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蓮


自然科學首先發端于數學,人類文明真正進入科學領域也是從數學開始的。可以說,數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近些年,我國科技實力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在部分應用科技領域已經領跑世界,但同時也存在著基礎研究薄弱、原創性不高等問題。202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前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考察時,再次強調數學的重要性。他表示,基礎研究是推動原始創新、構筑科技和產業發展‘高樓’的基石,我國已經到了必須大力加強基礎研究的關鍵時期。數學作為我國科學研究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此,本刊專訪了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以下簡稱北大數院)院長陳大岳,請他就當下中國數學發展態勢及如何加強對數學人才培育等問題展開探討。
道阻且長 未來可期
數學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發達國家常常把保持數學領先地位作為戰略需求,因此世界強國通常都是數學強國,數學實力和國家實力息息相關。
中國是當之無愧的數學大國,在陳大岳看來,當下中國數學發展的態勢是令人鼓舞的,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都有高潮和低谷,而數學這些年恰好處于一個較為理想的狀態。但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一個現狀:當今世界上最好的數學家還不在中國,或者說中國最優秀的數學家在世界占比并不夠高。
關于數學家所在國整體數學水平的體現,國際上有個較為公認的標準,便是以應邀在四年一屆的國際數學家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ICM)上作報告為參考。國際數學家大會每屆會邀請約200位杰出數學家作報告,這些數學家們通常被認為近些年科研工作取得過重大成果與進展。在2018年舉辦的第28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共有5位我國大陸數學家以及7位中國大陸赴海外數學家被邀請在會上作報告。談到下一屆大會,陳大岳透露我國參會人數將達到12位,此外,還有不少海外數學家參與其中。這里面,有5位老師和8位校友來自北大,其中朱小華教授和章志飛教授都是在國內完成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后來的事業發展全部在北大,完全在本土成長起來。這足以充分說明國內研究生培養和科研環境與國際最高水平的差距正迅速縮小,中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
“大約十年前,我們在招聘的時候,因為待遇的原因,我們還搶不過香港的大學,現在沒有這方面擔憂。”陳大岳笑說道。這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毫無疑問是國家實力的上升、國家對科研工作的重視。“幾年前,我們私下認為北大數學實力在美國能排在前30就已很好,但現在按照某些國際排名,北大數學處于前20。”當然這里面會有諸多不同意見,但總的來說,我國近些年數學進步非常明顯。我國當下仍努力從數學大國向數學強國邁進,道阻且長,未來可期。
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
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需要良好的創新環境,如何讓北大數院的科研人員及師生們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上,是陳大岳在專訪中最常提及的事情。
數學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和寂寞為伴,要經得起枯燥,在浩瀚的孤獨中找尋或許會出現的勝利曙光。獨立的辦公室對于數學家們來說是最基本的需求,他們需要一個安靜、不被打擾的思考空間。但時光倒退二十多年前,學院的老師們甚至沒有單獨的辦公室。“20多年前我們北大的黨委書記有這么一句話,他說希望我們的老師出去買菜的時候,可以不用和菜販子討價還價。”陳大岳希望科研人員的生活能慢慢向這個理想狀態靠攏。當然,現下各大高校師生們的待遇和過去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有了極大提高,但陳大岳還是希望盡可能給師生們創造更好的條件。
在采訪中,陳大岳還為我們展示了一沓厚厚的建筑圖紙,那是即將要投入使用的數學大樓圖紙。北大數院至今沒有獨立大樓,經過在校師生們多年來不斷努力,一座老建筑將被改建為學院未來師生們工作、學習的地方,如果一切順利,將在2023年投入使用。
對于新樓的細節,陳大岳做了很多工作,除了每位教員有單獨辦公室,每間辦公室大小一致,以隱喻學術平等,還曾考慮是否在新樓樓道里鋪設地毯。“數學家需要安靜的工作環境,如果鋪了地毯,師生們走過門口時噪音就能降到最低。”可惜后來考慮到北京整體環境,最終未能選用地毯,但較之前相比,已是很大改進。
栽下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在陳大岳看來,硬件要達標,軟件也要改進。他多次談到數學“人頭費”等問題,數學研究不像其他學科那樣需要大量購買設備,關鍵靠個體大腦,重在學術交流。一些發達國家“人頭費”占比很高,數學研究甚至達80%至90%,在這塊我們國家與發達國家差距還較大。李克強總理也曾在多個場合提到,科研“人頭費”不要管得太死,否則很難吸引一流人才。
“真正醉心于數學的人都是出自興趣,功利心都非常小,他們也很難、或者說沒有更大精力與心思去將知識變現,國家應該有養一批‘閑人’的魄力,讓這些有志者能不受外界打擾,用十年磨一劍的精神靜下心來坐‘冷板凳’,把‘冷板凳’坐熱。”陳大岳認為不應該只和科研人員談情懷,也要解決他們實實在在的一些問題。“我相信只要有好的科研環境,合理的待遇,越來越多優秀的華人數學家會選擇回到國內發展,我國的數學實力還會有大幅提升。”
科技工作者想要潛心科研,除了提供政策保障,良好的輿論環境也很重要。陳大岳提到,關于數學發展,批評的溫和一些還是激烈一些,改革早一天還是晚一天,都是我們國家內部的事情,無關宏旨,但實際上在宣傳中卻存在著被海外聲音牽引問題,一些不合適的言論還被國人捧為真理。陳大岳認為我國正處于趕超狀態,不應過度強化國外工作的相對優越性,而是要多多對國內科研人員鼓勁。“國外的經驗固然先進,國內的情況更加復雜。如果我們不能把相應的環境一同移植,光引進個別做法就有‘橘生淮南’之虞。我們要根據自己的眼光,根據自己的步伐,決定引進什么不引進什么,我們的事情無需外人置喙。”
數學競賽應避免功利性
近段時間,北大數學院助理教授韋東奕手拎饅頭接受采訪的視頻在網上爆紅,也讓眾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數學中來,作為院長的陳大岳雖然覺得很意外,也樂見其成。“沒想到我們數學家也成了被追的星。”陳大岳笑談近期就有兩位朋友托他找韋東奕簽名,“韋東奕就坐在你現在坐著的椅子上給他們簽的名。”
韋東奕的爆紅,也讓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對中國數學人才的發掘與培養產生興趣。對于數學人才的選拔,陳大岳坦言數學競賽是重要途徑。“這也是目前最好的選拔方式,而且對于任何人來說,幾乎都是零門檻。”
20世紀70年代我國曾舉辦過全國性的數學競賽,由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1978年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等八省市同時舉行,華羅庚親自主持考試,時任副總理方毅親自頒獎。陳大岳參加了1979年那屆全國中學生數學競賽,這也直接改變了他的命運。剛上高一、從未接受過系統數學培訓的陳大岳,只憑暑假期間翻閱過的一套數學自學叢書,從參賽的二十多萬名參賽學子中脫穎而出。當時獎勵是免試上大學,且一二等獎獲得者可以任選專業,出于對數學的興趣,陳大岳選擇了離家鄉更近的上海復旦大學數學系,大學畢業后又通過陳省身項目公派赴美留學,于1989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獲博士學位后執教于北京大學,從此開始了幾十年的科研生涯。
雖然認可數學競賽的作用,陳大岳也一直推動數學競賽在國內適度開展,但如何在吸引一部分好苗子參賽的同時避免競賽功利性,他們也一直在探索前進。“我們不喜歡有較強目的導向性的數學培訓,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研究是極少數人應該去做的事情,從選擇學生角度來說,我們希望這個孩子是真正對數學感興趣且具有天賦,如果一經培訓,大家區別就變小了,并不利于人才選拔。”
要選出好的苗子,還要有好的環境與土壤。對于曾任中國數學會秘書長的陳大岳而言,提高全民數學素養雖迫在眉睫,但也不可一蹴而就。在2021年7月舉行的第6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競賽中,中國代表隊以208分,獲得團隊總分第一,中國代表隊參賽的6名隊員全部獲得金牌,為參賽代表隊唯一全部奪得金牌的代表隊,且甩開第二名相當大的距離。這足以證明我國在中學數學教育方面相當成功,全民數學素養并不低。“我們有一定數量的優秀數學人才作為基礎,整體質量越來越高,我們再創造環境擇優培養,未來一定能培養出更多世界級的優秀數學家。”
兼濟天下 不負韶華
數學等基礎學科研究要著眼于未來,但必須從教育抓起。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中國科技要發展,一定要大力發展數學。在談到到底要培養怎樣數學人才之前,陳大岳特意帶我去看了兩樣東西,其一是一幅掛在四樓樓道里的字,上面是數學家許寶騄先生曾說過的一句話:“一篇文章的價值不是在它發表時得到了承認,而是在后來不斷被別人引用的時候才得到了證實。”另一個地方是北大數院教授墻。墻有兩面,其中一面掛著早年教授的肖像,他們中的一些人早已為我們耳熟能詳,但更多的人一直默默研究,并不為人所熟知,也許其中一些人會在未來幾十年甚至百年后大放異彩,但眼下我們一無所知。
“數學蓋棺定論的問題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能回答的。”站在教授墻下,陳大岳說道。“陳省身曾經說過:什么是好的數學?好的數學家做的工作是好的數學,什么是好的數學家?做了好的數學研究工作的是好的數學家。數學家有點像畫家,其工作價值也不是自己說了算,要交由時間進行真正檢驗。”
陳大岳認為,杰出人才的成長,學校教育充其量只是一個重要階段而已,更多的是要在校園中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創造多元的價值體系,讓不同學生都能在里面受到鼓勵。因此他認為教師應該放穩心態,把課教好,把研究做好,但學生如何運用又是另一碼事。北大數院近期收到了一位2004級研究生的百萬捐款,這位校友用這筆錢設立錢敏平獎學金,只為答謝當年導師對他的培養之恩。“我們只管耕耘,當然也不忘收獲,很多事情當時看不出來,誰又曉得未來是何種際遇呢?”
在前不久北大數院2021年畢業典禮上,陳大岳對臺下的學生說道,人生就是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要像《海鷗喬納森》那樣,飛得更高,飛得更遠,在飛翔中體會生命的真諦和奮斗的意義,對國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他說,“獨善其身”是我們的底線,而“兼濟天下”是我們的使命。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陳大岳希望這批走出校門的年輕數學家們能胸懷天下,肩負起歷史責任,積極投身國家建設的偉大事業中來,不負時代,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