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遠,李舍予,史沛杰,郭輝*
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約為10.4%[1],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對于糖尿病的防治,《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提出了以控制血糖達標為核心的綜合治療建議[2]。控制血糖達標有助于降低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微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預防和延緩心血管疾病等大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發展。糖尿病自我管理是控制血糖達標的重要環節,包括自我監測、飲食管理、運動管理、用藥管理、胰島素注射技術、情緒管理等。良好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可以提高血糖達標率,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2-3]。糖尿病移動管理是使用移動設備為糖尿病患者提供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過程,可以提高患者主觀能動性和自我管理能力[4]。已有循證醫學證據表明,糖尿病移動管理與改善血糖控制相關[5-6]。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糖尿病醫學診治標準-2017》也提出,移動管理或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7]。在糖尿病移動管理中,微信公眾平臺是可能的途徑之一。根據“2017微信數據報告”,2017年9月微信平均日登錄用戶超過9億人,微信運動日活躍用戶突破1億人,公眾平臺月活躍粉絲數超過7億人[8]。目前,越來越多以“糖尿病”為主題的微信公眾平臺、小程序逐漸開發上市,但微信公眾平臺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使用現狀及其推送信息的內容準確性尚未知。本研究旨在了解微信公眾平臺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使用現狀,并評價其推送信息的準確性,為微信公眾平臺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進一步應用提供證據。
1.1 資料來源 于2018-05-31,使用“糖尿病”在新榜(https://www.newrank.cn/)中檢索微信公眾平臺。納入標準:(1)公眾平臺旨在為糖尿病患者提供自我管理相關教育與支持;(2)公眾平臺推送信息的主題為糖尿病自我管理支持與教育。排除不活躍微信公眾平臺,即近1周內未推送信息的公眾平臺。新榜是反映我國微信公眾平臺內容數據價值評估的第三方機構,數據通過平臺接口獲得,保證了檢索一致性;新榜檢索排序方式的算法透明,保證了檢索的準確性[9]。為了反映糖尿病患者檢索時的真實情況,本文選擇了簡單的檢索詞——“糖尿病”進行檢索。
1.2 研究方法
1.2.1 信息收集 收集每個公眾平臺的認證單位、預估活躍粉絲數及最高閱讀數。納入1周內閱讀數量最高的推送信息,并提煉推送信息主題。
1.2.2 微信公眾平臺功能分類 依據本課題組前期研究提出的糖尿病移動管理功能的分類方法對糖尿病移動管理微信公眾平臺功能進行分類,包括數據記錄、結構化展示、患者教育、個性化反饋、溝通交流[10],每一類功能的具體定義如表1所示。

表1 糖尿病移動管理的功能Table 1 Functional modules of mHealth for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1.2.3 微信公眾平臺推送信息主題分類 《中國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處方專家共識(2017年版)》提出了糖尿病自我管理的8個方面:自我監測、用藥管理、胰島素及其他注射藥物管理、飲食管理、運動管理、糖尿病并發癥的篩查與防治、情緒及心理、其他糖尿病相關知識[11]。本文據此對微信公眾平臺推送信息的主題進行歸類。公眾平臺推送信息分類與內容提煉由1位研究者(住院醫師)完成。
1.2.4 微信公眾平臺推送信息準確性評價 使用《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2]對納入的微信推送信息進行內容準確性評價。當內容涉及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內容時,使用美國糖尿病協會《糖尿病醫學診療標準》[3]評價其準確性。內容的準確性由2位具有高級職稱的臨床醫生進行最終判斷,若判斷不一致,將通過討論得出一致性結論。推送信息的準確性評價結論分為以下3類:(1)已證實的:主題內容與臨床指南一致。(2)未證實的:主題內容涉及目前尚存爭議的問題,并無相應臨床指南支持。(3)誤導的:違背目前臨床指南推薦,或對現有循證醫學證據進行不恰當解讀。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率表示;計量資料呈偏態分布,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QR)〕表示。采用Kappa檢驗評估兩位研究者對內容進行準確性評價的一致性。
2.1 微信公眾平臺檢索結果 截至2018-05-31,新榜中以“糖尿病”為檢索詞,按網頁提供的3種不同算法排序,共檢索到微信公眾平臺150個,去重后得到105個,排除44個1周內未推送信息的公眾平臺,剩余61個,排除15個不符合納入標準者,最終本研究共納入46個為糖尿病患者設計的、以糖尿病自我管理支持與教育為主題的微信公眾平臺。
2.2 納入微信公眾平臺的一般情況 納入的46個微信公眾平臺預估活躍粉絲數為11 465(20 151)人,其推送信息的最高閱讀量為1 764(3 057)次。有20個(43.5%)微信公眾平臺的認證機構為網絡科技公司,即這些微信公眾平臺由網絡公司負責運營;8個(17.4%)微信公眾平臺由公立或私立醫療機構運營;12個(26.1%)微信公眾平臺無認證機構信息(見表2)。

表2 微信公眾平臺的認證機構Table 2 Authentication of included WeChat public platforms
2.3 納入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 因本研究排除了1周內無推送信息的微信公眾平臺,并認為推送信息即實現了患者教育功能,故所有納入的微信公眾平臺均具有患者教育功能。溝通是糖尿病管理微信公眾平臺最常見的功能,其中9個(19.6%)公眾平臺具有一般溝通功能,10個(21.7%)具有醫療溝通功能。9個(19.6%)公眾平臺實現了數據記錄功能,2個(4.3%)實現了結構化展示功能。有1個(2.2%)微信公眾平臺能夠設定使用者的血糖目標值,從而實現個性化反饋功能。此外,共有23個(50.0%)微信公眾平臺具有推廣銷售功能。
2.4 納入微信公眾平臺的推送信息主題和信息準確性 納入的46個微信公眾平臺1周內閱讀數最高的推送信息主題主要為飲食管理(20個,43.5%),自我監測(2個,4.4%)、用藥管理(4個,8.7%)、胰島素及其他注射藥物管理(1個,2.2%)涉及較少,無推送信息涉及情緒和心理主題。推送信息內容準確性評價結果顯示,僅有27條(58.5%)推送信息的內容與目前臨床指南相一致,被認為是準確的;14篇(30.4%)內容并無相應臨床指南支持;5篇(10.8%)內容具有一定的誤導性(見表3)。2位研究員進行準確性評價的一致性檢驗Kappa=0.92。

表3 微信公眾平臺具有誤導性的推送內容Table 3 Misleading pushed messages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相當一部分糖尿病患者使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疾病管理。根據2013年的調查數據,我國≥60歲老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約為20.2%[1]。老年糖尿病患者對移動電子設備的學習接受能力稍差,可能是糖尿病移動管理的盲區之一。但“2017微信數據報告”顯示2017年9月微信月活躍老年用戶(55~70歲)約為5 000萬人。微信在老年用戶群體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普及率,這意味著經由微信公眾平臺,老年患者也可獲得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教育和支持。
微信公眾平臺的推送信息作為患者教育信息的來源之一,其運營單位的專業性和推送信息的內容準確性尤為重要[15]。本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流行的糖尿病管理微信公眾平臺主要由網絡科技公司運營,其專業性不佳。同時,溝通,尤其是醫療溝通是目前微信公眾平臺的主要功能,而參與醫療溝通的醫生資質未知。此外,微信公眾平臺仍有推廣銷售的情況存在。運營單位主要為網絡科技公司,醫療溝通和推廣銷售功能較為常見,這樣的現象可能與目前糖尿病管理微信公眾平臺多數具有營利性質有關。且據筆者了解目前對微信公眾平臺可能存在的上述盈利行為尚無相關監管措施。
理想狀態下,患者可以便捷地通過網絡獲得專業、準確的患者教育內容。但本研究結果顯示,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信息存在內容不準確現象,但大部分不準確的內容不太可能對閱讀者的健康造成損害。目前,對網絡來源醫療信息的準確性尚無可行、有效的監管手段。有時患者并不會告知臨床醫生其在網上獲取的信息[16],因此,當出現依從性不佳等情況時,醫生或可留意患者有無從網絡獲得不準確信息的可能性。借鑒美國蘋果公司與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共同研發糖尿病管理移動應用——GlucoSuccess的經驗[17],鼓勵公立醫療機構與網絡科技公司合作,研發并推廣糖尿病移動管理的患者端,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糖尿病移動管理的安全性、專業性和準確性。
本研究對微信公眾平臺在糖尿病管理中的應用情況進行了系統調查,并評價了其推送信息內容準確性,仍存在以下不足之處:(1)僅有1位研究者對微信推送信息的內容進行提煉,有可能遺漏;(2)僅納入了研究時間段中周閱讀數最高的推送信息,而微信推送信息的主題、內容常受季節、節日等影響;(3)本研究的對象為微信公眾平臺和平臺上的患者教育內容,不能推廣至移動應用等其他糖尿病移動管理方式中。
綜上,本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有部分患者已使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糖尿病管理。微信公眾平臺可以為各個年齡段患者提供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支持,并能夠實現糖尿病管理移動應用能夠實現的各類功能。現有糖尿病管理微信公眾平臺主要由網絡科技公司運營,部分推送信息的內容并不準確。鼓勵公立醫療機構與網絡科技公司合作進行糖尿病移動管理,或可進一步提高其安全性、專業性和準確性。
作者貢獻:吳遠、李舍予、郭輝負責文章的構思與設計;吳遠、史沛杰負責數據收集與整理;吳遠負責統計學處理、論文撰寫;吳遠、李舍予、史沛杰、郭輝負責結果的分析與解釋;李舍予、郭輝負責論文的修訂;郭輝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并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