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莉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比重最大。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傳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閱讀教學的價值和作用的最根本體現,也是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閱讀教學的質量,不僅影響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而且是影響整個小學教學質量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長期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一直存在著“費時多,而收效少”的問題。課程改革以來,老師們的教學觀念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加強學生的語言實踐”“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的意識正在逐步得到加強。但要想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那么要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應該怎樣做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精心導入,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的教學導入,既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又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為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做了鋪墊。我在執教《鳥的天堂》時,是這樣導入的:清晨,天蒙蒙亮,小花、小草睜開了睡眼,小動物們都從睡夢中慢慢地蘇醒過來,樹林里又開始熱鬧起來。閉上眼睛,靜靜地聽,你聽到了什么?(伴隨著的是一陣動聽的鳥叫聲),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了有許多快活的小鳥的圖片)。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整個課堂變得生動而活躍。
二、師生互動,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環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熱愛生活的態度、高昂的情緒及充滿情感的語言去感染學生,打動學生的心靈。對于文質兼美、情文并茂的課文,教師還要注意在范讀中準確傳遞課文所蘊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學習新課文時,教師應根據學習內容,用精彩的導語創設情境,運用語言描繪、音樂渲染、表演體會等手段,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喚起學生參與的欲望,充分發揮其個性和特長,形成良好的學習心態。
三、有效引導,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運用朗讀、默讀、速讀、口頭復述、背誦、精讀、評析等多種形式對中學生進行閱讀技能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朗讀。它是閱讀的最基本方式,是眼、口、耳、腦并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它要求學生在掌握語音、詞匯、語法規則的基礎上更豐富、更完美地表情達意。掌握朗讀的方法,一般要經歷正確清楚的朗讀、準確流暢的朗讀和傳情達意的朗讀三個依次遞進的階段。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2)默讀和速讀。默讀時大腦將視覺獲得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內部的思維活動和言語活動,這既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速讀也叫快讀,是在一定時間內迅速地獲取文章內容的一種快速閱讀方式。速讀可以節省時間,加快理解,增強記憶,豐富知識,提高閱讀能力。默讀與速讀都要有專題訓練,分階段進行,從而使學生不斷提高有效的閱讀速度。
(3)復述和背誦。復述是學生對課文內容保持原樣或重新組織語言敘述的一種閱讀方法。它有利于對課文內容加強理解和記憶,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背誦有利于強化記憶,鞏固閱讀成果,積累語言材料,提高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語文課發展學生的記憶力,主要是通過復述和背誦訓練而實現的。
(4)精讀和評析。精讀是逐章、逐段、逐句、剖析字詞的閱讀方法。評析是閱讀中的鑒賞活動,要求對文章的突出特點做出恰當的評價。精讀與評析往往是同時進行的。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示范講解使學生獲得系統、完整、深刻的閱讀知識,把握閱讀要領。通過精讀和評析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鑒賞能力。
四、引導學生,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的見解”,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發展語文能力的需要。所謂閱讀要有獨立的見解,指的是在讀書過程中,學習的結論不是老師直接給的,也不是拘于教科書中的現成答案,而是經過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得出來的,是個體對閱讀材料的獨立的認識和見解。閱讀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理解和感受不會完全一樣,這些看法和想法,因為是自己的思考、感悟所得,就是自己的見解。要做到閱讀有自己的見解,應該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獨立思考。閱讀有自己的見解,說明閱讀有了一定的收獲。討論的時候,大家把自己的見解說一說,互相交流,互相啟發,閱讀得收獲就更大了。
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語文教師共同的追求,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不斷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