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亮
北大醫療魯中醫院腫瘤科,山東淄博 255400
胃癌是常見的消化科腫瘤, 由于我國居民飲食結構特點以及居民生活習慣的改變, 我國胃癌發病率較高。 根治性手術是治療胃癌最為有效的手段,早期胃癌患者實施根治性手術效果良好。 但由于胃癌早期癥狀不明顯,易被患者忽視,患者前來醫院就診時,往往腫瘤病變已經侵犯到黏膜下層、腹腔淋巴結等更廣范圍,單純的手術治療效果不理想。 有數據顯示,進展期未來實施根治性手術治療療效最高僅為40%[1]。 因此,對于進展期胃癌患者如何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減少患者術后復發情況值得我們探討。 介入治療是臨床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 術前對腫瘤患者實施介入治療已經逐漸被臨床所接受并認可。 為探討介入治療聯合根治性手術治療進展期胃癌的效果,該文對該院2017 年2 月—2018 年2 月收治的80 例進展期胃癌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80 例進展期胃癌患者進行研究,系統隨機對患者進行編號,按照奇偶數的不同分為兩組,各 40 例。 聯合組男 24 例,女 16 例;年齡 31~70歲,平均(52.84±2.09)歲;Borrmann Ⅰ型 3 例,Ⅱ型 10例,Ⅲ型22 例,Ⅳ型5 例;胃竇部腫瘤23 例,胃底賁門部位 11 例, 胃體部位 6 例; 低分化 12 例, 中分化 26例,高分化 2 例。 單一組男 22 例,女 18 例;年齡 36~69歲,平均(51.53±2.02)歲;Borrmann Ⅰ型 4 例,Ⅱ型 12例,Ⅲ型 21 例,Ⅳ型3 例;胃竇部腫瘤 26 例,胃底賁門部位 10 例, 胃體部位 4 例; 低分化 11 例, 中分化 28例,重分化1 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符合倫理學規范經過批準。 納入標準:胃鏡活檢經過病理組織學診斷確診者; 影像學檢查及超聲檢查未發現遠處轉移;營養狀況良好,無腹水;患者與家屬均對研究內容知情。 排除標準[2-3]:預計生存期低于3 個月;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拒絕化療;參與研究前接受過其他抗腫瘤治療者;失訪者。
單一組與聯合組患者均接受了根治性手術治療,而聯合組患者在術前接受了動脈介入治療。
動脈介入化療方法如下: 使用Seldinger 穿刺技術穿刺股動脈,將導管緩慢送入到腹腔動脈位置,根據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選擇主選動脈, 到位后通過導管緩慢注入化療藥物, 化療藥物選擇順鉑 (國藥準字H37020524;規格 10 mg) 20~40 mg,5-氟尿嘧啶(國藥準字 H31020593;規格 10 mL:0.25 g)500~1 000 mg,絲裂霉素(國藥準字 H20013213;規格 10 mg) 6~10 mg,具體劑量根據患者病情與體表面積確定。 28 d 為1 個療程, 聯合組患者經灌注化療2 個療程,1 周后實施根治性手術治療。
根治性手術治療方法如下:患者取仰臥位,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鋪設消毒巾。 選擇在患者肚臍下3 cm 左右做一1.5 cm 切口。 置入氣腹針、套管穿刺器,連接氣腹機后建立人工氣腹,壓力維持在13~16 mmHg范圍內。 使用腹腔鏡探查患者腹腔情況,在左右中腹部以及左右上腹部建立操作孔,使用超聲刀游離橫結腸,切斷胃網膜右動靜脈, 游離十二指腸韌帶后行淋巴結清掃術。 切斷胰體尾部,單純縫扎胰管,整塊分離胃及附帶組織, 保證離斷位置距離腫瘤上緣5 cm 左右,通過三疊空腸y 式吻合法等方式重建消化道。 消毒、常規流留置導管后關閉腹腔切口。
兩組患者術后均接受了保肝、水化、支持治療等。
觀察兩組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術后病理情況、術后生存期與復發情況。 根治性手術后對患者進行2年的隨訪,認真記錄隨訪情況,了解患者是否有復發情況,記錄患者生存時間,便于比較。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聯合組介入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患者病理學檢查發現腫瘤細胞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 腫瘤定位范圍變小,局部淋巴結液化壞死,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38 例患者對介入治療有效。其中,28 例達到GradeⅠ級,7 例達到 GradeⅡ級,3 例達到 GradeⅢ級。
聯合組介入治療后,術后1 年與2 年生存期更高,與單一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聯合組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與單一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近期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術后隨訪發現,聯合組術后出現1 例復發,復發率為2.50%;單一組術后出現8 例復發,復發率為20.00%;聯合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07,P<0.05)。
胃癌大多是因為患者飲食不規律、 生活作息混亂或者幽門螺桿菌感染引發,由于早期胃癌癥狀不明顯,絕大多數患者就診時腫瘤病變已經侵犯到黏膜下層,病情表現較為嚴重。 與早期胃癌患者不同進展期胃癌患者單一采用根治性手術治療已經難以達到生物學層面的根治, 常需要通過化療或者放療輔助治療手段控制病情。
上世紀中期誕生的經皮血管穿刺技術是現代介入治療的技術雛形, 輔助化療結合介入技術為惡性腫瘤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4-5]。 對進展期胃癌患者術前采用動脈介入化療可以使化療藥物通過導管直接灌注制腫瘤部位,藥物生物利用率顯著提升,而且化療藥物可以隨著全身血液循環遏制胃部以及其他部位潛在的隱匿或微小轉移病灶,化療藥物經過血液循環后,藥物濃度下降,全身性不良反應較小。 但動脈介入化療與全身靜脈化療不同, 有數據顯示其70%的藥物劑量將直接作用于靶器官,配合栓塞劑使用,可以延長藥物在靶器官的作用時間,可以更有效的切斷腫瘤血供,更有效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轉移[6-8]。 順鉑+5-氟尿嘧啶+絲裂霉素是化療治療進展期胃癌的一線方案, 順鉑是目前常用的金屬鉑類絡合物,已被廣泛的應用于膀胱癌,前列腺癌等惡性腫瘤治療中,其可以與細胞核內DNA 堿基結合,破壞DNA 復制與轉錄,藥物濃度高時對腫瘤細胞RNA 合成也有較好的抑制作用[9-10]。 5-氟尿嘧啶是消化道腫瘤常用化療藥物,是應用最廣的抗嘧啶類藥物,其可以通過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合成, 達到抑制DNA 合成的目的。絲裂霉素對多種實體瘤有效,通過與腫瘤細胞DNA 鏈形成交聯, 抑制腫瘤細胞DNA 的復制,發揮抗腫瘤效果。
該項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介入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38 例患者對介入治療有效。 聯合組介入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38 例患者對介入治療有效。 聯合組術后1 年生存期(95.00%)與 2 年生存期(80.00%)生存期高于單一組的 82.50%、60.00%(P<0.05);聯合組術后復發率2.50%優于單一組的20.00%(P<0.05); 聯合組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12.50%與單一組20.00%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丑仁章[11]研究結果: 觀察組術后2 年的生存率87.5%優于對照組 (P<0.05),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 對進展期胃癌患者采用介入治療聯合根治性手術治療能夠顯著控制病變程度, 可以減少患者術后復發的情況,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是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根治性手術前對進展期胃癌患者采用介入治療, 需要密切觀察患者介入治療期間是否出現白細胞下降等并發癥, 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