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權
(甘肅省永昌縣第一高級中學,甘肅 金昌 737200)
“電容器的電容”教學中的演示實驗主要展示電容器的充、放電過程,是學生了解電容器的重要途徑與載體。根據教科書中的電容器充電、放電示意圖(圖1)設計探究性實驗,使學生對電容器的認識更加具體與豐富,在教學中利用電容器、發(fā)光二極管、石英鐘、開關等元件自制教具,用以演示與電容器有關的實驗,通過實驗探究幫助學生建構電容的概念。

圖1
制作材料:電源、電解電容器3只、發(fā)光二極管2只、石英鐘、開關、導線若干。
電路設計:如圖2所示,E1、E2、E3的電動勢分別是3V、4.5V、6V,K是單刀雙擲開關,D1、D2是黃色發(fā)光二極管和綠色發(fā)光二極管,電解電容器C1、C2、C3的規(guī)格分別是:“1000μF 45V”“1000μF 35V”“6.8μF 45V”,K1、K2、K3是對應電容器的控制開關,石英鐘與相應二極管和電容器構成回路,圖3為實物電路。

圖2

圖3
(1) 實驗操作
閉合開關K1,接通6V電源,將單刀雙擲開關K置于4。
(2) 實驗現象
黃色二極管D1發(fā)光,并逐漸變暗直至熄滅。
(3) 實驗結論
回路中有電流且逐漸減小,說明電容器C1正在充電。
(1) 實驗操作
閉合開關K1,斷開電源,將單刀雙擲開關置于5。
(2) 實驗現象
綠色二極管D2發(fā)光并逐漸變暗直至熄滅,石英鐘的秒針轉過幾個小格。
(3) 實驗結論
回路中有電流且逐漸減小,說明電容器C1正在放電。
(1) 實驗操作
閉合開關K1,接通6V電源,將單刀雙擲開關置于4,C1充電結束后,將單刀雙擲開關置于5,讓其放電,實驗中注意觀察兩個二極管發(fā)光的亮度、發(fā)光時間、石英鐘秒針的轉動格數。重復上述步驟,依次將電源接至4.5V和3V,比較不同電源下的二極管發(fā)光的亮度、發(fā)光時間、石英鐘秒針的轉動格數。
(2) 實驗現象
電源電壓越小,二極管的發(fā)光亮度越弱,發(fā)光時間變短,石英鐘秒針的轉動格數變少,接3V電源時,秒針幾乎不轉動。
(3) 實驗結論
對于同一個電容器,充電電量與充電電壓有關,充電電壓越大,充電量越多,反之則越少。
(1) 實驗操作
按照2.3中的探究電容器C1充電量與電壓的步驟,依次將電容器C1、C2、C3用6V電源充電后,讓其放電,比較不同電容器在利用同一電源充電情況下的二極管的發(fā)光亮度、發(fā)光時間及石英鐘秒針的轉動格數。
(2) 實驗現象
用C1、C2時二極管的發(fā)光亮度和發(fā)光時間及石英鐘秒針的轉動格數基本相同,與C1、C2相比,用C3時二極管的發(fā)光亮度和發(fā)光時間要小得多,石英鐘秒針不轉動。
(3) 實驗結論
表明電容器的充電量不僅與充電電壓有關,還與電容器本身有關。
(1) 實驗操作
將電容器C1用6V電源充電后,用數字萬用表的電壓擋測出電壓;再取一只與電容器C1完全相同的電容器C4,將C4的兩極與C1兩極接觸后分開,用數字萬用表的電壓擋再測出C1的電壓;將C4的兩極用導線接觸后讓其完全放電,再將C4的兩極與C1兩極接觸后分開,用數字萬用表的電壓擋再測出C1的電壓。
(2) 實驗現象
當電容器電量減半時,電容器兩極間的電壓也減半;當電容器電量減為四分之一時,電容器兩極間的電壓也減為四分之一;當電容器電量減為八分之一時,電容器兩極間的電壓也減為八分之一。
(3) 實驗結論
電容器的帶電量與電容器兩極間的電壓成正比。
本教具的創(chuàng)新之處為:(1) 現象明顯,操作簡單;(2) 本教具中的電源用4節(jié)干電池即可,輕巧易搬動;(3) 更換維修簡單方便。本教具中二極管的接線采用插孔式接線方式,因此,更換二極管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