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科學院早期國際合作職能研究以聯(lián)絡機構的演變?yōu)橹行模?949—1955)

2021-04-23 15:11:20吳曉斌劉曉
科學文化評論 2021年5期

吳曉斌 劉曉

摘 要 中國科學院作為我國科學事業(yè)的代表機構,建立之初便設有聯(lián)絡局,負責中國科學院與國內外科學機構和組織的聯(lián)絡。通過梳理中國科學院早期(1949—1955)聯(lián)絡局的建立、歸并及重建的歷程,總結其主要工作,以及履行職能的方式,揭示中國科學院早期國際科學合作的開創(chuàng)與發(fā)展歷程。

關鍵詞 冷戰(zhàn) 國際科技合作 中國科學院 聯(lián)絡局 科技外交

中圖分類號 N092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2021-08-10

作者簡介:吳曉斌,山西運城人,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科學技術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科技交流;劉曉(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近現(xiàn)代科技史。Email:liuxiao@ucas.ac.cn。

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院史編研(項目編號:Y729031ED2)。

① 1998年,ICSU更名為國際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但依然使用原來的首字母縮寫。

國際交流與合作是現(xiàn)代科學共同體發(fā)展的突出特征之一。縱觀整個20世紀,科學越來越成為一項國際化的事業(yè)。為達成科學的國際合作,顯著的標志之一就是創(chuàng)立了各類國際科學聯(lián)合會。如1922年成立的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國際數學聯(lián)合會、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lián)合會等。這些新的團體專注于某一學科,成為各國科學團體的代表集會并分享信息的論壇[1]。作為各類國際聯(lián)合會的聯(lián)盟組織,1931年成立了國際科學聯(lián)合會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tific Unions,ICSU)①。ICSU的前身是兩個更早的國際組織,國際研究理事會(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19—1931)和國際研究院協(xié)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ademies,1899—1914)。在20世紀劃分陣營的國際形勢下,這些國際學術組織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政治意味。

作為重要研究機構和學術組織的必備職能,許多機構和組織設立了相應的管理部門。例如,1949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即設有國際合作部門——聯(lián)絡局。然而,在中科院初期,聯(lián)絡局卻經歷了建立、歸并和重建等一系列曲折,反映了中科院的國際合作職能深受這一時期國際環(huán)境和國內局勢的影響。本文擬通過探析聯(lián)絡局早期的發(fā)展歷程及國際合作的開展情況,剖析中科院國際合作職能的開創(chuàng)及方針政策的變化。

一 聯(lián)絡局初建(1949—1951)

1.國際聯(lián)絡職能的淵源

中科院的前身主要為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中央研究院作為當時全國的“最高學術研究機關”,負有“指導、聯(lián)絡、獎勵學術之研究”([2],頁23)的職責。1928年11月公布的《國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五條規(guī)定:本院“應設評議會為全國最高學術評議機關,以院長聘任之國內專門學者30人組成之。院長為評議會議長,本院直轄之學術研究機關主任為當然評議員”[3]。評議會之主要職責在集中國內專門學術人才,聯(lián)絡國內外學術研究機關,謀國內外研究事業(yè)之合作與進步。評議會其性質與歐美各國之全國研究會議(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相仿。1928年6月30日,中央研究院第二次院務會議決定采用“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作為“評議會”之英文名稱。

1935年春,修訂的《國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五條規(guī)定了評議會的職權,其中一項為“促進國內外學術研究之合作與互助”,理由是:“該會又為最高學術評議機關,故應為全國學術研究合作互助之樞紐,庶可統(tǒng)籌遠大,免除重復,增加效能;又科學研究往往賴國際之合作,近年來各國國際科學協(xié)會日漸增加,吾國亦應有正式機關擔任接洽,以評議會主持,似較適當。”[4]

《國立中央研究院評議會條例》特別突出了中央研究院與全國學術界之合作、互助與聯(lián)絡功能。按蔡元培對評議會職能之解釋:“依本院組織法設評議會,為全國最高學術評議機關,其職務在集中國內人才,聯(lián)絡各學術研究機關,謀國內外研究事業(yè)之合作。”[5]中央研究院評議會“作為協(xié)助進行學術研究及與中央研究院工作的一個工具,其任務之一,是保證我國科學界優(yōu)秀人才之間、中國和外國的主要科學機構之間的充分合作。”[6]1935年8月,ICSU秘書函請中央研究院代表中國正式加入,中央研究院復函表示同意,并于1937年4月派李濟出席了在倫敦舉行的ICSU會議。1938年,中央研究院加入國際研究院協(xié)會[7]。同時,為“管理國內外出版品交換事宜”([2],頁47),中央研究院還在總辦事處下設立了出版品國際交換處。

北平研究院的下設機構采用研究所與研究會兩種組織形式,其中研究會實行會員制度。而在行政方面,除總務部之外,早期設有海外部(Office dOutremer)和出版部。海外部即為“開展國際合作而設立”[8],負責“執(zhí)行關于本院海外研究員之事務、執(zhí)行給予海外研究員獎金之事務、調查及研究各國教育制度、學術狀況及教育狀況”[9]。海外部實際主要進行聯(lián)絡和調查工作,為研究院延攬培植人才,以配合院內各機構的籌備與發(fā)展。院長李石曾認為該部“尤為重要”,他鼓吹世界聯(lián)合,科技交流顯然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

借鑒中央研究院的評議會制度以及國外綜合研究機構的相關制度,1945年春,北平研究院即籌備改組各“研究會”,并將擬議中的“學會”定名為“學術會議”,推舉學術專家為會員。組織“學術會議”,首先即著眼于“國際之需要”,以此為平臺發(fā)表成果,并與國際學者交換意見。

2.聯(lián)絡局的早期設置

1949年11月,中科院正式開始辦公。院機關設辦公廳、研究計劃局、國際聯(lián)絡局和出版編譯局。其中,中科院早期的國際聯(lián)絡局和出版編譯局的設置,無疑與北平研究院海外部和出版部存在對應關系,而研究計劃局則是新體制的重要標志之一[10]。《科學院組織條例草案》規(guī)定由國際聯(lián)絡局“處理國際學術合作及聯(lián)絡事宜”[11]。由副院長陶孟和兼任正局長、辦公廳副主任丁瓚兼任副局長([12],頁574)。1950年的具體任務是“組織學術考察團,派赴蘇聯(lián)及東歐國家考察;派遣代表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促進國際刊物交換;請國外科學專家來華演講”([12],頁579)。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將國際學術“合作”置于了“聯(lián)絡”之前。與單純的“聯(lián)絡”相比,“合作”更強調主體間的共同利益,而中科院對外開展科技合作的對象,也主要是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同時,由于中科院早期負有管理全國科學事業(yè)的職責,此時的國際聯(lián)絡局也擔負著與國內科學界聯(lián)絡的重任,而非僅負責國際合作。

國際聯(lián)絡局最初下設交際處(1949年12月末取消)、交換處和聯(lián)絡處([12],頁584),與另外兩局相比,國際聯(lián)絡局的編制較少。而且機構發(fā)展較為緩慢,最開始時“只有局長、副局長二人,至二月十日才添加秘書一人。五月底增至秘書二人,六七月間陸續(xù)增加干部”[13]。建立一年后才漸漸確定局中編制及工作,截至1950年9月僅有6人([14],頁208)。

中科院組織機構的設置大致與錢三強等人在1949年9月構想的《建立人民科學院草案》中的設計相符[15]。其中的對外文化處與國際聯(lián)絡局相當,其作用是:(1)溝通中外科學界,使之交流經驗;(2)有計劃的購[訂]國外重要的科學雜志并采購科學器材;(3)執(zhí)行教授與留學生之交換[16]。與錢三強一起籌備建立科學院的黃宗甄后來談道:“因為錢三強曾留學法國,比較熟悉法國科研機構的情況,他的老師約里奧·居里就是法國科研中心的主任。因而他自然而然地會較多借鑒法國科學的組織模式。他說……為了發(fā)展科學事業(yè)一定要與其他國家交流,為此應該設一個‘對外文化處。”[15]

黃宗甄提到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成立于1939年11月,其任務是重新組織法國所有基礎研究機構和應用研究機構并負責協(xié)調全國范圍內的科學研究工作。1944年,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Frédéric Joliot-Curie,1900—1958)被任命為主任[17]。法國國家科研中心重視組織法國科學家對外進行國際合作交流,設有國際關系部負責國際交流計劃的實施[18]。

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我國就已有了學習蘇聯(lián)的想法,中科院也借鑒了蘇聯(lián)科學院的機構。1949年5月,錢三強隨郭沫若參加在布拉格召開的世界和平擁護者大會的歸國途中訪問了蘇聯(lián)科學院,院長瓦維洛夫向中國客人介紹了該院情況。蘇聯(lián)科學院設有國際聯(lián)絡處“負責各科學研究機構和主席團與外國聯(lián)系,由國際聯(lián)絡處掌管外國科學家來訪或派遣科學家出國,由該處保證準備工作并使來訪的客人們生活很好”[19]。蘇聯(lián)科學院還設有國外圖書交換委員會[20]負責國際圖書的交換工作,這也是國際聯(lián)絡局最初的重要職能。

因此,在錢三強及院領導的重視下,中科院一開始便借鑒其他機構設立了負責國際聯(lián)絡的機構。特殊之處在于,中科院還是全國科學的管理機構,聯(lián)絡局也就同時負責與國內科學界的聯(lián)絡,所以名義上職權更大。但很快就因國際形勢以及中科院定位的變化,國際聯(lián)絡局也迎來了調整。

3.聯(lián)絡局職能的拓展

1950年我國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聯(lián)系正逐步建立,而西方國家又對中國實施全方位的制裁,國際合作一時無法開展,中科院便讓國際聯(lián)絡局主要側重于國內聯(lián)絡。這是因為中科院“作為政務院的一個部門,其職責正如郭沫若院長所說,‘不僅是指導其所屬各所的科學研究工作,并且應該是組織及領導全國科學研究工作”[21]。早在中科院建立之前,科學家就希望建立機構擔負起這個職責。1949年7月18日,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議全體大會上,討論并通過了科代會向全國政協(xié)會議提出的議案,表達了這一“殷切的期望”:“建立國家科學院,統(tǒng)籌及領導全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事業(yè),與生產及科學教育密切配合。科學院并負責審議及獎勵全國科學創(chuàng)作、著作及發(fā)明。”[22]

中科院為此建立了“各種學科專門委員聘任制”,但“專門委員只是作為專家個人接受科學院提出的咨詢或研討服務,無法開展主動的、有組織的調查研究工作”[23],全國科學事業(yè)具體的管理工作由中科院的行政部門負責。不過,國際聯(lián)絡局(聯(lián)絡國內外科學界)、研究計劃局(調查全國科學人才、聯(lián)系研究機構開展研究)、出版編譯局(幫助全國學會出版刊物)的職能里卻未涉及具體的科學工作。

郭沫若在1950年2月11日召開的“十二科學團體聯(lián)合年會”上講到“中國科學院與各學會須取得聯(lián)系”([14],頁30)。恰好6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簡稱“文委”)第二次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討論中科院事宜時,時任文化部對外文化聯(lián)絡事務局副局長的洪深提出“中國科學院國際聯(lián)絡局之名稱過于夸大”([14],頁27)。16日,郭沫若就在院務匯報中建議節(jié)簡名稱,將三局分別更名為聯(lián)絡局、計劃局、編譯局[24]。聯(lián)絡局不僅僅是接受洪深的建議變得“低調”了,更是被賦予了與國內學術界取得聯(lián)系的職責。其職責調整為:(1)與國內學術團體聯(lián)系并協(xié)助其發(fā)展;(2)舉辦學術性之講演會、座談會與展覽會;(3)促進國際科技合作[25]。增加了與國內學術團體的聯(lián)系并組織科學服務項目的職責。

之所以由聯(lián)絡局負責與國內學術團體的聯(lián)系,因為這符合當時人們對“聯(lián)絡”工作的看法。1950年8月“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lián)合會”(以下簡稱“全國科聯(lián)”)成立后,在其常務委員會下設立了聯(lián)絡委員會,負責“各專門學會之間聯(lián)系、各專門學會與有關業(yè)務部門聯(lián)系、促進國際間科學合作及有關事宜”([26],頁514),與中科院聯(lián)絡局的工作性質近似。后來隨著工作的逐步開展,聯(lián)絡局的職能也越來越多,涉及到科學事業(yè)的方方面面,其承擔的國內事務遠遠多于國際事務。1950年聯(lián)絡局所做的工作包括[27, 28]:

與國外聯(lián)系:交換刊物、儀器、目錄和標本;籌備參加國際性會議為參加國際性會議的出國人員辦理手續(xù)和準備資料,出席的會議包括德國科學院250周年紀念會、匈牙利數學年會、南亞經濟植物來源與分布討論會,等等。,辦理留學生回國證、籌備派遣出國留學生事宜,搜集國外學術團體、國際性學術會議的歷史和活動情況。

與國內聯(lián)系:了解國內專門學會的工作;參與院外各機構工作,如協(xié)助教育部等單位搜集有關留學生的資料、與科學普及局試辦科學電影晚會、出席文委的有關中籌備中波、中捷文化協(xié)定之各項座談會、參加貿易部主辦“波捷德博覽會文化部門展覽資料籌備會”等,為各會準備科學方面之資料;參加全國性會議,8月派員協(xié)助籌備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參加教育部主辦的全國工農教育會議、主動會同全國科聯(lián)訪問勞模大會、與全國科聯(lián)聯(lián)系搜集全國學會資料,協(xié)助編譯局搜集文教年鑒、科學資料。

科技服務:籌劃創(chuàng)辦科學講座、“北京市中學教員暑期自然科學學習會”(受北京市文教局委托,函請各學會代為聘請專家36位,講了34個專題);主持報告(參加德國科學院250周年紀念的代表團團長吳有訓作報告、參加匈牙利數學年會的代表華羅庚作報告、出席第二屆世界和平大會的代表周培源等人作報告);擔任“專利局”的角色,處理發(fā)明發(fā)現(xiàn)的申請工作(由聯(lián)絡局為每一個申請項目找合適的專家來評定,或者特別簡單的由聯(lián)絡局自己審查);負責解答各種科學問題;籌備攝制科學書刊影片機構等。

不難發(fā)現(xiàn),聯(lián)絡局承擔的主要任務是與院外機構的聯(lián)系、為各方提供科學資料等,涉及了除研究以外的科學事宜。聯(lián)絡局后來調整了機構以適應職能的變化,取消了原有的兩個處,改設國內聯(lián)絡組、科學服務組以及國際聯(lián)絡組[29]。即兩個部門負責國內事務,一個部門負責國際事務。

聯(lián)絡局在1950年經歷了職能、機構等方面的變化,從“國際聯(lián)絡局”變?yōu)椤奥?lián)絡局”是中科院試圖發(fā)揮管理全國科學職能的重要嘗試,也是“國際”聯(lián)絡開展受限的無奈之舉,為聯(lián)絡局被歸并埋下了伏筆。

二 聯(lián)絡局的撤銷及其原因

1950年10月,吳有訓(行使副院長職權并兼任辦公廳主任)、陶孟和、竺可楨等人商談改組辦公廳、廳局聯(lián)合辦公等事宜。吳有訓主張合并計劃局及聯(lián)絡局,與辦公廳一起辦公([14],頁215),辦公廳副主任惲子強也“有意將三者合而為一”,陶孟和“亦贊成如此辦法”([14],頁252)。1951年2月3日第一次院長會議決議撤銷計劃局與聯(lián)絡局,其業(yè)務轉到辦公廳[30],聯(lián)絡局的任務由辦公廳調查研究室下的聯(lián)絡組承擔,建立了一年多的聯(lián)絡局最終被撤銷了。

為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研究工作的推進”,計劃局與聯(lián)絡局被撤銷,合并到辦公廳,這樣做是因為:計劃和聯(lián)絡的工作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屬于政策性的,一部分是調查研究性質的,前者既然提到院長會議討論決定,那么這兩個局的單獨設置便不必要了。至于搜集和整理資料,視察和調查各種情況等調研性工作,便在辦公廳下成立調研室,延聘若干專員專攻調查研究工作,以備領導各所的副院長們參考。[31]

竺可楨在2月9日計劃局召開的最后一次局務會議上談到,“將計劃局和聯(lián)絡局合并于辦公廳并非因為計劃局沒有成績,而由于辦公廳和二局事權不能統(tǒng)一”([14],頁286)。也就是說,此次調整單位的目的在于合并功能相近的部門以統(tǒng)一事權。但是,與聯(lián)絡局一同撤銷的計劃局在當年年底便重新建立了,而聯(lián)絡局則要等到1955年,所以聯(lián)絡局的撤銷必然包含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聯(lián)絡局的首要業(yè)務——國際合作短期內難以開展。中科院很支持國際合作,在1950與1951年的預算里,聯(lián)絡局都是三個局里最多的,但是經費卻花不出去。中科院1950年預算5600萬(斤小米),只用去3150萬;外匯31.2萬,只用了2.1萬。外匯不能用掉的原因是“項目過于瑣碎,進口公司不能辦理”([14],頁282),也是因為1950年“交通初復,國際聯(lián)絡工作尚少”[32]。而且,聯(lián)絡局承擔的很多工作都需要經過院外和國外機構的手續(xù),輾轉需要很多時間,所以具體的成果不多,例如派遣留學生出國,接洽數月卻無結果[33]。由此可知,聯(lián)絡局在建立后的一年多內國際聯(lián)絡體系不完整,無法展開工作。

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科院對外聯(lián)絡的方針也偏保守。盡管郭沫若在1950年6月第一次擴大院務會議上的總結報告中提到,“中國人民在革命上獲得了極大的勝利,學術地位也空前提高了,各種會議都特別希望中國學者出席”([34],頁182),但在本次會議上設置的第二委員會(負責討論條例規(guī)程及國內外聯(lián)絡問題,15人,由陶孟和領銜)在討論國際聯(lián)絡事宜時提出:“在與國外交流時,應與我國已建立邦交之國家為限,對于未與我國建立邦交之英美帝國主義國家則避免與之來往。”[35]故此,中科院建立之初的對外交流明顯出現(xiàn)一邊倒的傾向,僅與蘇聯(lián)、東歐國家進行了一些交流。相反,除1951年1月出席印度“南亞經濟植物起源及分布討論會”外,再未參加過在非社會主義國家舉辦的會議,在對外交流中采取“關門主義”。

如此自縛手腳在客觀上也是因為冷戰(zhàn)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敵視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戰(zhàn)爭的爆發(fā)又加劇了這種對立,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了全方位的封鎖與制裁。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帶來的緊張局勢對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國際交流都產生了一些影響。例如國際天文協(xié)會第八屆大會原本定于1951年在蘇聯(lián)召開。中科院在1950年多次討論相關參會事宜,籌備了參會代表團,但是由于美國的阻撓,大會未能如期在莫斯科舉行。所以,即使中國同意去參加某些會議,可能也無法到達會場。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位于上海的下屬機構東方科學合作館(East Asia Field Scientific Corperation Office)在中國的命運也恰好反映了這一時期我國國際交往的情況,該機構1950年起便多次尋求與中科院的交流,陶孟和曾批示“在聯(lián)合國承認政府前,不應與此機構來往”[36],此事上報文委及外交部后,文委同意了中科院的做法,外交部更是在1950年3月發(fā)文通知“中央人民政府未與聯(lián)合國及其組織建立正式關系,故與其所屬機構不來往”[37]。1951年8月,外交部再次來函請調查所屬機構與東方科學合作館交換資料的情況并指示各單位與其斷絕往來[38],艱難支撐的東方科學合作館終于在1953年被迫關閉[39]。1971年以前,中國一直未能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所以在國內也限制與其所屬機構的往來,而且在原則上不參加與聯(lián)合國有關的國際會議。應該說,中科院在初期貫徹了不與未建立邦交的國家往來的決定。

其次,這一時期中國與社會主義國家還未建立較深的合作關系。1952年5月才與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了第一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xié)定。中科院的國際合作來的則要更晚,曾任中科院學術秘書處副秘書長的武衡回憶:

盡管建國初倡導學習蘇聯(lián),但是從1949到1952年,科學院基本上保持未變,沒有像其他部門那樣學習蘇聯(lián),而且科學家對蘇聯(lián)都很生疏,不感興趣,甚至不以為然……當時中科院的大部分科學家及幾位副院長等負責人都是從英美德法等國留學回來的,他們對蘇聯(lián)并不了解,又加上文字不通。所以到1952年新中國經過調整恢復期后,中央決定派代表團去蘇聯(lián)看看。[40]

正因為不了解,在1955年之前中科院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交往也不多,1953年訪蘇代表團是中蘇兩國科學院直接交流的起點。1954年之后蘇聯(lián)顧問專家陸續(xù)來華,雙方才開始大規(guī)模交流[41]。因此,國際合作一時難以開展是聯(lián)絡局難以為繼的最大原因。

另一方面,聯(lián)絡局在調整后的工作重心是與國內學術團體的聯(lián)系以及科學服務工作,但這部分工作到1950年底時“有的可能與院內外其他單位工作重復,有的可能已不合乎現(xiàn)時的需要,整個工作需要重新調整的很多”[28],很多事情移交給了其他機構,例如與國外交換圖書影片的工作轉給了圖書管理處。

聯(lián)絡局撤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科院建院初期聚焦于調整與充實研究機構,主動放棄了對更廣泛的科學事業(yè)的管理。1950年6月郭沫若以文委主任的身份指示,目前科學院的基本任務是:確立科學研究的方向、培養(yǎng)與合理分配科學研究人才、調整與充實科學研究機構。1954年中科院向政務院提交的《關于中國科學院的基本情況和今后工作任務的報告》中也指出,“1952年以前,科學院主要進行了團結科學家和調整機構的工作”([34],頁3—5)。

聯(lián)絡局的撤銷可能也與建院時院內對是否管理全國廣泛的科學事業(yè)未達成一致有關,院內當時對于中科院是否要管理廣泛的科學事業(yè)有過爭論。竺可楨在1949年倡議設立“全國科學研究委員會”管理全國科學事業(yè),但陶孟和大為反對,提出“院中工作應以整頓內部為主,不必外向擴張”([12],頁593)。在吳有訓及惲子強想把計劃局、聯(lián)絡局合并進辦公廳時,竺可楨最開始并不是很贊成,而身為聯(lián)絡局局長的陶孟和卻非常贊成。而且與聯(lián)絡局一起撤銷的計劃局在1951年10月份就開始討論重新設立了,最主要的原因該是調整機構、組織全國科學研究等工作的需要。而聯(lián)絡局直到1955年因為國際合作的大規(guī)模發(fā)展才重新建立起來。陶孟和始終認為中科院短時間內不應該承擔過多的院外工作,聯(lián)絡局對國內事務管得太多,背離了初衷,他也就借此次調整果斷同意了聯(lián)絡局的撤銷,中科院自此再也沒有擔負起聯(lián)絡局所做的一系列國內聯(lián)系的工作。

1949—1951年,艱難的國際處境使得中科院對外開展廣泛的國際交往難以實現(xiàn);國家自身力量薄弱、與社會主義國家合作程度不深,聯(lián)絡局難以實行國際合作職能;且聯(lián)絡局聯(lián)絡國內的職能又因為與其他機構的重復,聯(lián)絡局的撤銷成了必然。

三 聯(lián)絡機構的逐步重建(1953—1955)

1.國際合作初步發(fā)展與辦公廳聯(lián)絡處的建立

1952年起國際合作逐漸增多,民間外交在中央的支持下逐步開展。5月日本3位國會議員來華[42]、10月在中國召開了首次大型國際會議“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12月派出以宋慶齡為團長的代表團參加“世界人民和平大會”。為了統(tǒng)籌日益發(fā)展的民間外交,中央于1953年在周恩來的建議下設置了中共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43],中科院參加國際會議、派代表團出國的事項上都需向該部門請示。自1952年起,中國陸續(xù)與各社會主義國家簽訂政府間科技合作協(xié)定,中科院經辦的國際合作事務逐漸增多,辦公廳下的聯(lián)絡組難以承擔。截至1952年,院機關僅有辦公廳、計劃局及編譯局,其中辦公廳統(tǒng)管全院各種事務,很難面面俱到,亟待調整。辦公廳副主任曹日昌在1952年7月中科院第33次院長會議上報告了聯(lián)絡方面存在的問題:

關于對外國科學機構及科學家的聯(lián)絡工作,本院過去未設專員或專設機構負責辦理,因此往往是臨時應付,工作做得不夠好。

由于國際形勢的發(fā)展,此項工作日趨頻繁,并且具有重大政治意義。九月內,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就要在北京召開,可能討論到世界科學和平會議及亞洲或太平洋區(qū)域科學界和平會議的問題,科學院將要負擔起相當部分的工作,同時還要接待參加會議的個別科學家;另一方面,我國已和東歐各兄弟國家訂立了文化協(xié)定,在科學方面交換資料、互派留學生、交流經驗等工作都要由本院負責;其次,為了爭取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家們到和平陣營來,為了幫助他們進步,和他們聯(lián)系,也勢必愈來愈多。基于以上情況,科學院為做好此項工作,經和幾位副院長數次討論商討結果,建議在辦公廳設立副主任及辦事人員若干人專辦對外聯(lián)絡事務。[44]

此項建議在會議上獲得了認可,辦公廳開始籌備此事。

9月,西康省委副書記秦力生調任中科院辦公廳主任,他立即著手整頓辦公廳的工作。11月22日他在第44次院長會議報告了辦公廳調整的問題,包括設立聯(lián)絡處(由曹日昌分工負責)[45]。“負責處理與蘇聯(lián)及各新民主主義國家與國內各學術界聯(lián)絡以及與資本主義國家有關事務的聯(lián)系”,下設對外聯(lián)絡組(負責與外交部、文委對外文化聯(lián)絡事務局等機關的業(yè)務聯(lián)絡,與本處工作有關的國內學術界、國外學術團體的聯(lián)絡,外賓的聯(lián)絡與招待等)、資料組(負責搜集國際學術團體的資料);設處長(曹日昌)、副處長各一人,對外聯(lián)絡組4人、資料組3人[46]。1953年工作開展后,機構有所調整:對外聯(lián)絡組更名為聯(lián)絡組,資料組更名為資料翻譯組,增設秘書組。

聯(lián)絡處與之前的聯(lián)絡局相比做的工作更多。僅1953年就與39個國家進行了聯(lián)系,其中以蘇聯(lián)、東歐各國和日本為重點,收到與寄出的函件、書刊資料、標本大致相等、約為160次。派出了吳學周、王淦昌、周培源等人赴社會主義國家參會或學習等[47]。這一時期聯(lián)絡工作雖有進展,規(guī)模有擴大,但仍比較有限。從曹日昌的報告中看出,這一時期加強聯(lián)絡機構著眼的是政治因素而非擴大科學合作。聯(lián)絡處擬定的1954年工作計劃中,承擔的項目都是根據兩國文化協(xié)定接待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科學家的一般性訪問;派少量科學家去匈牙利等國短期學習,沒有與各國建立起大規(guī)模的科學交流。雖然有在資本主義國家擴大影響的目的,但是除了與日本進行了資料交換外,對參加國際會議不甚積極1952年前后,外交部多次轉給中科院國際會議的邀請,中科院在都批復不答復或不參加,外交部則同意中科院的建議,這些國際會議的邀請便沒有了下文。。這一情況也并未持續(xù)多久,由于國際局勢的變化,國際合作迎來了新的發(fā)展。

2.國際合作全面發(fā)展與聯(lián)絡局的復建

朝鮮戰(zhàn)爭停戰(zhàn)、日內瓦會議及萬隆會議,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增進了一些國家對中國的認識與了解,中國也同日本、英國等一些非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經貿聯(lián)系與民間往來。更重要的是與蘇聯(lián)合作進一步深化,1953年5月,中蘇簽訂經濟合作協(xié)定,1954年10月簽訂科技合作協(xié)定。在兩國科學院層面,1952年蘇聯(lián)科學院決定加強中蘇兩國科學院的合作,作為回應,中科院在1953年派遣代表團赴蘇聯(lián)學習經驗,加強合作;1954年蘇聯(lián)科學院代表團回訪,1955年蘇聯(lián)科學院提出要與中科院建立直接聯(lián)系[48],雙方合作逐步加深。

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后國家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對科技需求迫切,中科院在經過幾年的調整充實后也擁有了一批研究機構與研究人員。中科院訪蘇代表團歸國后對學術越發(fā)重視,院內進行了大范圍調整(成立秘書處、籌備建立學部)。有利的國內國際條件促成了國際合作規(guī)模的擴大,1955年,中科院開始參加在社會主義國家以外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如第3屆國際生物化學大會、國際天文協(xié)會都柏林大會等,并在國內舉辦了抗生素會議,而1955年以前每年最多僅協(xié)助全國科聯(lián)參加一次世界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會議筆者對中科院1949—1967年國際合作的檔案進行統(tǒng)計,1949—1966年,中科院共參加非社會主義國家主辦的國際會議82次,1949—1955年僅5次。。

中科院最初確立的是不與未建立邦交之國家來往的方針,起初對國際合作也不甚積極,但國際形勢的變化及中央對民間外交的重視,中科院逐步改變了態(tài)度。1953年6月第15次院務常務會議上討論中科院向中央做報告的里提道:“對外聯(lián)絡工作是本院重點工作之一,一方面我們必須吸收國際先進科學的經驗,另一方面,蘇聯(lián)和新民主主義國家對我們的期待亟殷切,在今天我國已不能采取閉關主義,于是本院對外聯(lián)絡工作的方針有重新考慮的必要。”[49]蘇聯(lián)科學界確實對兩國科學院的合作有著殷切期望,《中國科學院關于訪蘇代表團工作的報告》提道:“代表們聽到次數最多的就是幾乎每一個研究所都要求我們多派遣研究生到他們的研究所去學習,他們甚至很惋惜地說‘我們這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研究生都有,就是沒有中國的研究生。”[50]

1955年國際合作尤為迫切,中科院在多個報告及會議上都提出國際聯(lián)絡規(guī)模的擴大及加強聯(lián)絡機構的緊迫性。與日益擴大的國際合作相對,聯(lián)絡處因缺乏翻譯及管理人員,對待工作拖延推諉而多次引起院內不滿。早在1953年,聯(lián)絡處便有很多事項是由外交部及文委催辦。1955年在中科院與蘇新兄弟國家的科學技術合作越來越頻繁,國際合作意義重大的情況下,聯(lián)絡處仍多次推諉,不承擔具體職責,例如關于1956年赴蘇聯(lián)實習生的問題,聯(lián)絡處以沒有準備為由,不顧催辦[51]。

另一方面,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的增多使中央認識到應該加強組織建設。1954年4月,國家計劃委員會按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召開了有關部委及中科院的副部級領導干部參加的座談會,明確各部須有一名副部長負責領導技術合作工作,確定各部必須建立技術合作的常設機構[52]。中科院因此也開始了聯(lián)絡機構的調整。1955年4月,中科院根據黨組書記張稼夫的意見調整了辦公廳,將聯(lián)絡處獨立出來[53]。同年,國務院下達精簡機構的通知,7月,中科院擬把原辦公廳聯(lián)絡處擴大為聯(lián)絡局[54]。此次整編中其他機構精簡了總人數25.12%,聯(lián)絡局則由原聯(lián)絡處的14人增加到23人,以適應對外聯(lián)絡業(yè)務的發(fā)展。

另一件更迫切的事直接促成了聯(lián)絡局的建立。1955年9月,周培源等人參加在柏林召開的世界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第四屆代表大會時,世界科協(xié)副主席鮑威爾(C. Powell, 1903—1969)和秘書長畢加(P. Biquard)詢問1956年3—4月能否在中國召開第十六屆執(zhí)行委員會會議,陳毅副總理在代表團回國匯報后批準了這個提議。中科院感覺事關重大,“世界科協(xié)這一進步的國際科學團體來我國開會,對于加強我國科學界和國際科學界的進一步聯(lián)系,推動我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均有很大作用”。為此,應“加強科學院和全國科聯(lián)的對外聯(lián)絡機構,充實干部,提高工作效能,以改變目前的被動應付局面,使之適應日漸繁重的新的工作任務的要求”[55]。

10月10日,中科院黨組向陳毅總理和黨中央遞送《關于調整和改變科學院院部直屬機關的請示報告》,再次提出“由于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科學方面的對外聯(lián)絡工作已日趨繁重,原辦公廳所屬聯(lián)絡處已深感不能勝任,故擬在原聯(lián)絡處的基礎上成立對外聯(lián)絡局,以加強此項工作”[56]。12月28日聯(lián)絡局正式成立。聯(lián)絡局對國外用名為“中國科學院對外聯(lián)絡局”,國內行文用章是“中國科學院聯(lián)絡局”[57]。一改過去以職能劃分部門的舊例,轉而根據地區(qū)及職能把部門劃分為辦公室、一處(文化技術合作處)、二處(蘇新國家處蘇新國家指蘇聯(lián)及新民主主義國家。)、三處(資本主義國家處)、四處(聯(lián)絡處)[58]以及俄文組和英文組。可以看出,中科院此時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聯(lián)絡事務也有增加。除此之外,全國科聯(lián)負責國際合作事務的國際聯(lián)絡部也在1955年底完全并入了中科院聯(lián)絡局([26],頁602),聯(lián)絡局成為全國學會對外交流工作的重要渠道。

恢復的聯(lián)絡局由于國際合作的發(fā)展,承擔了越來越多新的工作,其職責及工作方式也發(fā)生了轉變:

(1)組織對兄弟國家的科學合作計劃,幫助院領導對計劃進行審查平衡工作,組織檢查對外合作計劃的執(zhí)行并按期總結。

(2)組織對民族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科學交流和友好往來工作;組織審查參加國際性學術組織及會議;幫助院領導審查有關工作計劃。

(3)具體辦理我院外事工作中對上級主管部門的請示報告和下達貫徹上級的外事方針政策和工作指示。

(4)具體辦理我院對外的文件往來與相關聯(lián)絡事宜,在院授權下直接對外電文聯(lián)系。

(5)協(xié)調院有關對外工作的進行。

(6)在辦理外事工作中與院外有關單位進行聯(lián)系協(xié)調。

(7)組織接待應由院部直接接待的外賓,審查監(jiān)督各單位外賓接待工作,計劃并統(tǒng)一辦理全院對外賓赴各地活動的聯(lián)系工作。

(8)組織辦理出國科學家出國手續(xù),幫助院領導審查出國人員計劃,向出國人員交代出國任務和注意的事項。

(9)組織審查平衡對外合作中的資料、種子標本等的交換工作,并對臨時的交換贈送的內部資料、書刊以及保密性的種子、標本等,幫助領導進行審查并決定辦理等事宜。

(10)辦理院部交辦的其他有關外事工作。[59]

1954年以來國際局勢的改變,讓我國參與國際合作面臨新的機遇,聯(lián)絡局得以借此春風重新建立,并且在隨后的幾年蓬勃發(fā)展。1955—1958年四年間,中科院接待了來自蘇聯(lián)和其他兄弟國家、民族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等37個國家的360批841位科學界外賓。其中蘇聯(lián)共173批389人;其他兄弟國家共141批283人;民族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共47批169人。同期中科院派出代表245批715人,先后出席30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和100多個科學技術會議。四年間中外科學家往來的總數達1556人[60]。20世紀50年代末期,聯(lián)絡局因國際合作的繁榮還有了更大的發(fā)展。

四 結語

當代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上絕大多數科研機構都設有國際合作部門,中科院一開始便在借鑒其他機構的基礎上建立了國際聯(lián)絡局,并且給與了大力支持。但聯(lián)絡局的發(fā)展卻十分的不順,幾年之內經歷了建立、撤銷及重建,聯(lián)絡局的發(fā)展歷程正好對應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及中科院國際科技交流的發(fā)展狀況,從期待、冰凍、緩慢增長到繁榮的階段。同時,對建立國際合作部門的態(tài)度,也反映著中央及中科院對待國際合作態(tài)度的轉變,從封閉的狀態(tài)中走了出來。

與聯(lián)絡局曲折經歷相對的是聯(lián)絡局內部機構的變化,1955年聯(lián)絡局重建以前的內部機構設置都是以任務為導向分為接待、交換部門,1955年重建則劃分出了科技文化交流處,以及以地區(qū)劃分的蘇新國家處和資本主義國家處。這樣的轉變無疑也反映出這段時期以來我國面向的對象、交流深度的擴大。至1966年前,隨著國際合作局勢的變化,聯(lián)絡局也相應地發(fā)生了改變。

參考文獻

[1] Andrew Ede & L. Cormack. A History of Science in Society: From Philosophy to Utility[M].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7. 356.

[2] 國立中央研究院文書處編. 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年度總報告[M]. 上海: 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 1931.

[3] 左玉河. 中央研究院評議會及其學術指導功能[J]. 史學月刊, 2008,(5): 67—76.

[4] 國立中央研究院文書處. 國立中央研究院首屆評議會第一次報告[R]. 南京: 國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1937.

[5] 蔡元培. 中央研究院工作報告[A].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 蔡元培全集: 第8卷[C].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205.

[6] 蔡元培. 中國的中央研究院與科學研究事業(yè)[A].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 蔡元培全集: 第8卷[C].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298.

[7] 盧勇、肖航. 中央研究院與民國時期國際學術交流機制的初創(chuàng)[J]. 求索, 2009,(08): 124.

[8] 北平研究院學術會議第一次會議記錄[R]. 1930. 南京: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全宗號394, 卷宗號413.

[9] 國立北平研究院編. 國立北平研究院概況[M]. 北京: 國立北平研究院, 1933. 11—12.

[10] 劉曉. 中國科學院建院初期的科研機構調整工作[J]. 中國科技史雜志, 2013, 34(03): 301—315.

[11] 科學院組織條例草案[A]. 中國科學院史事匯要·1949年[R]. 北京: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院史研究室, 1991. 44.

[12] 竺可楨. 竺可楨全集[C]. 第11卷.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13] 中國科學院聯(lián)絡局工作報告[R]. 1950.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0-04-01-001.

[14] 竺可楨. 竺可楨全集[C]. 第12卷.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15] 樊洪業(yè). 《建立人民科學院草案》的來龍去脈[J]. 中國科技史料, 2000,(04): 324—332.

[16] 建立人民科學院草案[J]. 中國科技史料, 2000,(04): 333—338.

[17] A· 多洛齊斯基, 戈云.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五十年[J]. 世界研究與發(fā)展, 1991,(05): 86—88.

[18]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二)[J]. 安徽科技, 2000,(05): 13.

[19] 中國科學院訪蘇代表團. 中國科學院訪蘇代表團資料匯編[R]. 北京: 中國科學院訪蘇代表團, 1953. 12.

[20] Alexander Vucinich. The Soviet Academy of Sciences[M].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21] 王揚宗. 1949—1950年的科代會: 共和國科學事業(yè)的開篇[J]. 科學文化評論, 2008,(02): 8—36.

[22] 王揚宗. 中國科學院的籌備與建立[N]. 中國科學報, 2015-07-10: 6.

[23] 薛攀皋. 科苑前塵往事[C].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1. 13.

[24] 本院致文委函[A]. 中國科學院史事匯要·1950年[R]. 北京: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院史研究室, 1994. 29.

[25] 中國科學院暫行組織條例草案[J]. 科學通報, 1950,(04): 276.

[26] 何志平, 尹薛成, 張小梅. 中國科學技術團體[M]. 上海: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1990.

[27] 中國科學院聯(lián)絡局工作報告[A]. 聯(lián)絡局工作總結及機構情況表[R]. 1950.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0-04-001-01.

[28] 聯(lián)絡局1950年工作總結[A]. 聯(lián)絡局工作總結及機構情況表[R]. 1950.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0-04-001-02.

[29] 廳局聯(lián)合辦公辦法草案[R]. 1950.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0-02-039-17150.

[30] 中國科學院第一次院長會議記錄[R]. 1951.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1-02-004-04031.

[31] 本院調整行政機構的意義[R]. 1951.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1-02-012-01008.

[32] 中國科學院一九五〇年工作報告[R]. 1950.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0-03-003-01.

[33] 中國科學院院務匯報記錄[R]. 1950.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0-02-039-20173.

[34] 郭沫若院長在中國科學院第一次擴大院務會議上的總結報告[A]. 中國科學院資料匯編1949—1954[R]. 北京: 中國科學院辦公廳, 1955.

[35] 科學院組織條例草案[A]. 中國科學院史事匯要·1950年[R]. 北京: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院史研究室, 1991. 72.

[36] 東方科學合作館為出版中國科學界人名錄請中科院協(xié)助的函[R]. 1951.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1-04-003-06.

[37] 照抄外交部發(fā)辦國字第十號公函原文[R]. 1951.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1-04-003-11-033.

[38] 請調查我學術機關團體與國外自由交換資料事并請適當處理由[R]. 1951.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1-04-003-23-090.

[39] Barrett G . Between Sovereignty and Legitimacy: China and UNESCO, 1946–1953[J]. Modern Asian Studies, 2019, 53(5): 1—27.

[40] 武衡. 發(fā)揮學部的學術領導作用[J]. 院史資料與研究, 1991,(6): 28.

[41] 張藜. 蘇聯(lián)專家在中國科學院——對1950年代中蘇兩國科學院交流與合作的歷史考察[J]. 科學文化評論, 2012, 9(2): 54—71.

[42] 田桓主編, 戰(zhàn)后中日關系文獻集(1945—1970)[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 132—133.

[43] 劉庚寅. 為了友誼與和平[M].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6. 4—8.

[44] 中國科學院第卅三次院長會議記錄[R]. 1952.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2-02-002-20.

[45] 中國科學院第四十四次院長會議記錄[R]. 1952.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2-02-002-31.

[46] 辦公廳關于組織機構調整人員編制及工作任務的擬定草案[R]. 1952.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2-02-003-01.

[47] 一九五三年聯(lián)絡處工作總結[R]. 1953.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3-02-025-01-004.

[48] 為告蘇聯(lián)科學院希望與我科學院建立聯(lián)系事的函[R]. 1955.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5-02-106-05-010.

[49] 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務常務會議記錄[R]. 1953.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3-02-003-14.

[50] 中國科學院關于訪蘇代表團工作的報告[R]. 1954.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4-02-003-04.

[51] 國際聯(lián)絡合作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提出的建議[R]. 1955.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5-02-107-05.

[52] 徐新民. 科技外事風云錄. 第2版[M].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5. 138.

[53] 辦公廳第八次廳務會議紀要[R]. 1955.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5-02-049-15.

[54] 關于本院整編工作的報告[R]. 1955.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5-02-010.

[55] 中科院給周恩來及中央的報告[R]. 1956.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6-01-038-01.

[56] 關于調整和改變科學院院部直屬機關的請示報告[R]. 1955.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55-01-004-001.

[57] 簡焯坡給杜秘書長寫的調整聯(lián)絡局圖章的函[R]. 1962.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68-04-0021-0034.

[58] 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務常務會議紀要[A]. 中國科學院史事匯要·1956年[R]. 北京: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院史研究室, 2008.

[59] 中科院內各單位對外工作的分工與職責[R]. 1960. 北京: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60-04-0021-0030.

[60] 聯(lián)絡局. 國際科技合作的基本情況和今后任務[A]. 中國科學院年報·1958年[R]. 北京: 中國科學院辦公廳, 1959. 192.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unction of Earl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entered on the evolution of Liaison Bureau (1949—1955)

WU Xiaobin,LIU Xiao

Abstract:As a representative of Chinas scientific enterpris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 had set up a Liaison Bureau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establishment, which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By combing the establishment, merger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Liaison Bureau of the CAS in the early stage (1949—1955), this paper summarizes its main work and the way of performing its functions, and reveals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arly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operation of the CAS.

Keywords:Cold war,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iaison Bureau,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plomacy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三区在线视频| 成人午夜天|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久久男人资源站| 不卡午夜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最新国产网站| 欧美一区福利|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亚洲综合狠狠|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国产激情第一页|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a级片|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色亚洲成人| 九一九色国产| 91网在线| 亚洲视频黄| 操国产美女| 美女啪啪无遮挡|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亚洲毛片网站|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毛片基地|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jizzjizz视频|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91精品国产丝袜| v天堂中文在线|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97se亚洲| 成人在线不卡|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 亚洲乱伦视频|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 精品色综合|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女人天堂av免费| JIZZ亚洲国产|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99精品久久|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欧美啪啪一区|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国产精品19p|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色哟哟国产成人精品| 性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