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芳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江蘇如皋自2017年推行城鄉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提升了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改善了城鄉人居環境質量,促進了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一、如皋高新區生活垃圾分類和綜合治理的做法
如皋高新區以2017年被列入“全省垃圾分類試點鄉鎮”為契機,采取以點帶面的方式,按照“屬地為主、部門聯動、綜合施策、長效管理”的要求,推進如皋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
2017年,如皋高新區成立垃圾治理領導小組。2020年,完善中長期規劃方案,明確主體責任,細化各項計劃和措施,制定激勵措施,強化黨建引領,積極發揮各級黨組織統籌協調、整合資源的功能。明確責任人和管理組織網絡,農村中心的垃圾分類工作依托“七位一體”辦公室綜合開展,城市中心垃圾分類工作由城管中隊牽頭,其他部門配合開展,建立政府統籌、部門聯動、街道主抓、社區落實、全民參與的垃圾分類推進工作機制。
(二)強化分類指導,有序加強宣傳推動工作
大力進行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和引導,在主要道路、河道兩岸、居民小區等公共處投放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標牌、大型戶外宣傳廣告,設置分類垃圾桶,安裝垃圾分類亭,強化人人參與意識。以高新區發布為宣傳平臺,并通過新聞動態、宣傳活動、政策法規等欄目,實現高頻率、高質量的信息發布、監督舉報和實時互動。持續開展垃圾分類“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進單位”等推廣活動,開展垃圾分類“一日游”“環保游”“開放日”體驗活動,將垃圾分類宣傳落到實處。
(三)完善分類體系,配足設施設備
2020年,如皋高新區實現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設施全覆蓋。17個村居布置二分類垃圾桶4 000余個,四分類垃圾亭62處,垃圾桶248個,農戶垃圾分類小桶595組;設置農村生產垃圾臨時堆放處240余處,臨時中轉站17個;新建一座有機易腐垃圾處置中心,其他垃圾處理增加壓榨機一臺,日處理能力達到80噸。17個行政村已全域開展農村垃圾分類工作,全面提升垃圾轉運和終端處置能力。
(四)強化收運管理,提高分類質量
一是采用“兩分”法。農村生產垃圾集中堆放至青草池,定期清運至指定地點;配給農戶兩只統一顏色規格的生活垃圾分類桶,以干、濕垃圾為標準進行初步分類,保潔員分類進行收集,濕垃圾及餐廚垃圾統一運送至農村易腐垃圾處置中心,干垃圾集中外運至二次分揀中心,進行再分類。二是實行“二次分揀”。農村生活垃圾建立“三支隊伍”(收集保潔員、村分類指導員、末端分揀員),通過“二次分揀”環環相扣、層層把關,提高分類質量、減少垃圾產量。
二、如皋高新區生活垃圾分類和綜合治理的現狀
如皋高新區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堵點、痛點和難點。
(一)垃圾收運體系建設基礎薄弱
一是投入保障不到位。垃圾治理經費投入比重不夠,村組基礎設施落后,垃圾收集只限于村社區主要干道等區域,直接造成垃圾收運體系從源頭上斷裂。二是收集、轉運不及時。個別村社區做不到日產日清,或者未用專業運輸工具,運輸過程中泄漏、散落情況嚴重,造成二次污染。三是處理技術和設備較陳舊。垃圾處理方式簡單,有些只運至簡易的填埋場。
(二)垃圾分類的實踐操作煩瑣
分類治理意味著每一個市民在投放垃圾之前都必須將垃圾的各種材料進行拆解。例如,廢棄的酒瓶,瓶蓋是金屬材質,而瓶身卻是玻璃材質。這需要人們學習并掌握分類拆解、分類裝揀和分類投放的相關技能。居民對垃圾分類工作投放參與度和準確率還不夠,難以做到精準的分類投放,多是家里垃圾直接裝垃圾袋,扔進垃圾桶,沒有達到隨手即可分類的水平。這需要從國家或地方層面出臺強制性的分類制度,進一步提高垃圾分類的執行率。
(三)垃圾分類減量無害化處理有待推進
目前,農村生活垃圾“遍地開花”的現象仍然存在,塑料制品、廢電池、農藥瓶等一次性用品廢棄物逐年增加。村民將用過的藥瓶、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隨意丟在溝渠、塘邊,嚴重污染環境。農村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低,普通群眾對于垃圾投放后如何收集、運輸及處理,并不關心。
(四)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整體認識不到位
一是村民環保意識較差、參與性不夠。目前,農村“各人自掃門前雪”觀念根深蒂固,特別是部分年紀稍大的人群,垃圾分類宣傳工作任重道遠。二是垃圾處理尚未常態化,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現狀存在政府包攬,村民配合不積極。以應付檢查為主,宣傳口號多,成效不明顯,“村規民約”未落到實處。
三、城鄉生活垃圾分類綜合治理的對策及建議
垃圾分類綜合治理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結合如皋高新區生活垃圾治理的成效及問題,對加強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綜合治理進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一些對策及建議。
(一)強化全員參與,提高源頭分類正確率
一是積極推進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居民小區實現全覆蓋。發揮好行業主管和條塊管理部門的推動職能,督促各管理機構及下屬單位宣傳發動、組織推進、設施配備、檢查指導等各項工作。二是在各鎮(區、街道)按標準配置專職人員,落實指導員、宣傳員、志愿者隊伍,同時整合社區、物業、業主委員會、專業公司、熱心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形成職責清晰、分工明確、協商互動的工作指導網絡,每個小區(村居)每年不少于2名專職人員上門入戶指導不少于1次。工作人員在定點投放管理區域、固定投放時段至每個投放點進行現場指導,提升垃圾分類質效。三是通過簡報、發放宣傳單,召開村民會議及培訓,組織創建、評選等活動,營造全社會參與、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圍。
(二)推行環境教育,推進垃圾強制分類制度
我國垃圾強制分類制度剛剛起步。2014年,我國開始要求城市生活垃圾逐步實行分類投放、收集和運輸,沒有出臺強制性措施。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在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以及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確定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但這僅是一種方案,偏向政策性,并沒有得到法律的支持。另外,我國在立法層面關于環境教育制度依然是一片空白。建立全國統一的環境教育體系,出臺系統的環境教育法律,實行垃圾強制分類制度勢在必行。要讓每一個公民從小就開始接受關于垃圾分類與回收利用的教育,要讓“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成為婦孺皆知的法律規定,讓民眾知曉違反垃圾分類制度的不良后果,促使垃圾強制分類政策真正落地。
(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改進管理運作模式
一是按照“全流程閉環、全鏈條治理”要求,加強分類收運體系建設。按照區域內各類生活垃圾的產生量,配足、配齊分類運輸車輛,防止“先分后混”;加大收運單位資質化管理力度,完善全流程分類流向登記管理制度,規范分類收運行為;建立日常收運記錄,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廚余(易腐)垃圾分別建立“產生—收集—運輸—處置”全流程管理運行記錄,確保全程分類、全程閉環。二是采用城鄉一體化處理模式,以鎮為中心,將周邊村的垃圾通過生活垃圾車或者保潔車統一運抵垃圾中轉站,由生活垃圾處理員或村鎮的保潔員進行預處理,再納入城鎮生活垃圾處理系統進行減量無害化處理。
(四)確保經費投入,拓寬保障渠道
一是拓寬經費投入渠道,積極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加大對垃圾分類治理工作的資金投入,整合農村專項資金、完成農村生活垃圾中轉站和運輸車輛的改造提升,保障中轉站及垃圾轉運工作的所需經費。二是采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垃圾分類與治理的收運處置,由社會資本引進各種新型垃圾處理技術,對原有的垃圾中轉站進行技術升級和運營方式改造。
(五)加強激勵考核,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一是基層組織建立督查暗訪、排位通報、約談問責等工作機制。推行“劃分片區、分組督查、變換人員”檢查考核與監督等方式,“不定時、不通知、不定區域”常態化督查暗訪。二是建立“月檢查、季督查、年考核”機制。加大垃圾分類參與率、投放準確率的督查考評力度,將垃圾分類與治理列入污染防治攻堅、農村人居環境專項整治和文明單位創建等考核范圍。三是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各村、社區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垃圾分類“互學互看”活動,以點帶面提升分類管理水平;街道每月根據工作進度、分類質量等對社區進行動態排名,給予垃圾分類示范村社區、居住小區和“垃圾分類達人”一定的獎勵,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孟小燕,王毅,蘇利陽,等.我國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生態經濟,2019(5):184-188.
[2]商玉璽.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法治路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12-11(05).
(作者單位 中共如皋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