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祁佩聰 李夢蝶
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是取患者本身的血管(如胸廓內動脈、下肢的大隱靜脈等)或者血管替代品,將狹窄冠狀動脈的遠端和主動脈連接起來,讓血液繞過狹窄的部分,到達缺血的部位,改善心肌血液供應,進而達到緩解心絞痛癥狀,改善心臟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延長壽命的目的。冠狀動脈搭橋術是常用治療冠心病的方式,術后患者如果沒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可能影響患者預后[1]。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患者術后的健康行為。常規護理內容較為單一,缺乏針對性,效果不佳。延續性護理是在患者出院后將優質的護理服務從醫院延伸至社會的一種護理,本研究探討基于網絡的延續性護理在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擇2018年1月—2020年5月在醫院實施冠狀動脈搭橋術的120例患者,按照性別、年齡、既往病史組間匹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觀察組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51~70歲,平均61.31±4.79歲;心絞痛病史28例,心肌梗死病史32例。對照組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52~72歲,平均61.97±4.25歲;心絞痛病史30例,心肌梗死病史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既往病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出院指導,內容包括發放健康手冊、電話隨訪等。
1.2.2 觀察組 予以基于網絡的延續性護理。①成立由康復醫師、主治醫師、護士組成的干預團隊。②建立公眾號平臺,主要分為康復百科、個人中心及答疑解惑3個板塊。其中康復百科板塊每日自動推送冠心病發病機制、冠心病危險因素控制、冠心病治療方案、搭橋術后藥物處方、藥物作用、不良反應、服藥方法、康復運動、戒煙限酒處方、飲食處方、運動處方、注意事項、心臟家庭急救等內容。個人中心板塊主要記錄患者康復足跡、日常飲食、作息習慣、入院出院時間等,定期提醒進行患者隨訪。答疑解惑板塊主要解答患者疑惑,給予心理支持。③建立微信群組,在群內發送康復百科知識,定期提醒患者保持健康相關行為。④加強群內病友間溝通交流,實現相關鼓勵、資源共享。⑤每個月通過微信視頻或語音對患者進行隨訪,了解患者情況,并給予健康指導和疑問解答。
(1)健康相關行為狀況:采用健康相關行為問卷評價,包括營養 、運動 、壓力應對、疾病知識、藥物管理5個維度,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健康相關行為狀況越好[2]。
(2)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評價,包括對目前及未來態度、與他人保持密切關系、積極行動3個維度,總分12~48分,分值越高表明希望水平越高[3]。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營養 、運動 、壓力應對、疾病知識、藥物管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各項健康相關行為問卷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各項健康相關行為問卷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干預前,兩組患者對目前及未來態度、與他人保持密切關系、積極行動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各項希望水平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各項希望水平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希望水平評分比較 (分)
冠狀動脈搭橋術是常用的一種治療冠心病的方式,部分患者因出院后治療依從性差、遵醫意識薄弱、不良生活習慣、希望水平低等因素導致效果不佳[4]。常規護理缺乏連續有效地指導,對患者監督不足,導致效果不佳。
延續性護理是通過一系列行動設計用以確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顧場所(如從醫院到家庭)及同一健康照護場所(如醫院的不同科室)受到不同水平的協作性與連續性的照護,通常是指從醫院到家庭的延續,包括經由醫院制定的出院計劃、轉診、患者回歸家庭或社區后的持續性隨訪和指導。基于網絡的延續性護理是一種新興的院外延伸服務模式,基于網絡平臺讓患者獲得更為便捷、及時、專業的服務。本研究對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采用基于網絡的延續性護理,以探尋其臨床效果[5]。
健康相關行為是指與恢復健康、增進健康、維護健康、疾病預防等相關的行動[6],有研究表明[7-8],健康行為與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系,正確的健康相關行為有利于促進疾病預后。本研究中干預后兩組患者各項健康相關行為問卷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各項健康相關行為問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說明,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采用基于網絡的延續性護理可提升健康相關行為。分析原因:通過網絡平臺可為患者提供一個獲得信息的良好渠道,具有更新性好、及時性強等特點,通過健康教育和有效地健康指導,有利于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通過在線解答服務及微信群聊,實現了患患之間、醫患之間、護患之間的互動交流,幫助患者樹立信心,以達到促進和維護患者健康的目的[9-10]。
希望水平是患者戰勝疾病的態度和信心,患者希望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及相關工作[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各項希望水平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各項希望水平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說明,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采用基于網絡的延續性護理可提升希望水平。分析原因:基于網絡的延續性護理可加強與患者間的溝通互動,保證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和互動性,給予心理支持,及時疏導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及疾病應對能力,進而提高患者希望水平。
綜上所述,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采用基于網絡的延續性護理可提升健康相關行為及希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