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典 云南師范大學
經過50 年的發展,竹笛在不斷改良的情況下,擁有形式多變、不斷創新的音樂風格及表演技藝,成為中國現代音樂藝術表現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形式。因此,竹笛的演奏方式非常重要,尤其是氣息控制和音準把握。
氣息又稱口風,即竹笛吹奏者發出的較為集中、均勻的一束氣流。不同的人演奏竹笛所表現的音準效果有很大的差別。吹奏者的氣息與竹笛吹孔邊棱發聲摩擦振動是竹笛發聲的原理。這種發聲原理的樂器統稱為邊棱振動樂器,從竹笛的發聲原理可以看出吹奏者的氣息是竹笛發聲的根源。吹奏者對氣息的控制與竹笛的音準息息相關,吹奏者只有根據不同的氣候環境、不同樂曲的風格需求進行氣息的調整,才能保證竹笛演奏中的音準。
氣息是一束氣流,氣流在流速上有緩急之分,氣緩則音高降低,氣急則音高上升。氣息的流速分為緩、急、快、慢,是為了在吹奏不同音區的音時保證其音高的準確性。竹笛的演奏者都知道這樣一個常識:吹奏低音區時,氣速應該緩慢;吹奏中、高音區時,氣速則需要逐漸加大力度和提升速度。平時的練習中,吹奏者應強化音階練習,只有多加練習才能對各個音階關系和氣息流速做到心中有數,從而迅速掌握控制氣息流速的能力。
氣流的角度是指演奏者的風門與吹孔夾角的角度。音準會隨著氣流角度的變化而變化,竹笛的音準變化全在口唇俯仰之間,口唇俯仰指的是氣流的角度。氣流角度縮小則音準易偏低,角度擴大則音準易偏高。練習控制氣流角度對把握竹笛音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吹奏高音和漸強音時,氣量大、氣速快,音準就容易偏高,因此在不改變氣息流量和氣速的情況下,就需要向內轉動竹笛吹孔,相對縮小風口與吹孔的夾角角度,從而正確把握音準;反之,在吹奏低音和漸弱音時,就需要通過向外轉動吹孔的方法擴大氣流角度,以此來把握音準(見表1)。在實際演奏中,演奏者要靈活運用,確保高音、強音不偏高,低音、弱音不偏低。氣息的流速與氣流角度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要相互配合、共同協調。二者只有完美結合,才能保證竹笛在演奏中的音準。

表1 氣息的控制
除氣息的控制外,口型在竹笛的音準控制中也有著諸多的變化。竹笛的音準與口型的大小、力度及吹孔切角的位置都息息相關。
風門即吹奏竹笛時演奏者雙唇中央形成的一道縫隙,以橢圓形狀為佳,演奏者要想形成正確的吹奏口型必須將嘴角肌、上下唇部肌與面部肌微笑般用力向雙唇兩側適當拉開。風口大小的變化與口勁控制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演奏中除自己呼吸對氣流流速的影響外,風口的變化也就是口勁的控制對氣流的影響也至關重要。在平時的練習中,演奏者要加強進行漸弱、漸強以及八部音程關系的練習,使氣流的流速能配合著風口的大小、口勁的控制來變化,如此才能把音準控制得更加精細。
竹笛的音響存在各種變化,有高低音、強弱音、泛音,每種聲音的音準除口型的形態和力度有所區別外,口型和氣流與吹孔切角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吹奏低音時,氣息的流速慢,通過的氣息流量大,風口大,口勁力度小,口型為放松的狀態,為緩吹的狀態;吹奏中音時,氣息的流速要比低音時稍快一些,氣息的流量、風口的大小都相對適中,為平吹的狀態;吹奏高音時,氣息流速快、流量大,風口小,口勁力度大,口型為緊繃的狀態,為急吹的狀態。
即使有氣息與口型控制,音準有時還會存在一些偏差,因此,用指法來調節聲音的音準就顯得極其關鍵。在音準細微的調整中,指法的作用,尤其是在半音音階的使用中尤為重要。相比于通過氣息控制來演奏半音,用指法控制就簡單很多。如果演奏者的手指在演奏自然音階時向笛頭的方向移動一些,就會向上構成一個小二度的半音,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手指移動的多少會對音準造成明顯的影響,這就要求演奏者在平時的練習和演奏中要多用耳朵細心聆聽,尋找正確的音準。不僅如此,在正常的吹奏中,手指蓋得過低也會使音準偏低。所以在演奏過程中,氣息、口型、手指的控制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