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德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性。如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被提升到嶄新階段,被賦予了新時代內涵。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足點。發展和繁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力支撐。那么,如何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便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黨校圖書館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圖書館以圖書資料和數字資源向讀者提供理論學習平臺,是黨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建設的創新發展能夠推動整個黨校建設創新發展。在當前,推動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現實選擇和實踐途徑。在新時代,要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這樣的情況下,圖書館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弘揚優秀文化的主要陣地,傳播優秀文化是它發展的永恒旋律。
服務干部培訓教育,推動理論創新發展,提升干部文化素質,錘煉干部黨性修養,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助力決策咨詢服務,是黨校圖書館工作的本質屬性與重要任務。它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既可發揚人文精神,傳播優秀文化,又對人們的精神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圖書館的產生是為了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這一職能需要圖書館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服務水平而實現。黨校圖書館建設在干部教育和培訓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通過對其他圖書館在當前時代創新性的發展,黨校圖書館有效地借鑒聯系自身情況,強化特色意識,進行有效創新。早在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就說道,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即圖書館發展具有客觀規律,要想幫助圖書館實現更好的發展,就需要不斷創新。在文章中提到的創造性轉化是習總書記為了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提出的。創造性轉化就是按照時代的要求和特點,對當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容進行改造,賦予其新時代內涵和現代化表達形式,激發生命力。在此背景下,黨校圖書館要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就需要從多方面出發幫助自身創新成長。
二、黨校圖書館的發展現狀
黨校作為黨員干部進行培訓的教育機構,一直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判斷,這是制定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要理論依據,為黨和國家的事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校,包括圖書館系統也進入新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下的干部培訓工作,都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圖書館作為一個文化機構,同步站在新的起點,應有更為清晰的價值定位。從古代藏書樓到傳統圖書館,再到復合圖書館,以及當下流行的數字圖書館、智慧圖書館,圖書館隨著社會信息環境的變遷不斷地發展變化著,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與適應力。但是,無論怎樣變化,改變的只是圖書館的具體形態,不變的是圖書館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然而黨校系統圖書館的轉型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無論是在工作理念、工作思路,還是在工作方法、服務水平、服務質量等方面,與公共圖書館相比,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三、黨校圖書館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策略
(一)立足圖書館實際,保障基礎建設
當前大部分黨校圖書館都存在著采購經費短缺、缺乏新書購進等問題,原有的部分資料都過于老舊,無法與黨校教學的現代化社會背景密切聯系。為了緩解黨校圖書館面臨的困境,推動其創新發展,需要借助宏觀調控、科學調配、聯合辦館等途徑豐富圖書館的文獻資源。比如以一個省為例,一個省級黨校圖書館可以將一個省市所有的黨校館藏進行宏觀統計和調配,借助信息化平臺形成網上信息庫,為黨校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在黨校圖書館,大部分館員都是非圖書館專業,業務素質不高,知識結構無法和當前的信息技術高效結合。同時圖書館缺乏科學人才引入機制,導致在現有狀況下,圖書館館員綜合業務素質普遍較低。而且圖書館或多或少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單一、館舍陳舊、效率低下等問題,轉型和改革勢在必行。在服務理念、基礎設施和人才優勢都能保證的前提下,幫助黨校圖書館在促進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實踐中實現更好的發展。
(二)根據黨校發展特色,構建創新化的圖書館
當前黨校的學員干部接受教育渠道以及外出培訓的機會也很多,而黨校本身教師所接受新知識的渠道更多來自于書籍和網絡,所以需要利用創新教學內容吸引黨校學員的學習興趣,需要在尊重學員學習自主性的情況下,借助調查和座談的方式了解學員心中所想,了解他們的知識需求,充分調動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提升黨校圖書館的發展水平。新的信息環境下,數字資源已經成為許多圖書館文獻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資源的使用不受時空限制,能較快地搜索到相關文獻,同時鏈接到相關知識點,還能夠滿足更多的讀者同時使用,有效解決供需之間的矛盾。但因為當前信息資源和服務手段更新換代很快,圖書館要想實現更好的發展就需要不斷創新服務手段,更新文獻資源庫,這樣才能夠滿足學員的需求。黨校圖書館要實現創新發展,就需要突破傳統服務模式,加強圖書館和社會的緊密聯系,拓展服務領域。
傳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僅局限在黨校內部的教師和學生群體,這造成了圖書館服務對象單一、資源利用率很低、影響范圍小的現象。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傳統方式已經無法吸引讀者注意力,無法讓圖書館更好的發展,所以黨校圖書館要走向社會開放持續變革之路,這既是宣傳黨的思想理論的需要,也是推動自身發展的有利渠道,結合自身的發展特色形成以理論制度創新為一體的圖書館,可以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為整個社會黨校師生提供良好的服務。比如:青海省委黨校圖書館積極探索借助互聯網以及新興媒體力量,發揮圖書館技術與文獻資源優勢,對移動圖書館、微信圖書館、圖書管理系統和網站進行互聯互通,在移動端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平臺建設與讀者服務一體化的“7×24”讀者服務體系:以“互聯網+”為抓手進一步將中共青海省委黨校移動圖書館和微信圖書館打造成為全省干部隊伍“用學術講政治”的終身學習平臺和輿論引導的前沿陣地。圖書館可通過文字、圖片、語音等與讀者進行全方位的溝通和互動,擴大信息交流和文化宣傳等服務,這樣既方便利用“互聯網+”有效地實現數字資源共享,又有利于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廣大黨員干部成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為新時代的文化發展注入新活力。
(三)豐富黨校圖書館活動,推動自身創造發展
當前圖書館的作用如果僅局限在給讀者們提供相關資料參考,那么就無法幫助自身有效成長。可以結合圖書館自身的人文特色,舉辦讀書會、論壇、講座沙龍等文化交流活動,舉辦“內容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演出和文化展覽活動等,讓讀者廣泛參與其中,幫助圖書館更好的發展。圖書館圍繞著傳承經典和資源共享,可組織策劃一些傳統文化活動,和其他院校、社會機構緊密聯系,推動圖書館自身更好發展。比如在移動圖書館開展的“與名師相約”經典視頻打卡活動、微信圖書館在重要時間節點推送相關資源等,通過空間再造設立“優秀傳統文化專題閱覽區”等,這樣既能有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還能擴大黨校圖書館的影響力,從而幫助黨校圖書館實現更好的發展。
四、結語
總之,黨校圖書館要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其他圖書館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之間有異曲同工之處。對于黨校圖書館而言,要發揮自身優勢,結合自身的特點,充分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從而推動黨校圖書館在新時代實現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世恩.黨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研究[J].傳媒論壇,2020(23):120-121.
[2]李興團.新時期黨校圖書館創新服務研究[J].中國報業,2020(20):52-53.
[3]王雄青.黨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創新模式與發展思路[J].經濟師,2020(10):240-241.
[4]鄒婉芬.開展社會教育 促進文化傳承:圖書館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路徑探討[J].高校圖書館工作,2020(4):87-90.
[5]曾永杰,蔣春林.高校圖書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綜述[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9(23):143-146+149.
(作者單位 青海省委黨校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