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雅琦,郝雨,劉鐵鑫,劉蕊,王朝昕,石建偉,楊永華,馬曉駿,孫靖,黃蛟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特別是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以期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1]。2015年11月,上海發布《關于本市全面推廣家庭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啟動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的綜合改革。2011—2017年,上海簽約常住居民已超過1 000萬人,簽約率超過45%[2]。但家庭醫生的簽約居民主要為60歲以上老年人,年齡集中在25~45歲的樓宇白領人群的簽約率相較于其他人群并不高[2]。由于缺乏體育運動、不良飲食和睡眠習慣、工作生活壓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白領人群亞健康問題愈發嚴峻[3-5]。本研究旨在了解目前樓宇白領人群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個性化需求,為上海市衛生系統制定和出臺針對樓宇白領人群的個性化有償服務包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1.1 研究對象 于2019年8—9月采用多階段抽樣法選取研究對象,選取上海市虹口區嘉裕大廈、百聯大廈、海關大廈、華虹國際大廈、建設大廈、瑞豐大廈、上海大廈、耀江國際大廈8個商務樓為樣本樓宇,然后在每個樣本樓宇隨機抽取1個工作企業或單位,并采取方便抽樣法,選取在各企業或單位工作的樓宇白領人群作為抽樣樣本。納入標準:(1)年齡18~60歲;(2)調查對象在B街道的樓宇內工作,并自愿參加本次問卷調查,能配合者;(3)研究地區當地戶籍居民或居住滿6個月以上的常住人口。共獲得1 040份調查問卷,經剔除年齡>60歲或<18歲的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為993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5.48%。雖然問卷各條目都存在一定程度缺失,但非關鍵變量,因此保留了存在空選的問卷,各條目的總例數可能存在差異。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招募8位調查員并進行培訓,分別對8棟商務樓發放紙質問卷和電子問卷。問卷的主要內容為:(1)樓宇白領人群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戶籍、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收入情況、醫療保險情況。(2)樓宇白領人群對家庭醫生服務的需求部分,參考現有的家庭醫生基本服務[6-8]和樓宇服務條目[9],經過預調查修正,分為“非常需要”“需要”“一般”“無所謂”“不需要”,包括對家庭醫生服務的需求及對家庭醫生樓宇服務的需求。對家庭醫生服務的需求包括長處方(慢性病患者可配1~2個月用藥)、延伸處方(大醫院處方社區延伸用藥)、代配藥服務、向上轉診(轉至大醫院專家)、向下轉診(醫院出院轉回社區管理)、專家坐診、健康檔案的建立、更新與查詢、健康體檢與咨詢、健康知識宣傳與推送、小組健康講座與指導、健康問題咨詢、心理健康指導;對家庭醫生樓宇服務的需求包括眼癥防治,頸椎病/肩周炎/鼠標手防治,乳腺/宮頸疾病防治,四季感冒及頭痛防治,慢性胃炎防治,運動性損傷防治,中醫體質辨識,中醫推拿/艾灸/拔罐/刮痧/針灸,體檢單咨詢的解答指導,體質指數評估及減肥養身指導,智慧健康設備開放使用,個人智慧數據可及、可視。(3)樓宇白領人群對家庭醫生個性化服務包的需求,包括是否愿意購買針對樓宇白領人群的個性化服務包、最希望的健康樓宇服務形式、最希望的健康樓宇服務時間、愿意接受的個性化服務包價格定位。
1.3 統計學方法 利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樓宇白領人群的基本情況 993例被調查樓宇白領人群中,988例填寫了性別,其中男465例(47.06%),女523例(52.94%);所有被調查者填寫了年齡,年齡<30歲者316例(31.82%),30~49歲者610例(61.43%),>49歲者67例(6.75%);979例填寫了戶籍,其中上海戶籍者772例(78.86%),非上海戶籍者207例(21.14%);974例填寫了文化程度,其中初中及以下者41例(4.21%),高中者118例(12.11%),大專者264例(27.10%),本科者468例(48.05%),研究生者83例(8.52%);967例填寫了婚姻狀況,其中未婚者397例(41.05%),已婚者505例(52.22%),其他者65例(6.72%);931例填寫了醫療保險情況,其中有醫療保險者804例(86.36%),無醫療保險者127例(13.64%)。
2.2 樓宇白領人群對家庭醫生服務的需求情況 各條目家庭醫生服務“非常需要”占比由高到低排列為代配藥服務,專家坐診,延伸處方,健康體檢與咨詢,向上轉診,長處方,健康檔案的建立、更新與查詢,健康知識宣傳與推送,健康問題咨詢,心理健康指導,向下轉診,小組健康講座與指導(見表1)。

表1 樓宇白領人群對家庭醫生服務的需求情況〔n(%)〕Table 1 Level of needs of family doctor services among white-collar workers working in office buildings
2.3 樓宇白領人群對家庭醫生樓宇服務的需求情況各條目家庭醫生樓宇服務“非常需要”占比由高到低排列為頸椎病/肩周炎/鼠標手防治,中醫推拿/艾灸/拔罐/刮痧/針灸,乳腺/宮頸疾病防治,中醫體質辨識,體檢單咨詢的解答指導,四季感冒及頭痛防治,眼癥防治,慢性胃炎防治,體質指數評估及減肥養身指導,個人智慧數據可及、可視,智慧健康設備開放使用,運動性損傷防治(見表2)。

表2 樓宇白領人群對家庭醫生樓宇服務的需求情況〔n(%)〕Table 2 Level of needs of family doctor services among white-collar workers working in office buildings
2.4 樓宇白領人群對家庭醫生個性化服務包的需求情況 收到的801例回復中,有507例(63.30%)對家庭醫生個性化服務包有需求。不同性別、年齡、職業及收入情況樓宇白領人群對家庭醫生個性化服務包需求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文化程度、醫療保險投保情況樓宇白領人群對家庭醫生個性化服務包需求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另外,就家庭醫生個性化服務包模式而言,“最希望的”家庭醫生個性化服務的開展方式排序為現場咨詢、預約就診、線上咨詢、理療體驗、健康講座;“最希望的”家庭醫生個性化服務的服務時間排序為工作午間1 h、周末、下班后1 h、上班前1 h;“最希望的”家庭醫生個性化服務包的價格區間排序為0~100、>100~200、>200元(見表4)。

表3 不同基本情況樓宇白領人群對家庭醫生個性化服務包的需求比較〔n(%)〕Table 3 Needs of personalized service package delivered by family doctors in white-collar workers working in office buildings by basic demographic factors

表4 樓宇白領人群對家庭醫生個性化服務包模式的需求情況〔%(n/N)〕Table 4 Expected delivery patterns of personalized service packages provided by family doctors among white-collar workers working in office buildings
3.1 量體裁衣,推出個性化有償服務包,全方面考慮樓宇白領人群需求 為了優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服務結構、完善服務內容,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10]、江蘇省泰州市[11]、廣東省廣州市[12]等地分別為0~6歲兒童、孕產婦、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失能群體、半失能群體等重點人群提供了個性化收費簽約服務包。這些成功案例為具有相同醫療需求的群體提供健康宣教、健康體檢、常見病多發病診療等全面一體的醫療服務,對針對樓宇白領人群的個性化有償服務包具有借鑒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樓宇白領人群對家庭醫生服務與家庭醫生樓宇服務都存在客觀需求。具體分析樓宇白領人群“非常需要”排名前3位的服務條目的原因:其對“健康體檢與咨詢”“專家坐診”“乳腺/宮頸疾病防治”的強烈需求,可能是由于樓宇群體對自身身體狀況的關心,以及樓宇白領人群對自身健康管理能力的不足。樓宇白領人群對“頸椎病/肩周炎/鼠標手防治”的強烈需求,可能是現行家庭醫生服務缺乏對白領人群職業病的防治??紤]到上述樓宇白領人群對家庭醫生服務與家庭醫生樓宇服務的個性化需求[9],建議設計并推行針對樓宇白領人群醫療需求的個性化有償服務包。該個性化有償服務包的內容包括為樓宇白領提供職業病、常見病的科普、預防、診斷、治療、療養的系列打包服務;服務時間更多利用白領人群零散的午間休息時間和周末時間;服務方式不局限于預約就診而是更多元化地包括現場咨詢、線上咨詢、理療體驗等為白領人群提供便利的服務;定價以經濟實惠為宜。由于本研究只是以虹口區某街道為例,存在局限性,后續考慮擴大研究范圍至全上海,直接應用本研究的結果設計個性化有償服務包需謹慎。
3.2 豐富家庭醫生樓宇服務形式,提高樓宇白領滿意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近七成的樓宇白領偏向于現場咨詢、線上咨詢、理療體驗的服務模式。“代配藥服務”“中醫推拿/艾灸/拔罐/刮痧/針灸”也是樓宇白領人群“非常需要”排名前3位的服務條目。具體分析樓宇白領人群對這兩個服務的強烈需求,可能是由于樓宇群體工作時間與家庭醫生的工作時間高度重疊,以及就醫就診不便利所導致的。因此,選取白領人群的空閑時間,利用樓宇工作場所、社區醫院診所及網絡平臺,為樓宇白領人群提供多種類、多選擇的個性化樓宇服務是有必要的[9,13]。社區醫院可組建家庭醫生工作站,配備全科醫生、中醫醫生、護士、行政助手等醫護人員,各司其職地為樓宇白領人群提供預防保健、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9]。家庭醫生可以實施“8+X”多點執業模式,即家庭醫生在8 h常規工作時間外,完成所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考核的工作量后,利用業余時間通過兼職的方式提供健康樓宇服務,以此來提高家庭醫生工作的積極性,并打破樓宇白領人群看診的時間、地點限制[14]。
3.3 強化政策與激勵機制,填補樓宇白領人群健康管理領域的空白 本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醫療保險類型樓宇白領人群對家庭醫生個性化服務包的需求不同,可能因為醫療保險可以部分報銷家庭醫生健康服務管理服務的費用,能夠有效地減輕樓宇白領的醫療負擔,進而激勵樓宇白領人群更多利用簽約醫生的健康管理服務[9]。建議將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結余部分,拿出一部分用于進一步覆蓋勞動人群,包括樓宇白領的健康管理服務,推進樓宇白領人群健康管理服務;鼓勵社區醫院推行針對樓宇白領人群的個性化服務包,將社區醫院對18~60歲年齡段樓宇白領的簽約率也納入社區醫院建設目標和考核中。通過強化政策與激勵機制,使針對樓宇白領人群的個性化服務填補樓宇白領人群健康管理領域的空白,進而推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向縱深發展。鑒于較多(48.38%)樓宇白領人群希望個性化有償服務包的定價為0~100元的一級定價選項,對樓宇白領人群健康管理服務的預期價位較低,建議社區醫院衛生服務中心與企業合作,向企業籌款,降低樓宇白領的個人支出。同時,白領人群也可以通過與私人診所簽約,獲得個體化健康管理服務。政策也應積極引導私人診所在這個服務領域的積極性,發揮市場能動性,填補樓宇白領人群健康管理領域的空白。
作者貢獻:黃蛟靈負責文章的構思與設計,并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劉蕊負責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楊永華負責數據收集;郝雨負責數據整理;石建偉負責統計學處理;劉鐵鑫負責結果的分析與解釋;崔雅琦撰寫論文;孫靖負責論文的修訂;馬曉駿負責英文的修訂;王朝昕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