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利
2019年3月12日至26日,作為宿遷市教育系統拔尖人才專業(yè)提升高級研修班中的一員,我參加了為期兩周的美國教育考察。
3月18日,美國加州多明戈斯山州立大學前副校長卡博教授為我們舉行了歡迎儀式并互贈禮物,80多歲高齡的卡博教授精神矍鑠,思維敏捷,他是這所大學的顧問。在與卡博教授的交流中,我們了解到美國每個州有不同的教育制度,但對16歲以下的孩子都進行免費義務教育。歡迎儀式的當天上午,華裔教授吳仲和作加州基礎課程設計與發(fā)展報告。吳教授闡釋道,美國教育中沒有道德教育,只有行為準則。“做了好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就要受到表彰,身教大于言傳。”講座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國中小學教育選擇的多元化。美國學校的類型豐富,呈現出多元化發(fā)展,主要有磁力學校(專業(yè)愛好學校)、特許學校、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家庭學校,學生可以任意選擇其中一種學校去上。多元化發(fā)展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選擇的空間,以確定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教育,充分體現了美國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吳教授還提到,在美國什么樣的教師才能算得上是好教師呢?標準有這樣幾點:一是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二是巧妙使用了各種教學技巧,三是讓學生感覺知識有用,四是定期反思教學,五是積極參與教學專業(yè)活動。為此,美國每年進行國家年度教師獎評選,每個州選出5位教師作為州年度教師,評選公開、公平、公正,再選出1位教師參加國家年度教師獎評選。
在加州,我們共聽了8場講座,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抵達美國洛杉磯的第二天下午參加的講座。舟車勞頓與倒時差使我們疲憊不堪,一場題為“效率教學領導力”的講座讓我們耳目一新。年輕的教授康博德(音譯)在自我介紹后拋出話題:教書為什么是不容易的?其中傳達信息是很難的,有效傳達更難。“我是教傳播學的,”他說:“我了解其中的奧妙,有效傳播要具備3個條件,即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載體。”接著,他播放了一段視頻,讓我們觀察視頻中籃球傳遞的次數。大家仔細觀察后,有的人說籃球傳遞了12次,有的人說15次,還有的人說16次,正確答案是15次。“為什么答案不一樣呢?這就是信息傳遞過程中出現了偏差,可能是載體導致的,可能是信息接收者導致的,或是內容本身模糊等導致的。”教授突然一問:“除了人在傳球,大家還看到什么東西?”這一下子把大家問住了,哪有其他東西呀?有個同伴小聲嘀咕:“好像有只大猩猩。”教授連說“good”。他回放視頻,一只猩猩在傳球過程中來回蹦跳,非常顯眼,這么多人竟然都沒看到。教授揭秘道:“原因是事先我讓大家關注的是傳球的次數,所有人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傳球的動作中,忽略了其他信息。”由此可見,傳播者的措施、舉動決定著傳播效果。所以,教學開始時交代的任務和目標決定著教學的效果。在講到傳播內容時教授強調,傳播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在傳達中有三大障礙,即語義上的噪音(一詞多義)、物理上的噪音、心里噪音(如只顧數傳球次數而忽視了大猩猩)。教授指出,想讓學生知道的東西就要明確指出來,目標意識是關鍵。在講到傳播載體時,教授采用了一些現場實踐案例,如讓兩個人進行“我來比畫你來猜”游戲,一人做出動作,另一人猜歌曲,結果經常猜錯。生動形象的教學告訴我們,教師要學會有效傳達信息,越是具象的東西越容易理解;盡量用新知聯系舊知,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注意克服信息不對稱,要建立傳達的有效循環(huán)機制,雙方合作才能容易形成共識;還要注意多重交流、反復交流,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要讓學生有機會反饋。注意了這些,信息傳達的效果才會好。
本次美國之行,我們主要參觀了兩所學校——新澤西州橄欖山高中、加州康普頓早期大學高中。美國高中實行流動走課制度,一到下課時間,走廊里到處是匆匆趕場的學生,因為他們馬上要到另外一個專門場所去上課。學生的上課用書都在固定的教室中,學生上課不必帶書。小學生一般在固定的班級教室上課,小學教師在教室辦公和上課,教室的裝飾富有學科特色,四周的柜子里都是教學輔助用具。
新澤西州橄欖山高中校長帶我們參觀了實驗室、操作間、直播間、體育館、機器人展覽室等地方后,我們驚嘆不已。學校豐富多彩的課程讓我們目不暇接,學校的每一名學生都在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這些活動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學校課程豐富,開設了200多門課程和選修內容。學生自制的學校推介宣傳片,從選材到制作都呈現出專業(yè)水平。
參觀康普頓早期大學高中時,我們走進了一間正在上科學課的教室,課堂上的情景打破了我們對傳統課堂的看法:七八個學生圍坐在一起,手中拿著一些小紙條,紙條上是老師講的有關生物細胞的知識,他們在排列這些細胞之間的關系,不少學生爭論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教師面帶笑容,融入其中,與學生一起討論。一方面,他們的課堂看似效率較低,似乎不是好的課堂;另一方面,我們又沒有看見厭學的學生,沒有看見課堂上打瞌睡、玩手機的學生。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玩中學、玩中思,教室儼然已成為學生喜歡的地方。美國課堂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方面不遺余力,學生在課堂上互動發(fā)言頻繁,學生喜歡提問題,師生能主動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美國教師上課全部采用案例,不只講空洞的理論,而是以扎實掌握一個知識點為主,最終讓學生學以致用。
從短期來看,學生基本功越扎實,學業(yè)進步越快。換句話說,在單位時間內,中國式的教育成果明顯,如果截取中學某一階段的學習成果進行考試,中國學生肯定能戰(zhàn)勝美國學生。但是,如果把教育延長到人的一生來看,那中國學生在出發(fā)階段的領先地位逐漸會被美國學生超過。可以說,在不經意間,美國的基礎教育的確在為學生做“打底工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