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呂科偉



摘 要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解放區的環境相對平穩,國統區的知識分子也向“左翼”聚攏,紅色科技社團逐步興起,至1949年在解放區和國統區先后成立了70多家。紅色科技社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呈現出不同于舊社團的鮮明特點,在普及科學知識、團結知識分子為抗戰和建國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科技社團的發展模式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 科技社團 中國共產黨 知識分子
中圖分類號 N092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2021-08-03
作者簡介:王國強,1968年生,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科技政策、科技史。Email:wangguoqiang@cast.org.cn;呂科偉(通訊作者),1974年生,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科技群團和科技與社會。Email:lvkewei@sina.com.cn。
紅色科技社團是1949年以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技社團的統稱??茖W技術在20世紀初快速發展,也深刻影響全球范圍內的革命、生產和生活。共產黨建立政權后,對科學技術的認識逐步深刻,但所處客觀環境使其無暇顧及科技工作。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戰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能勝利”成為這個時期的偉大旗幟。在抗戰之余,相對平穩的局勢為共產黨開展科技工作提供了契機。同時,共產黨的主張深受知識分子贊同,知識分子向中國共產黨靠攏為科技社團興起提供了人才儲備。在解放區,隨著大批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的到來,建學校、興學會、辦報刊一時蔚然成風。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領導下,在國民黨統治區廣泛開展了科技、文化、教育、工商、青年、婦女各界的進步的群眾性活動,成立了一些群眾性團體。
一 解放區紅色科技社團的誕生
1931年11月,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因蘇區較小,且處在連續不斷的“圍剿”和“反圍剿”的嚴酷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科技活動和科技組織主要是為戰爭服務的軍醫、無線電通訊和為生產服務的農事試驗場、農業研究會、農業研究學校、農產品展覽所。1935年11月,中共中央機構到達陜甘根據地的中心瓦窯堡。經過近一年的經營,中國共產黨基本站穩了腳跟。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拉開帷幕。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全民族抗戰開始。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城郊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毛澤東起草的《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宣傳鼓動提綱,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正式形成。同年9月6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合作的宣言》和9月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上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戰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皥F結就是力量,團結就能勝利”成為這個時期的偉大旗幟??谷諔馉幈l后,中國共產黨在陜北、華北、華中廣大地區相繼建立了晉察冀、晉西北、晉冀豫、晉西南、山東、華中、陜甘寧等十幾個抗日根據地。
1. 共產黨對科技工作者和知識分子的重視
延安時期,毛澤東很早就認識到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是革命工作的重要內容,號召“用自然科學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打擊敵人的文化政策”[1]。由于面臨著日偽的“掃蕩”和“清鄉”、國民黨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以及資源匱乏等原因,抗日根據地經濟極其困難。因此,用科學技術解決經濟上的困難成為當務之急。1939年2月2日,當困難剛剛露頭的時候,中共中央就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會,毛澤東在會上發出了“自己動手”的號召,他說:“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還是自己動手吧!”[2]各抗日民主根據地掀起經濟自給的大生產運動,創辦科技教育機構、成立科技團體,發起轟轟烈烈的自然科學運動。
早在“五四”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就是“賽先生”的堅定擁護者,并希望革命成功后無產階級政府重用科學家來幫助無產者開發實業,振興科學。中華蘇維埃時期,針對極其缺乏的醫師、無線電人才、軍事技術人員,臨時政府就曾專門發布《專門征求技術人才的啟事》,愿“以現金聘任”。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非常重視,毛澤東主席特地為中共中央起草了《大量吸引知識分子》的決定,指示邊區政府制定了《優待專門人才的暫行條例》。邊區施政綱領明確提出“提倡科學知識,歡迎科學……人才”[3]。
2. “到延安去”
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后,中國共產黨的積極抗日和國民黨的消極抗戰,黨中央所在地延安吸引了中國大批知識分子和熱血青年學生,其中不乏科技人才。特別是全面抗戰期間,大批知識分子奔向延安,形成了近代中國“延安知識分子群體”。延安成為他們心目中抗日的“革命圣地”和民主自由的“新世界”,“到延安去”被《申報》稱為“現代的最奇特參圣之旅”,成為那個時期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最響亮的口號。據不完全統計,全面抗戰時期,學者、文藝界人士和青年學生有4—6萬人,科技人才相對較少,包括科學家、醫生、教師和技術工作者等(含國際友人)大約有數百人。在這個群體中,有被稱為“紅色科學家”陳康白、高士其、屈伯傳等留學人員,但主要是有理工科背景的青年學生。
延安知識分子群體的快速形成,一方面是因為在國共合作抗日統一戰線背景下中共中央及時做出了大量吸收大量知識分子的正確決定,以及通過各級黨團組織、救亡團體、學校、八路軍駐各地辦事處等多種渠道的強有力的組織動員措施;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憂患意識,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深入傳播,對中國共產黨救國政策的認同和對國民黨消極抗日路線的反感。到延安去的熱潮,正如詩人何其芳1938年初所記錄的見聞:“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個城門。”[4]大量知識分子的到來,充實了中國共產黨的干部隊伍,提高了干部隊伍素質,使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科技觀得到充分實踐。
3.科技社團紛紛成立
在中國共產黨重視科學技術工作和尊重科技人才的前提下,根據地形成了一場自然科學運動,多種綜合或專門的科技社團、研究機構紛紛成立,掀起了開展各種科學研究和科學實踐活動的熱潮。
在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領導和支持下,1938年2月國防科學社誕生,1939年5月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籌建,1940年2月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此后,一大批科技教育機構和科技社團在陜甘寧、晉察冀、晉西北等根據地陸續成立。在抗戰勝利前夕和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和山東解放區等地又先后成立了山東自然科學研究會、東北自然科學研究會等科技社團。
3.1 新哲學指導下的第一個科技社團——邊區國防科學社
1938年2月6日,高士其、董純才、陳康白、周劍南、李世俊等20多位科技工作者在延安陜北公學發起成立了解放區第一個科技社團——邊區國防科學社。1938年3月20日,《群眾》周刊第1卷第25期發表了高士其的《國防科學在陜北》文章,敘述了國防科學社的成立的緣起、宗旨和任務。它的成立是因為抗日戰爭爆發后,一時間“國內的科學刊物??耍瑢嶒炇谊P閉了,研究院關門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科學青年們要“建立自然科學在中國的新堡壘”,國防科學“在目前的戰爭環境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偉大的作用”;它的宗旨是:“研究與發展國防科學、增進大眾的科學知識?!盵5]它的任務有三個方面:一是在新哲學的基礎上研究國防科學的理論與實踐;二是協助國防工業的建設,指導農業的改良和進行醫藥材料的供給;三是教育民眾以防空、防毒、防疫等國防科學知識。邊區國防科學社的三位核心發起人陳康白、高士其、董純才均是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不久后到達延安,并都擔任了當時邊區較高學府的科學教育及管理工作。其中,高士其、陳康白曾分別在美國、北歐學習自然科學并且獲得了博士學位。因高士其1939年4月需治病離開延安,以及自然科學研究會的成立,國防科學社的活動即告結束。
需要指出的是,國防科學社提出的新哲學是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即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毛澤東特別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于1937年7、8月編寫了《辯證法唯物論提綱》,經常以此為基礎在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等單位講授,很受學生歡迎。高士其剛到后不久,毛澤東就告訴他說,革命的科學家應該研究自然辯證法。所以,國防科學社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開自然辯證法座談會。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和自然科學發展史成為座談會的主要話題。隨著艾思奇、周揚、何干之、柯伯年等一大批理論家來到延安,在毛澤東的提議下于1938年夏秋之際正式成立了新哲學會,其中高士其也是18個發起人之一。
新哲學會明確提出,“我們需要團結的不僅僅是研究哲學的人,也需要一切在實際活動中的人們以及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歷史家、考古家等,來共同合作”見艾思奇.新哲學會緣起[J]. 解放,1938,(53)。。號召大家團結起來,為抗戰建國做出自己的貢獻。1940年在延安文化倶樂部召開了新哲學會第一屆年會,毛澤東、朱德到會并講話,強調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意義。毛澤東在與大家的討論中特別指出,搞哲學的要與自然科學結合起來。毛澤東的“新哲學”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以后解放區成立的科技社團。
3.2 共產黨成立的第一個自然科學研究會
1939年5月,為促進和改善邊區的經濟發展,中共中央決定在延安創辦自然科學研究院,并任命李富春為院長,陳康白為副院長。經過半年多準備,由于面臨科技人員和設備的短缺,自然科學研究院幾乎沒有開展具體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1939年12月25日,自然科學研究院召開了為期六天的自然科學座談會,主要討論了人才匱乏問題。會議形成了兩個決議:一是將自然科學研究院改為自然科學院,變研究機構為教育機構,以培養自己的科技人才;二是成立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以吸引聯絡國統區的科技人才到延安來。在報請中共中央批準后,自然科學研究會1940年2月很快成立,而自然科學院也于1940年9月宣告成立。
1940年2月5日,在毛澤東、吳玉章等領導同志和各界人士的發起和資助下在延安成立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吳玉章任會長。出席大會者有1000多人,中共中央領導毛澤東、陳云等到會并講話。大會推舉蔡元培等為名譽主席團,蔡元培為名譽主席,并推曹菊如、饒正錫、李強、馬海德、祝志澄、傅璉璋、劉景范、周揚、陳康白、李世俊、屈伯傳等為大會主席團,陳康白為主席。
毛澤東主席在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深入淺出地說:“今天開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我是很贊成的。因為自然科學是很好的東西,它能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所以每一個人都要贊成它,每一個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學。”[6]提出“邊區現在的社會制度是有利于自然科學發展的。邊區經濟是落后的,但是干起來也更有意義,只要大家努力,一定可以改造成為更好的地方?!盵6]毛澤東主席還表達了他的先革命救國再科學救國的“革命+科學”觀點。陳云在講話中則強調說:“我們共產黨對于自然科學是重視的,對自然科學家是尊重的,自然科學在共產主義社會是可以大大發展的。”并說:“科學要大眾化,要在廣大群眾中去開展科學的工作,并與全國自然科學界取得聯系?!盵7]
大會通過的《自然科學研究會宣言》指出要“團結全邊區自然科學界人員及對自然科學有興趣的同志,從事自然科學運動并進行聯絡全國自然科學人士”[8]。研究會總的奮斗目標是“爭取抗戰建國的最后勝利和完成中華民族的自由解放”[8]。為此,研究會提出四項任務:一是開展自然科學大眾化運動;二是從事科學探討;三是開展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統一問題的研究;四是與全國自然界取得聯系。
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后,會員除個人外,也有陜公、衛校、農校、延安工合、農具工廠等團體會員。同時,又成立了農牧、衛生、化學、機械、自然辯證法等研究小組以便會員進行自然科學問題的討論。1941年8月2日,自然科學研究會召開了第一屆年會,朱德到會并作了《把科學與抗戰結合起來》的講話。至1942年12月,自然科學研究會陸續成立了機電、煉鐵、土木、航空、數理、化學、農業、生物、醫藥、地礦等10個專門學會,以及習仲勛專員等人建立的關中分會、丁子文等人建立的綏德分會和唐海建立的米脂分會。
自然科學研究會是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領導成立的綜合性的科技社團。自然科學研究會吸引和培養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帶動了一大批科技社團的誕生,有力地支持了根據地的經濟和文化建設。由于時局的變化,1943年3月后研究會基本沒有舉行過活動。
二 國統區紅色科技社團的創建
國統區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的科技社團是擴大抗日民族戰線的結果。國共第二次合作開始后不久,中國共產黨就面臨著如何處理統一戰線中“統一和獨立、團結和斗爭”的關系,是對抗戰成敗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1938年9月29日—11月6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全會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全會號召加強黨的建設,毛澤東提出,黨還必須擴大自己的組織,向著真誠革命、信仰黨的主義、擁護黨的政策、愿意服從紀律、努力工作的廣大工人、農民和青年積極分子開門,使黨成為一個偉大的群眾性的黨,并強調“大膽發展而不讓一個壞分子侵入,是發展黨員的正確方針”[9]。同時,張聞天也指出:發展黨員,要保證工農手工業者,開始時多吸收革命的知識分子,以便依靠他們的幫助,使黨深入到下層群眾中去[9]。全會還決定撤銷長江局,設立南方局(周恩來為書記,博古、凱豐、吳克堅、葉劍英、董必武為常委),領導南方各省及香港、澳門地區的黨組織[9]。
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南方局根據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的精神,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基本方針,在國民黨統治區的文化、教育、工商、青年、婦女等各界,廣泛開展交朋友和各種進步的群眾活動,以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科技人員集中的重慶,1939年春組織了團結愛國科學家的讀書會——“自然科學家座談會”,1939年冬組織了團結青年科技人員的讀書會——“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協會”。南方局按照周恩來的“先求量的發展,后求質的進步;先求面的發展,后求深入的進步;先求個性的發展,后求集體創造的成功;先求思想上的進步,后求學術上的成功”[9]原則,有步驟地發展科技人員的群眾性團體。隨著形勢的發展,在南方局的指示下由“自然科學座談會”牽頭,1940年5月“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協會”在重慶正式成立,1945年7月“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在重慶成立,1946年3月“中國學術工作者協會”也在重慶成立。這些協會的成立,為科技界的團結統一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1.組織“重慶自然科學座談會”
1939年4月,在周恩來和重慶《新華日報》社長潘梓年的組織領導下,為了團結自然科學工作者,成立了“自然科學座談會”?!爸貞c自然科學座談會”大約每兩周活動一次,為不引起“國特”的注意,地點經常更換,時間大多選在周六或周日。成員大多數是中央大學和重慶大學的教授,大約有近20人,經常參加學習的有孫克定、吳藻溪、張申府、葛名中、梁希、潘菽、金善寶、李士豪、錢保功、涂長望、干鐸、蔡善英、姜治光、丁瓚、盧于道等10余人左右。雖然組織是公開的,但成員是不公開的,用化名在《新華日報》《群眾》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成立長江局在當時的政治中心武漢創辦的黨報黨刊,武漢陷落后遷往重慶。上發表文章。學習討論的主要內容有科學、時局和唯物論辯證法?!爸貞c自然科學座談會”設有“會刊”?!皶钡淖髡叽蠖嗍亲剷某蓡T,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推動自然科學的大眾化、號召國內外自然科學界的團結、發表唯物論辯證法和介紹蘇聯的自然科學發展狀況等成為它的主要內容。
“重慶自然科學座談會”幫助成立了一些愛國學術團體。經周恩來、潘梓年授意,自然科學座談會的核心成員潘菽邀請原先“自然科學座談會”的人陸續加入了在1944年11月許德珩秘密組織的“民主科學座談會”,逐漸發展到30余人。在1945年9月3日反法西斯勝利日改稱為“九三座談會”。1946年5月4日舉行了成立了大會,定名為“九三學社”。此外,重慶自然科學座談會還幫助成立了以東北流亡青年科技人員為主體的中國青年科學技術人員促進會,通過學術活動、研究活動建立與中國學術研究會等左翼學術界的聯系,保持與延安自然科學研究會的聯絡與了解。這樣的活動,一直持續到抗日勝利。
2.成立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誕生是中國共產黨擴大建立愛國統一戰線的結果。1944年,因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逐漸失利,想在中國大陸上打通陸路交通,便大舉進攻國民黨統治區。僅在1944春季至冬季的8個月之中,國民黨政府就把河南、湖北、湖南和廣西的大片國土丟失,146座城市、總計2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淪陷。同年9月15日,林伯渠根據黨中央指示,在國民參政會上正式提出結束國民黨一黨統治、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在此背景下,周恩來指示潘梓年指導協助“重慶自然科學座談會”的同志,積極團結更多的科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組織范圍較廣泛的、公開的科學團體。同時,周恩來又親自會見李四光、竺可楨、盧于道等科技界有影響的人士,希望他們支持發起成立全國性科技組織的建議。
此外,1944年10月結束了東南、西南之行回到重慶的李約瑟向涂長望介紹了英國、美國、加拿大的科學工作者協會的情況,希望中國的科學工作者也能成立這樣的組織并提供了相關資料[10]。受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英美科學工作者協會成立了類似于工會的科學組織,以保障“自己所應享有的利益”和“科學的進步能依照健全的軌道而不被誤用”([11],頁204)。
1944年底,經常參加“重慶自然科學座談會”的涂長望、梁希、潘菽等起草了《組織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緣起》《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總章(草案)》等文件,并征得竺可楨、李四光、任鴻雋、丁燮林、嚴濟慈等100多人的贊同。1945年3月15日在沙坪壩舉行籌備大會,推定涂長望、呂炯、潘菽、陳崇壽、干鐸5人為籌備委員,籌備委員會由涂長望主持。在《組織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緣起》中雖明確以世界科學工作者為“模范”,但強調中國作為一個落后的國家大家在即將勝利之際更應該“有公無私”“先本后末”,團結起來,建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新中國,以實現“科學救國”“科學建國”的理想([11],頁202—205)。
1945年7月1日,在周恩來、潘梓年組織領導下,由中國科學社、中華自然科學社、中華農學會、中國工程師學會及研究科學技術的知名人士111人在重慶沙坪壩中央大學發起成立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通訊選舉竺可楨為理事長,李四光為常務監事,涂長望為總干事。其宗旨是:一是聯絡中國科學工作者致力于科學建國工作;二是促進科學技術之合理利用;三是爭取科學工作條件之改善及科學工作者之保障([11],頁206)。由此看出,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為“科學工作者的同業公會”[12],而不是一個單純的學術團體。就這樣,類似英國的“科學家工會”的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正式成立了。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成立后,出版《科學新聞》月刊,召開科學技術專題座談會和講演會,建立國內外建立分會,并聯合英、美、法、加等國發起籌備成立“世界科協”。1946年2月,涂長望借出席國際會議之際,與留英國學者徐爾灝、周慧明、黃新民等在倫敦成立了中國科學工作協會英國分會,并安排同來參會的留法學者錢三強在法國成立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法國分會。1946年7月20—21日,世界科協召開了成立大會,涂長望當選為世界科協遠東區代表理事。1946年夏天后,隨著國民黨政府機關、學校、社會團體、廠礦的回遷,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先后在南京、杭州、上海、北平建立了分會,總會活動中心轉至南京、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幾個分會。其中,1947年春夏之交,科學時代社(中國共產黨青委領導下的科學團體)加入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1948年9月19日,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南京中央大學舉行,并決定創辦會刊《科學工作者》雜志,并派代表參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世界科協首屆代表大會,通過了涂長望、錢三強為遠東區理事。
早在1946年4月,涂長望曾前往紐約,聯系葛庭燧、侯祥麟、薛葆鼎等留美學者籌備“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美國分會”因美國法律規定,不允許外國在美國設立分支機構,所以名字稱為“留美科協”。。自1946年起,在以中共地下黨員為主的留美人員籌劃下,芝加哥的“芝社”、匹茲堡的“建社”、明尼蘇達州的“明社”和紐約的“朝社”等留美進步科學團體的陸續成立。1949年1月29日,第一個區域性“留美科協”美國中西部城市芝加哥率先成立。同日,留美學生李恒德、傅君詔、茅于寬在紐約宣布成立“美東科協”,以示響應。很快,美國各地的地區性分會紛紛成立。1949年6月18日,來自美國13個區會的代表終于在匹茲堡召開留美科協成立大會,動員留學生回國成為其中心任務[13]。
1949年2月6日,曹日昌、嚴希純、曾昭掄、秦元勛、沈吾華等在港和過港科學工作者35人發起成立了中國科學工作協會港九分會,主要任務是團結在港和過港科技工作者、以及動員幫助他們去解放區。
1949年春,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總部遷至北京,主要任務是團結科學工作者建立新中國,協助留美學生回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其聯合中國科學社、中華自然科學社、東北自然科學研究會發起籌備“科代會”。1950年“全國科聯”和“全國科普”成立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終于以“重慶自然科學座談會”為基實現了中國科學界的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隨之宣告結束。
三 紅色科技社團的概況與特點
在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吳玉章會長的號召下,紅色科技社團取得較快發展,在解放區以其為母體陸續成立了十幾個專門科技社團和其地方分會。受其影響,晉察冀邊區、山東、東北等其它解放區也陸續成立了一些綜合性科學團體及其專門學會和地方分會。同時,在國統區,共產黨的領導下也成立了科技社團,開展相關活動。
1.紅色科技社團概況
紅色科技社團的成立大體上有三類:一是以自然科學研究會作為母體而成立的專門學會和相應的地方分會;二是根據國防、衛生、生產建設等需要而成立的實用性專門學會;三是國統區秘密成立的具有統戰性質和“工會”性質的科學團體等,如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及其分會、中國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協會、中國學術工作者協會等(表1)。其中第一類占絕大部分,主要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立地主要在延安??谷諔馉帟r期,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綜合性科技社團。在中國共產黨組織下,至1942年2月先后成立了機電、煉鐵、土木、航空、數理、化學、農業、生物、醫藥、地礦等10個專門分會,以及關中、綏德、米脂等地方性科學分會。在中國共產黨號召下,1942年晉察冀邊區成立了自然科學界協會,并以此為母體成立了工學、農學、醫學、電學等4個專門學會。解放戰爭時期,山東、東北和國統區又陸續成立了山東自然科學研究會、東北自然科學研究會、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及其相應地分會。
據統計,包括分會和前身在內總量在70多個。對紅色科技社團成立年代進行分析,在1941年成立數量達到頂峰,計有13家科技社團成立。
2.紅色科技社團的特點
解放區成立的科技社團與國統區成立的科技社團有著很大的不同。
首先,成立目的不同。解放區發起成立科技社團主要是為了團結邊區各部門、各行業的科學技術人員為邊區的生產建設服務。在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干事會負責人屈伯傳認為成立自然科學研究會是為了把自然科學界團結和組織起來,加強經濟戰線的抗戰力量,集聚科技人員服務于抗日根據地建設。李富春曾專門寫信給自然科學研究會要求解決怎樣種菜、怎樣施肥、怎樣改善機關學校的煮飯燒菜的方法等問題。因此,醫藥衛生學會把防疫、防止河流污染、生產藥材作為任務,化工學會把制造耐火瓷土、硫酸、單寧作為任務,地礦學會把找煤找油作為任務,呈現出“科學活動的實用主義”。
其次,指導思想不同。解放區科技社團的實踐活動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的。毛澤東提出“自然科學要在社會科學的指揮下去改造自然界”,這里的社會科學指的是馬克思主義;《自然科學研究會宣言》強調要“運用唯物論辯證法來研究自然科學,并運用自然科學來證明與充實唯物論辯證法的理論,努力使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建立統一戰線”[14]。朱德在自然科學研究會第一屆年會也講到:“馬列主義決不如有些人所設想的那樣,只限于社會科學,歷史科學。馬列主義仍是一切科學的最高成果,它的世界觀,它的方法,當然適用于一切科學?!盵15]因此,國防科學社、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晉察冀邊區自然科學界協會、中國科學工作者學會都成立了自然辯證法研究小組,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作為科技社團的重要任務和頭等大事,呈現出“科學思想上的唯物主義”。
第三,活動方式不同。解放區的科技社團強調科學界的團結統一領導,強調科學實踐活動的計劃性。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都明確要求邊區、全國和世界科學工作者的團結與聯系起來,共同為抗戰建國服務。屈伯傳1941年11月在《解放日報》上專門撰寫《建立科學和技術的統一領導》一文,他說:“各部門各系統聯系與合作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只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我們現有的人力與物力,才能有計劃地發展的我們的事業?!⒖茖W技術的統一領導!從科學技術上(不是從行政系統上)來領導全邊區的科學技術工作?!盵16]同樣,國統區的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在其成立《緣起》中也強調說:“唯有集體的合作的方式才能發揮出巨大無比的力量。并且也唯有在集體的合作的組織之中,個人才能免于孤陋寡聞和偏缺之見,并保證自己的努力不致趨向錯誤的方向。”[16]因此,“科學合作的集體主義”成為邊區紅色科技社團活動的指導方針,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成立也是體現了這個思想。
第四,體制機制不同。解放區的紅色科技社團與國統區的紅色科技社團雖然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領導成立的,但是實行的是兩種管理制度。國統區的實行的民間群眾組織的自治方式,而解放區的是黨的統一領導下,有組織的進行科研活動,實行統一領導管理,干事會(相當于秘書處)一般“掛靠”在相應或相近的部門,如自然科學研究會會址設在中財部,農學會設在邊區農業學校、醫學會設在醫療衛生機構等,有的雖然沒有固定的場所,但組織上受某個部門的領導。解放區科技社團的籌備和建立基本上是經過總會與部門或地方行政領導協商,按“計劃”成立的,并形成“總—分”的組織模式,這與國統區各地方或各學科先是自發成立,后自行協商合并的組建模式不同。綜合性科技社團的工作機制則是通過“團體會員制”實現對科學技術活動的統一組織和協調,通過“個人會員制”實現科學與技術人員的“團結和聯系”,通過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部門的指示精神實現科學活動的最大效益。
3.紅色科技社團的作用和影響
紅色科技社團受戰爭、人才和地域的影響,大都存續時間較短、規模較小。但是紅色科技社團的興起,首先是凝聚團結了解放區科技人員,在紅色科技社團的號召下,延攬了不少在國統區的科技人才到邊區進行生產建設服務。國統區紅色科技社團在團結抗戰和團結起來建設新中國等方面做出較大貢獻。其次,紅色科技社團的興起,促使許多具有自然科學知識背景的人員歸隊到相關科技崗位,所開展的科學運動有利地支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的國防、衛生、生產和經濟發展。再次,紅色科技社團的興起,為黨團結領導科技工作者、統一管理規劃科技發展的思想積累了初步的實踐經驗。
紅色科技社團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科技社團深受黨和政府重視,堅持了黨和政府對科技社團的統一領導;二是在科技社團成立、發展過程中,緊密結合革命戰爭和生產活動的實際需要;三是在指導思想上,強調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問題,積極團結聯系全國和世界科技工作者。這些特點,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科技社團的體制機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武衡. 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科學技術發展史資料(第5輯)[M]. 北京: 中國學術出版社, 1986. 306.
[2] 毛澤東. 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上的講話(1939年2月2日)[A]. 王建眾. 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大事記[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99.
[3] 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編. 川陜革命根據地歷史文獻資料集成(上)[M].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2. 475.
[4] 雨露, 杜黎明等編. 何其芳精選集[M]. 呼和浩特: 遠方出版社, 2004. 114.
[5] 高士其. 國防科學在陜北[J]. 群眾周刊, 1938, (25): 429.
[6] 毛澤東. 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中卷[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168.
[7] 陳云. 陳云文集(第 1 卷)[C].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5. 230.
[8]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編.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 北京: 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1986. 683.
[9] 南方局黨史資料編輯小組編. 南方局黨史資料 2 黨的建設[M]. 重慶: 重慶出版社, 1990. 1—5.
[10] 溫克剛. 涂長望傳[M].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7. 222.
[11] 何志平, 等. 組織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緣起[A]. 中國科學技術團體[C]. 上海: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1990.
[12] 涂長望.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J]. 科學大眾, 1948, (4).
[13] 留美科協章程[J]. 留美科協通訊, 1950 年7 月年會???
[14] 自然科學研究會宣言[N]. 新中華報, 1940-02-28.
[15] 把科學與抗戰結合起來[N]. 解放日報, 1941-08-03.
[16] 屈伯傳. 建立科學和技術的統一領導[N]. 解放日報, 1941.
[17] 王新,張藜. 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概述[J]. 黨的文獻, 2019, (2): 92—98.
The Rise of the Red Socie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1940s
WANG Guoqiang, L Kewei
Abstract: During the revolution, the relatively stable environment and the gathering of intellectuals to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mpted the gradual rise of r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ocieties in the liberated areas and Kuomintang-controlled areas, and more than 70 r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ocieties were established successivel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se societies presente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at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old associations. The r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i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opulariz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uniting intellectuals to serve the War of Resistance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nation, and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y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i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tellectu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