畫家留學日本,學習日本畫,進一步了解礦物質顏料,將日本新巖技術和中國工筆畫相結合,把我國傳統繪畫材料以一種更加豐富的面貌帶回來,意義深遠。1996年,畫家胡明哲將新礦物質顏料命名為“巖彩”,由此誕生了中國美術的一個新概念,使得中國畫家用更加開放的心態和輕松的角度進行繪畫創作。近年來,越來越多工筆畫家重視開發新種類礦物質顏料,不斷創新,深入研究技法,不斷探索該顏料如何展現出畫者繪畫風格、表達自我情感。經過幾十年發展至今,礦物質顏料的創新促使工筆畫改革和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傳統天然礦物質顏料將天然彩色礦物質(如朱砂、石綠、紅白珊瑚粉、云母粉等)進行粉碎、研磨、漂洗、溶膠等工序,根據礦物質磨制顆粒粗細不同形成不同色相。近年來,在各級別畫展中,人們經常能見到以礦物質顏料為主的國畫作品入選并獲得獎項。如此突出的表現也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使更多人認識和了解礦物質顏料。為了更高效地推廣礦物質顏料,國內相關美術院校相繼開設了有關研究課程,中國美術學院還成立了研究所,打破了一直以來“水墨最為上”的傳統觀念。中國礦物質顏料發揮其自身特色,從創作理念、審美追求等方面將中國工筆人物畫帶入新階段。
(二)巖彩與礦物質顏料的區別
至此,很多人腦中一片混沌,巖彩是什么?與礦物質顏料有什么區別?這便是與學科發展有關的問題。巖彩只有幾十年的發展時間,雖然大力推廣,但依舊有人認為巖彩源于日本,帶著懷疑和排斥看待巖彩。殊不知,這一畫法早在中國幾千年前的繪畫史上便已存在,日本在礦物質顏料的傳承與發展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創新,兩者之間的區別只是傳統與現代的不同“稱謂”。“礦物質顏料”是古代的概念,“巖彩”是現代的命名,顯而易見,不論是巖彩還是礦物質顏料,兩者都是繼傳統顏料本質和技法運用表現的發展與突破,是古典傳統的表現技法延伸為現代繪畫語境。礦物質顏料表達出東方繪畫的色彩觀念和審美情趣,雖然礦物質顏料在幾百年后以全新面貌回歸,我們卻從未把它的根丟棄,這便是最好的答案。那么,中國或日本、失去還是得到還重要嗎?
天然礦物質色彩較單一,現代礦物質顏料加入了堪培拉、合成顏料等,使色彩種類更加豐富,以其不同的畫面技法表現,分支出重彩畫和巖彩畫兩種材料相同、繪畫形式不同的畫種。礦物質顏料在中國繪畫領域的運用范圍不斷擴大,其觀念和表現形式也融入當代文化脈絡,成為一種觀念性的象征。
二、礦物質顏料對中國工筆人物畫發展的意義
繪畫材料作為作品創作過程中最基本的物質媒介,是畫家對于藝術的理解、題材的把握、情緒情感和思維意識的承托,將情感內容以視覺形式直接傳達給觀者。
客觀性和可塑性是繪畫材料的特點,這一特點為表達繪畫語言、增強畫面的表現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同繪畫材質的運用,會催生出不同的繪畫語言,這也標志著藝術家創作風格的逐漸成熟,體現出藝術家較高的藝術審美水準。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傳統的工筆人物畫色彩相對單一、構圖簡單,工具材料和技法無法滿足工筆人物畫當下的發展需求。現當代畫家在畫面內容和材質的選擇上更為豐富,在傳承傳統技法的同時,又能與時代創新相交融,工筆人物畫由此演化出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獨特的精神面貌,這也是繪畫跟隨時代發展的鮮明印記。因此,有人提出“傳統工筆人物畫融入了其他藝術文化和材質工具,離開了傳統繪畫材料的工筆畫還是否是工筆畫”的質疑。殊不知,中國古代道家的大同思想與這一現狀不謀而合,即萬物歸我所用,表述了物質和精神的統一。不同材質有不同的屬性,呈現出不同的畫面效果,作品因此大放異彩。
礦物質顏料與傳統國畫顏料完全不同,礦物質顏料相比而言色彩穩定性更高,色彩經久不易變,畫面層次更豐富,顆粒質感和表現形式方面有較高的辨識度,其所具有的天然特質可以通過觀賞甚至觸摸來感知,富有現代感和時代特征,拓展了觀者對于繪畫傳統的視覺觀賞體驗。在繪畫過程中,礦物質顏料為畫面加工處理后的顏料所呈現的狀態和材質本身都增添了新的屬性。礦物質顏料繪畫崇尚色彩與肌理相互交織的畫面感,鮮艷有余不顯匠氣。隨著礦物質顏料種類范圍的不斷豐富和擴大,畫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創新研究,在作品畫面上所呈現的效果也更加豐富多彩。不同礦物質顏料種類的使用引發新的表現形式,在繪畫的傳情達意方面,畫家有更多選擇和更豐富的繪畫語言來表達真情實感,這些影響隨著材料領域的不斷拓寬,得到了層層延展。
可以說,礦物質顏料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和繪畫理念回歸并融入中國傳統工筆畫中,為工筆人物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表現形式更加新穎和多樣,豐富了傳統工筆人物畫的畫面。
參考文獻:
[1]王雄飛.巖彩畫教材:巖彩畫的材料與技法研究[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
[2]王雄飛.2011年中國巖彩畫展暨中國巖彩畫二十年發展論壇[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
[3]卓民.中國巖彩繪畫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蔣采蘋.中國畫材料應用技法[M].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 商洛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