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婷 王媛媛
鼻飼是臨床常見營養支持方式,臨床觀察發現[1],神經外科昏迷患者由于意識不清、顱內壓增高、躁動、長期臥床等原因,易發生鼻飼反流誤吸、頻繁嘔吐,極易引起嗆咳、窒息,甚至吸入性肺炎。王莞琪等[2-3]研究顯示,常規護理模式實施下的神經外科昏迷患者鼻飼反流誤吸發生率超過90%,且吸入性肺炎發生率高達26.67%。護理專項管理是通過構建活動小組、分析討論問題、多方獲取意見,從而達到改進護理質量的目的[4]。本研究在神經外科昏迷患者中應用護理專項管理,探究其對護理質量及鼻飼反流、誤吸發生率的影響。
選取醫院神經外科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昏迷鼻飼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經MRI、CT診斷為昏迷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14分;確定行鼻飼營養支持;家屬知曉研究詳情。排除條件:生命體征不穩定;既往有吞咽功能障礙;伴有胃腸道疾病。按照性別、年齡、疾病分類組間匹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13例;年齡18~57歲,平均32.5±4.8歲;疾病分類:腦干部損傷12例,腦組織挫裂傷13例,其他20例。觀察組中男34例,女11例;年齡19~55歲,平均31.4±4.6歲;疾病分類:腦干部損傷15例,腦組織挫裂傷14例,其他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病情指標、管路維護、體位調整、身體清潔按摩等。觀察組采用護理專項管理,具體如下:
1.2.1 成立活動小組 神經外科護士長擔任護理專項管理小組組長,負責組織開展臨床護理工作,對臨床護理實施評價,并組織開展臨床護理規范化培訓;組員為神經外科優秀護士,工作年限>3年、護師職稱以上、年度考核成績良好,負責根據臨床護理計劃開展相關工作,并配合組長實施護理管理。護士長向各組員說明小組工作任務、目標,明確各崗位工作職責,詳細介紹護理專項管理實施流程,并組織組員分析、評價小組圈能力,可知圈能力為84.32%[5]。
1.2.2 確立活動主題 研究基于頭腦風暴法確立活動主題,各組員對神經外科昏迷患者臨床護理實施回歸性分析,評價基礎護理、護理安全、診療操作等各方面內容,并結合現有研究推介活動主題,每名組員推介2個主題。組長組織組員圍繞備選主題進行討論,從主題創新性、可行性、相關性3方面出發進行評價,并通過舉手表決確定最終活動主題,其中“改進護理質量,防控反流誤吸”獲得票數最多,共12票。
1.2.3 分析原因 ①臨床護理總結法:組織組員對2015—2017年度醫院神經外科昏迷患者鼻飼反流誤吸發生情況實施分析,得到2015年、2016年及2017年鼻飼反流誤吸發生率分別為53.23%、49.64%、48.45%,現況值取3年均值,即50.44%。護士長引導組員分析昏迷患者鼻飼反流誤吸發生原因,從護理管理、臨床護理、患者自身3方面入手明確反流誤吸發生原因,得到其影響因素有胃管干預、體位不適、腹脹胃潴留、鼻飼方式、臨床監護不足、防控意識薄弱[6-8]。②同類研究參照法:組員以“神經外科、昏迷患者、反流誤吸”為關鍵詞檢索相關文獻資料,共52篇,對文獻內容實施分析,獲取“反流誤吸發生率”、“反流誤吸發生原因”,得到反流誤吸發生率均值為56.38%,發生原因有胃管型號選擇不當、體位管理不足、鼻飼方式不當等[9]。
1.2.4 明確活動目標 目標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本研究中現況值為50.44%、改善重點為90%,圈能力為84.32%,計算得到目標值為12.16%,即神經外科昏迷患者反流誤吸發生率≤12.16%。
1.2.5 執行管理措施
1.2.5.1 臨床護理CBL培訓 護士長通過網絡搜集相關案例視頻,基于微信群推送視頻,并督促護理人員觀看,結合視頻梳理昏迷患者臨床護理流程及具體項目,包括體征指標監測、管路維護、診療操作、體位調整等,共2課時;護士長選取神經外科昏迷患者臨床護理案例,結合臨床資料實施分析,說明臨床護理、反流誤吸防控意義及防控措施,現場演示相關護理操作,如鼻飼管選取插入、管路維護、體位調整等,并指導護理人員練習;結合患者臨床護理記錄說明護理記錄重難點,明確其所存在的問題,并督促護理人員以“神經外科昏迷患者鼻飼護理”為主題繪制思維導圖總結培訓內容,共3課時[10-11]。
1.2.5.2 構建護理監督體系 研究構建了“M-E-F”多維監督體系,M表示管理層監督,E表示護理人員自檢,F表示家屬監督。①M—管理層監督:管理層通過巡視、抽查對臨床護理工作進行定期檢查、隨機抽檢,及時指出問題,并督促護理人員改進,每周檢查2次,每天隨機抽檢3名護士。②E—護理人員自檢:每周召開1次臨床護理總結會議,各護理人員就自身工作表現進行總結,明確臨床護理問題,并結合管理層監督反饋情況實施自查,據此提出改進辦法,由管理層督促實施。③F—家屬監督:入院時向家屬發放臨床護理路徑表,并向其說明使用方法,家屬根據臨床護理實況填表,如完成,則“√”,未完成,則“×”,并于備注欄說明相關情況,出院前1 d回收臨床護理路徑表,據此提出護理改進方案[12]。
1.2.5.3 鼻飼反流誤吸防控 ①鼻飼速度、體位管理:加強對鼻飼患者體位的管理,如取仰臥位,抬高患者軀干與床面呈30°,保持頭頸部微前傾,基于軟枕墊高肩部,以防止反流、減少誤吸;同時,嚴格管控鼻飼速度,初始輸注速度為20 ml/h,鼻飼營養液溫度為40 ℃左右,持續勻速泵入營養液,并根據患者表現逐漸增大泵入速度,每次增值<5 ml/h,且每24 h更換1次營養袋管路,每4~6 h沖洗1次[13]。②鼻飼胃管選擇管理:根據患者耐受性、舒適度選取鼻飼管,以管徑小、彈性好、材質軟為宜;鼻飼管插入患者胃部后適量增加管道長度,約15 cm左右,確保鼻飼管前段能抵達幽門處,以防止鼻飼液反流,并對鼻飼管進行加固[14]。③個體高危因素防控:護理人員根據患者情況明確潛在高危因素,并提出針對性干預措施。如胃潴留>150 ml,則減慢營養液輸注速度,或停止輸注;如患者昏迷時間過長(>48 h),則適量補充維生素,以增強體質;如患者伴有便秘癥狀,則實施腹部按摩,沿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方向實施反復推展、按揉,力度以按壓處下陷1 cm為宜,直至出現胃腸道蠕動[15-17]。
(1)護理質量:選用科室專用“臨床護理質量評價量表”實施評價,所涉指標包括基礎護理、護理安全、護理記錄、診療操作、病情觀察,指標分值為20分,總分100分,評分高低與護理質量呈正相關[18]。
(2)反流誤吸發生率:統計護理干預后1周內發生鼻飼反流、誤吸的患者例數,計算反流、誤吸發生率,并實施比較。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基礎護理、護理安全、護理記錄、診療操作、病情觀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鼻飼反流、誤吸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鼻飼反流誤吸發生率比較
鼻飼能為昏迷患者提供所需營養物質,確保營養需求得到滿足。但因昏迷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顱內損傷,機體組織反應性、敏感性較差,胃腸道功能顯著下降,故患者易發生反流、誤吸,對病情恢復影響極大[19]。神經外科昏迷患者中應用護理專項管理,成立了護理專項管理小組,通過臨床護理總結法、同類研究參照法明確了反流誤吸發生原因,并提出了相應干預對策,臨床效果滿意。
觀察組基礎護理、護理安全、護理記錄、診療操作、病情觀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基于臨床護理總結法、同類研究參照法明確了神經外科昏迷患者臨床護理問題,分析了問題形成原因,為臨床護理改進提供了參照依據;科室護士長主導開展臨床護理CBL培訓,引導護理人員觀看案例視頻,以強化其對臨床護理項目及流程的認知,并通過臨床案例分析、護理操作演示詳細介紹相關操作,能顯著提升護理人員操作熟練度,糾正其在基礎護理、診療操作及護理記錄等方面存在的問題[20];本研究構建了“M-E-F”多維監督體系,從護理管理層、護理執行層、患者家屬層監督臨床護理,并及時反饋監督信息,為開展護理工作提供了有效意見,促進護理質量改進[21]。觀察組患者鼻飼反流、誤吸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分析了護理現狀,借助臨床護理總結、同類研究參照明確了昏迷患者鼻飼反流、誤吸原因,包括鼻飼體位、鼻飼管道、鼻飼方式及患者狀況等,據此制定鼻飼管理對策,能顯著增強護理干預針對性,強化防控效果;護理人員對患者鼻飼速度、體位實施管理,通過調整鼻飼體位、調控輸注速度,能減少對消化道、鼻咽部的刺激,增強機體舒適度,有助于預防反流、誤吸發生[22];鼻飼管插入操作對消化道等部位的生理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促進分泌物形成,患者惡心、嘔吐反應加劇,易引起反流,而通過鼻飼胃管選擇管理,能緩解鼻飼胃管刺激,減少反流發生;護理人員根據患者情況明確了潛在高危因素,據此提出針對性干預措施,包括控制輸注速度、補充維生素、腹部按摩,能實現對高危因素的有效管控,減少反流、誤吸事件。
綜上所述,護理專項管理在神經外科昏迷患者中的應用,能改進護理質量,減少鼻飼反流、誤吸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