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7日,以“新興產業與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科創中國”科技創新企業家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各位科學家、企業家同聚一堂,聚焦前沿科技和新興產業領域,共商高成長性企業開放信任合作之舉,共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策。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昭平作為嘉賓來到論壇,談及對新興產業的認識,他在講話中提到,融合發展作為一大學科發展新趨勢催生企業創新范式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同產業融合、行業跨界融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等成為經濟發展新特點,倒逼企業轉變競爭理念,改變經營模式,變革創新范式,從獨創向共創轉變、從獨享市場向共享市場轉變、從單純賣產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轉變。與此同時,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科技領軍企業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家創新活動是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關鍵,要大力弘揚科學家、企業家精神,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論壇圍繞著“生物安全與生命健康”“綠色發展與節能降碳”“網絡安全信息系統”“5G與人工智能”等話題展開了廣泛討論,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提出的“整合醫學”引起了現場多位嘉賓的思考。
論壇上,樊代明結合自身的經歷,生動形象地作了題為《疫后醫學發展的思考》主旨演講。談及“面對突如其來的傳染病,面對病因都搞不清楚的慢性病”,他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單個國家和地區的單打獨斗將力不從心,只有創建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才能應對病毒,應對未來,包括醫學與科研的整合、醫學與教育的整合、醫療與服務的整合、醫學與預防的整合以及醫學與管理的整合。
樊代明認為,將來的醫學除了研究分子對疾病的作用和病毒對疾病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是以自然力為主要方向,研究自然力、尊重自然力、呵護自然力、提高自然力。同時,他提出將來的檢驗醫學也應朝同樣的方向發展。目前的健康檢查中,逐步開始檢測一個人的綜合自然力水平,而這樣的綜合檢測的發展并不是由某一個開發商或某個獨立的學科體系能夠決定的。醫學要改變,要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更加從容不迫、得心應手地應對各種未知的挑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副院長蔡超表示,應對這些生物安全的問題時,除了需要專業人士的不斷努力,還應該有一批科學家、科技工作者,要去努力做科普,讓更多的人了解基礎知識。無論是發展“整合醫學”,還是簡單的自我防護,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素養很重要,尤其是在偏遠地區,需要培養出地方留得住的醫務人才。
北京匯醫慧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柴象飛在高端對話環節提出,“整合醫學”囊括了很多醫療的數據,內容實際上非常綜合化,不光是圖像數據,還有檢查數據、檢驗數據等等,這其中又包括基因數據、蛋白數據等等。甚至有大量其他人體數據并沒有被采集,實際的醫學數據量會隨著醫學發展持續增加,很多判斷人為會很難做決策,更多的是需要通過計算的方式去實現。他認為,數據結合醫療會是“整合醫學”的一大方向,未來依靠科技來去改變的空間非常巨大,例如人工智能。
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鐵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在抗疫過程中,一線的醫務人員、科學家團隊、企業以及政府和監管部門迅速的團結協作,形成合力,輸出結果,使得我們的抗疫工作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劉鐵昌希望可以以此為契機,將這種疫情中的工作模式常態化,促進產學研的緊密合作,進而推進“整合醫學”的發展。
另外,他還提到了人才的吸引和能力的培育。人才是創新的一個主體,對人才的引進、激勵以及評價制度的規范與建立十分重要。對醫療健康行業來講,往往需要跨學科的合作,因而需要一種能力將資源統籌起來,把不同領域的人才和知識組織起來。
中國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主任蘇小軍在論壇總結中指出,當前正處于未來已來、唯變不變的時代,本次論壇邀請科技界、產業界、投資界精英開展高水平跨界交流,共同探討新興產業發展趨勢和高質量發展對策,將對推動全球科技創新合作起到良好促進作用。
據了解,“科創中國”科技創新企業家高峰論壇是中國科協年會注入創新發展新活力板塊的重要活動,論壇于2019年創設,已連續舉辦三年,受到廣泛的關注和支持。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和中關村產業技術聯盟聯合會承辦,來自科技界、產業界、投資界160余位專家學者和全國學會代表現場參加,并在線上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