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馨
(湖北美術學院 服裝藝術設計系,湖北 武漢 430060)
荊楚地區自古物產豐富,絲織業發達。先秦時期,楚人更是“衣必文繡”。江陵馬山一號楚墓被譽為“中國絲綢寶庫”,該墓出土的紡織品是迄今我國出土的時代最早的一批服裝服飾品實物,是考察楚國絲織、刺繡技藝為數不多的珍貴實物資料,代表我國先秦時期絲織刺繡技藝的最高水平,亦是西方人眼中“東方絲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距今2 000多年的絲織物品種豐富、技藝精湛、紋樣富麗華美,充滿神秘浪漫的想象和神話色彩,具有鮮明的楚文化個性,不論是服裝形制、圖形和色彩搭配,還是刺繡工藝,都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而且這些圖案的風格頗具現代感,值得現當代設計師了解、欣賞和創新,并將其運用于時尚服飾品的設計開發。
將這部分內容加入時尚服飾品的教學當中,組織以江陵楚墓絲織刺繡藝術為靈感來源的服飾設計課程。以江陵楚墓絲織刺繡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為目的,將這一寶貴遺產與現代流行服飾品的設計相結合,引導學生對這批絲織物獨特的審美樣式、藝術風格、制造和刺繡工藝進行初步研究,挖掘其在當代時尚服飾品設計中的運用價值,使其能夠與流行元素以及當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結合。不同時代對時尚產品設計的要求在不斷發生變化,而“設計首先是一個思維的過程、一個流程、一種工作方法,用來創造新的產品或新的意義。”要在服飾品設計當中,對文化進行新的詮釋,使其更容易被當今的消費者理解。“優秀的設計使產品容易被理解……它能讓產品自己說話,最好的情況是自己解釋自己”[1],這離不開科學的方法,因為“‘好的設計’是各種理想的混合物,是一個神奇的公式”[2];“設計不是表達與特定文化格格不入的個人感情的場所”,“如果一項設計不能激起人們的感情,它也夠不上一項好的設計”。可見,好的設計不僅是創造滿足人們日常物質需求的物品,還可以表達生活意義、傳播優秀的文化、激發人們的情感,這是設計師的責任。“設計師、以設計為主的企業在今天和未來都承擔著文化上的和社會上的責任,因為新的設計必須……引導(要求)……并告知什么是正確的行為。因為我們正處在從產品競爭到傳達競爭的路上。未來的用戶將會重視藏在品牌后面的企業觀念(哲學)。換句話說,一條信息的可信度比它的牌子更為重要。”服裝設計教學應以培養有研究能力、有責任、有情懷、有獨立創新精神的設計師為終極目標好的設計師不僅能設計出受歡迎的產品,而且能夠通過自己的設計作品,影響民眾對文化的認知,傳達本民族的精神。
基于這樣的思路,筆者設計了為期3周的課程訓練:(1)歷史文獻的調研。首先要對江陵楚墓有初步了解:絲織刺繡藝術的文化背景、創作意匠,為后期的創作提供理論依據;(2)歷史服飾圖案臨摹;(3)流行元素的收集;(4)設計草圖的繪制與定稿。在對文獻、絲織物、流行文化3個方面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各自的興趣點進行創新以及男裝或女裝的系列T恤設計。
在前期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強調對歷史資料嚴謹和尊重的態度,同一件絲織品在臨摹過程中可以改變其顏色,但不可以改變其造型。在設計創新過程中,強調不要被歷史資料所束縛,也不要刻意在設計作品中讓人一眼得見靈感來源,而是強調作品的當代性,因為脫離了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設計沒有存在的意義。如《扶桑·十日》和《曉喻新生》大膽地將歷史元素進行解構(圖1),產生了新的元素。江陵楚墓的靈感來源決定了設計作品產生的過程,而不在于最后的結果,只要能夠創造好的設計作品,即使最后看不出來源,也是這古老遺產給予今人最好的饋贈。

圖1 郭雨瑄《扶桑·十日》、韓啟蓉《曉喻新生》(指導教師:溫馨)
在為期3周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將自己收集的文獻、圖像等資料與學生們共享,在反復溝通、修改后,學生們對于楚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也有著各自的見解,并在T恤設計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這些“00后”學生的作品雖還稚嫩,但讓他們了解未來作為設計師所肩負的責任與擔當,是在滿足當下消費需求的同時,研究并傳承古老輝煌文明的一個起步。
(1)對于古代文化與藝術的傳承,應側重于對情感與精神的傳遞,而非對固有物質形態的生搬硬套。
(2)服飾品形制與品類,應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為根本,服飾品的材質、面料、工藝應結合時代潮流,并運用新技術來完成(圖2)。服飾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精髓在于“表現今天”,同時,又能讓現代人銘記、珍視古人所創造的輝煌文化,使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因為今天的成就都是在過去數千年積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更好地研究過去,就是在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3)教師應將自己平時的研究工作融入教學中,除了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應不斷地向學生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在傳統文化中發掘靈感的創作習慣,在基本的教學內容中,不斷灌輸更高、更遠的目標,提高學生鉆研學習的自主性。
(4)在當今小眾消費、定制型消費的總體趨勢影響下,將傳統技藝與流行文化相結合,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與個性的服飾品,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形成全新的、具有地方特色而又不失當代性的設計風格,同時,更好地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延續歷史文脈,體現荊楚文化的魅力與價值,體現本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引發更多人對中華源遠流長的古老文化的關注和珍視。

圖2 李琪《荊棘花》、趙妍《青龍辭》、趙妍《鳳闕謠》(指導教師: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