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亞峰
上小學時,語文老師經常用自行車載同路的我一起回家,黃昏時他告訴我“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春來時他帶我讀“山水繞城春作漲,江濤入海夜通潮”……我突然發現,語言真是神奇,遣一詞造一句,居然可以生出許多美好的意境來。平時看上去威嚴的語文老師在我眼中漸漸變得可愛又可親。也許就是這份潛移默化的熏染,使我日后走上了三尺講臺,也成為一名語文教師。
膜拜·學習
在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學習的那幾年,我特別崇拜教我們《文選與寫作》的汪政老師。當時全國中等師范學校校長會在我們學校召開,汪老師上了一節《〈論語〉八則》觀摩課。課堂上,汪老師旁征博引,娓娓道來,聽課的校長們都紛紛感嘆汪老師的博學多才。看著講臺上神采飛揚的汪老師,我頓生一股敬意。平時的課堂內外,我們常讀到汪老師撰寫的文章,有時是厚厚一沓的文稿,有時是幾段精妙的文字,評論字字珠璣,散文文采飛揚,常常讓我們贊不絕口。我們最喜歡的是到辦公室看汪老師的書法作品,他的字跡或清秀飄逸,或龍飛鳳舞。正是懷著對汪老師的這份崇敬之情,在師范學習期間,我博覽群書,刻苦練好每一項師范生基本功,夢想在畢業后踏上工作崗位能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工作后不久,我有幸參加了海安市海陵中學舉辦的教研活動。有一位年紀較大的副校長執教《天上的街市》,他帶領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讀詩歌,探究了解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和詩歌的寫作背景,對比體會詞句的精妙,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感受詩句背后蘊含的感情。整節課師生的朗讀交流貫穿始終,教師精湛巧妙的引導啟發、學生妙語連珠的表達交流,讓初為人師的我驚嘆不已。這位老校長讀詩的那份激情和陶醉至今仍常常浮現在我眼前。
20世紀90年代初,教師研修活動大都是以各鄉鎮為主體開展,縣級培訓要擠公共汽車去縣城。由于出行不便,我這個小年輕便時有機會去縣城參加學習。縣教研室負責語文學科的章松年、顏敏、於德甫由是成為我終生難忘的老師。他們注重教師教育理念的引導、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教學技藝的提升。他們上示范課或是評課指導,從教育理論到課堂實踐,從課堂的整體架構、問題的設計、語言的推敲到節奏的把控等,都恰到好處,精彩連連。每一次學習培訓,總會讓剛走上講臺的我豁然開朗,如沐春風。
實踐·堅守
猶記得我第一次被聽課,真是緊張而又興奮。面對著講臺下學生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看著后排嚴肅正坐的學校領導和同事,我竟然有些亂了分寸,實習時的那份自信和豪情蕩然無存,自以為準備得較充分的教學流程竟然在腦中出現了空白。之后的一段時間,我很低落,我能勝任語文老師嗎?那份恐慌與痛楚使我游離于課堂之外。我覺得自己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虛浮飄蕩。
或許是天生不服輸的性格起了作用,在內心稍稍安定之后,我開始調整自己并堅信勤能補拙這一不變的真理。我每天主動加班,早上提前到教室帶領學生讀書,適時點撥個別學生;課間積極參加學生的活動,和學生交流談心,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下午放學和學生一起走到校門口,分享閱讀寫作經歷,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然后自己再回到辦公室研讀教材、查閱資料、寫好教案,理順第二天課堂教學的步驟思路,標注重難點教學內容,批改課堂作業等。每周日,我總是提前備好下一周的課,這樣每節課前就有時間修改補充教學內容,充分熟悉教學流程,充分把控課堂教學的節奏。平時,我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和學生一起寫字、讀書、寫作、分享交流,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生一起在優美的語言文字里徜徉。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中成長起來的初中學生,大多思維敏捷、知識豐富,對事物常有新穎獨特的認識,相互之間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對文本的解讀往往有意見相左的激烈爭辯,他們提出的一些學習疑問也常讓我措手不及……這又讓我意識到,在重視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知識掌握、學習能力培養、綜合素質提升的同時,教師也要提升自己。
于是,我向書本學習,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向好的教學資源學習,海量聽課、做讀書筆記、摘錄教學精彩片段、反思課堂教學得失,和同事一起探討每節課的教學構思、預設與生成,利用課余時間自學函授大專和本科課程等。值得一提的是,我當時工作的單位教學環境相對輕松自由,語文教研組教風純正、教研氛圍濃厚,并有一大批個性鮮明、勤奮鉆研的教師,這讓我擁有了不斷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以后的日子里,我埋頭前進,先后被評為海安縣骨干教師、南通市骨干教師、南通市優秀班主任、南通市課改先進個人等。我堅守課堂教學主陣地,堅守語文教學,堅守鄉村教育。看著一張張可愛的面孔,捧著中學語文教科書,我感覺沉甸甸的。這條路走起來很艱辛,但是我深深地感覺到,能在沙漠中尋找出綠洲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拔節·成長
環境育人,教師的成長也不例外。2013年,我從工作了20年的海安縣調到南通市區的南通市北城中學工作。北城中學有3位特級教師和幾十位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研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我真正感受到了專業發展的差距,于是我開始奮起直追。
2015年,在我的教育人生導師李鳳、葛平等的精心指導下,我研讀教育專著,拜訪教學名師,與同事們聽課、磨課、研課,主動執教區、市級公開課,主持或作為骨干參加省級、市級規劃課題研究,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功夫不負有心人,同年12月,我參加南通市初中語文優課評比獲得一等獎。
后來,我幸運地加入了李鳳老師的“無痕語文”團隊,得到導師段承校、王笑君、曹津源、郭志明等前輩專家的教誨與鼓勵。課堂內外,李鳳老師手把手指導我,教師和學生要細讀文本,在與文本、作者的對話交流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欣賞言語的組織形式、感悟作品的精神內涵,并在豐富的、真實情境的語言運用訓練后,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寫作教學中,我秉承李鳳老師主張的真實、細微的教學理念,注重引導學生講真話、寫真景、抒真情。我在李鳳老師的課堂與文章中,逐漸體悟到語文課的“無痕”與深厚豐盈,認識到只有注重熏陶、注重情境、注重浸潤的語文課堂才是美的課堂。
李鳳名師工作室每年都有一次成員成果展示,團隊成員那一沓沓凝聚汗水與智慧的證書,常常在無形中激勵著我。工作室成員經常開展同課異構,就語文教學進行思考探索;或就某一細節片段,朗讀吟詠,咬文嚼字,切磋琢磨,教學相長。每次參加工作室活動,我總是收獲滿滿,既得到導師們高屋建瓴的指導與教誨,又領略到團隊伙伴們教育教學的靈活變通、嚴謹規范……
2018年12月,江蘇省初中語文優課評比如期舉行,我有幸作為南通市代表參賽,又是李鳳老師和工作室成員堅定地站在我身后鼓勵幫助我。揣摩推敲文本內容,在反復研讀中品味寫法和意圖,深刻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構思課堂的組織架構,精心設計主問題和板書,斟酌課堂語言……上一節課就是一次彌足珍貴的歷練,一等獎的比賽結果固然喜人,但準備過程和課后的反思總結更是個人教育教學積累中最寶貴的財富。這一節課,正如李鳳老師的評價,文本解讀回到了語言的原點,吟誦品味、對話交流、研讀賞析,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和感悟能力,真正體現了“無痕語文”的教學主張。
只有實踐加反思,才能促進成長。教學中,我積極研究,不斷探索,經常閱讀各種教育教學書籍和雜志,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路。我還將自己的反思及時記錄并整理出來,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多篇教育教學論文,有多篇文章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如《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批注”指導策略》于2019年12月發表于《中學語文教學》。整本書閱讀教學旨在引領學生積累知識,幫助學生解決閱讀整本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能力。但整本書閱讀教學內容較多,課堂時間有限,如何讓課堂從容而務實,讓學生讀懂讀透整本書,學會讀整本書?我從“自主批注,凸顯閱讀個性”“示范引領,涵泳真知灼見”“合作交流,體察切問近思”三個方面探究了名著閱讀中“批注”的方法,提高了學生閱讀的質效。
王榮生教授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一文中指出:“長期以來,我國的作文教學基本上是一種固定套路的形式訓練,學生作文沿套路、仿范文甚至改頭換面地偷抄‘優秀作文的現象比較嚴重,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幾乎成為一句空話。”如何讓寫作真實地發生?我認為需要有真實情境的觸動,或閱讀一段美文后有所感觸,或看到眼前之景而生發感慨,或在任務驅動下產生聯想、想象等。總之,要讓寫作真實發生,要讓文字有真味,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喚起他們的寫作熱情。在這樣的思考之下,我寫的一篇《微寫作的純然表達》于2019年9月發表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并于同年12月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這也是在踐行“無痕語文”連通生活、以學生的真實情境為本的教學主張。
近30年語文教學之路,一路走來,幾多風雨,幾多感慨!
在于漪老師72歲那年,我聽了于老師一個下午近三個小時的講座。她站在發言席上,思維清晰,教育名言信手拈來,切身的教育故事觸人心懷。2019年11月,在于老師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之后,我去于老師工作的楊浦高級中學學習,觀看了一個小時的視頻,滿懷虔誠,飽含淚水,感嘆于老師一輩子探究語文教育本質的執著,又學習她“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始終用生命在實踐”的師者魅力。
高山仰止,平靜而深刻。我默默把于漪老師的“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的人生格言當作自己的座右銘。作為后輩的我,一定會不斷學習,再學習,學做老師,學做一名語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