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霞
(寧夏育才中學 寧夏銀川 750011)
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即學生投入到數學知識學習時,其所具有的數學思考力能否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以及個人的終身發展需求,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呈現出基本的邏輯能力與思維品質?,F如今,經過國內眾多學者、專家的不斷研究,針對數學核心素養提出了六個方面內容,即邏輯推理、直觀想象、數學推算、數學建模、分析數據以及數學抽象。這六個方面是對五大基本能力的有效延伸以及更深入理解。并且,伴隨新課改的持續推進,所有數學教師都將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
教師作為教學改革的設計者與執行者,其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及素質教育中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也需要教師具有更高的能力素質,掌握更多的教學方法才可能完成這一任務。比如說,作為數學教師,對語言的要求是簡潔,邏輯性強,但有創新意識的教師會對自己的語言有更高的要求,力求數學語言也要“優美”,曾在聽課中有一位教師的語言組織非常好,印象比較深的是有個同學回答完問題,她沒有簡單地評價好或者不好,而是這樣說“你的回答帶給老師一絲靈感”,這種很有創意的評價語言優美親切,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能力素質得以提升,則能夠更多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如此也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使得后續教學內容的安排更具針對性,更使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有效培養。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充分闡釋了興趣對于學生的積極作用。但在教學中,仍存在部分教師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習慣于課堂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然而,數學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對學生邏輯性要求較高,且也更顯枯燥,那些復雜的推論、概念、公式及原理等,在不少學生眼中都顯得晦澀難懂,自然也就無法對其產生興趣。這就需要教師采用適當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改善此種情況,實現學生創新素養的有效培養。具體而言,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時,可通過創設學習情境、巧設疑點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猜想、思索和計算的過程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以有效提升,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記得在一次題為“等比數列前n 項和”的“同課異構”的公開課中,四位老師在創設情境的引入上都很用心,有的引用了計算機病毒的傳播的例子,有的用了網絡上出現的“輕松籌”的例子,都有著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實際生活比較貼近,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而上海來的一位老師仍用了教材上國王與麥粒的經典故事,但是她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相傳古印度宰相西薩發明了國際象棋,國王想獎賞西薩。他決定在象棋的64 格上放一定數量的小麥,第一個格子一千斤,第二個兩千斤,以此類推,直到第64 個格子64 千斤。而西薩聽后說他想換一個方式,即第一個格子放一粒小麥,第二個格子放兩粒,第三個格子放8 粒,依次類推直到第64 個格子。國王聽后很困惑,覺得自己給的獎勵要比西薩自己提的要求高出很多,為什么西薩會提這樣的要求呢,于是國王就叫來了他的謀士幫他解惑?!边@個故事教材上原本只有西薩自己的提議且只為了引入等比數列求和,但她新增加了國王也給出一個獎勵方案的情節,并且后來就讓學生當“國王”的“謀士”幫國王解惑,使學生既復習了前面學過的“等差數列求和”,又引入了新課“等比數列求和”。這樣一個小小的創新,既沒有丟失教材中原有的經典數學史料,又賦予了新的活力,讓人眼前為之一亮,更大程度上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我在想“哦”,原來教材上的引例還可以變得這樣有趣又有新意?!毕嘈艑W生也為老師這樣的創意感嘆,這就是一個教師的創新意識帶來的課堂上的改變,也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埋下了種子。
對于很多人而言校本課程都不陌生,但班本課程可能較少聽到。實際上,班本課程就是根據班內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學生對某一知識體系的掌握程度,然后對教材或是其他材料展開更進一步挖掘,進而形成適合班內學生學習的一個小課程。
去年我帶的其中一個班是“云教學班”,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分課前、課中、課后,學生利用平板可以收到老師課前布置的學習任務,課上教師對集中的問題進行解答,課后還可以和教師互動交流答疑解惑。利用此優勢,在上“兩角差的余弦公式”時,教材中的第一種方法是幾何法,即利用單位圓中的三角函數線,在做輔助線構造直角三角形時難度較大,我就做了如下嘗試:
通過課前學習問題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上優秀小組分享解題思路,師生共同做點評及補充,提升。

問題:你能求出cos15°的值嗎?(可以借助集合工具,如三角尺等進行幾何探究)試寫出你的計算過程。
用幾何的方法構造直角三角形求cos15°對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所以這里特意設了一個提示,即借助用一組直角三角形拼出15°的角,由45°的直角三角形自身的直角可聯想到把45°角如何做垂線放在直角三角形中,進而很自然的把60°角也能構造在直角三角形中。
2.課上學習。據學生提交的課前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我針對有問題的解答也給他們做了批注。課上選出優秀小組分享解題思路,師生共同做點評及補充,提升。緊接著提出問題“能否將特殊角推廣到任意角α,β”?此處學生應該很容易想到用α,β 分別替換60°和45°角,從而推出cos(α-β)。
但此方法是通過構造直角三角形得出的結論,所以對所有的銳角是成立的,推廣到任意角還有一定的難度,可讓學生課后繼續探究。
引導學生從圖中尋求sⅰn(α-β),cos(α+β)及sⅰn(α+β)的幾何表示,此圖形還可以補全為一個矩形,四條邊可以完美揭示出四組公式的線段表示,使學生體會探究的樂趣,認識到世間萬物的聯系與轉化,這里只提供一個方向,此問題留作課后作業繼續合作探究。
“由OP 的長度為1,用OM 的長表示cos(α-β),你還能聯想到什么?”

引導學生把三角函數值與它們的正弦線、余弦線聯系起來.通過正、余弦線及它們之間的幾何關系也可以得出cos(α-β)與cosα、cosβ、sⅰnα、sⅰnβ 之間的關系,其實此法是在第一種方法的基礎上建系,構造單位圓(特殊化),從而利用三角函數線也可以得到 。此法也是教材上給出的方法,而從一般的圖形再特殊化到單位圓中的三角函數線會更自然。
通過對上述問題進行思考、摸索、嘗試、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建構起有關“數形結合”的經驗基礎,因此,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創新素養得到培養的過程。教師在組織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通過合理提問,開動學生的腦筋,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敢于將自身的一些獨到見解發表出來,懂得客觀評價,并在探索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學科所散發出的獨特魅力,進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養成良好的創新素養。
總之,伴隨素質教育的不斷倡導,高中數學教師所應做好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就是不斷改革教學方法,這需要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善于總結,以及和其他教師展開分享、交流,從而更好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