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娟 黃水云 林慧娟
頭頸部腫瘤是全球第七大腫瘤[1],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5%[2]。據統計,31%~87%的腫瘤患者會出現營養不良。由于頭頸部部位的特殊性,頭頸部腫瘤是最常出現營養不良的腫瘤疾病之一[3]。放療是治療頭頸部腫瘤的常用手段,但由于放療的毒副作用,放射性口腔炎的發生率達80%[4],進一步增加了患者營養不良的風險,如不進行有效的營養支持可能導致治療中斷,影響預后,甚至可能導致惡液質,增加患者的感染率和病死率[5],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的營養問題成為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6]。現在,營養治療已成為腫瘤患者的常規治療方式,貫穿頭頸部腫瘤治療尤其是放療的始終,營養教育是營養治療的首選方法[7],而實施營養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患者對營養的認知程度[8-9]。患者長久以來對腫瘤營養知識缺乏,導致存在諸多營養誤區,而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自身對營養知識的掌握程度、態度及其行為是否積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患者是否能夠及時得到有效地營養治療。因此,對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的營養知-信-行狀況進行調查非常有必要[10-11]。本次研究旨在調查了解頭頸部腫瘤患者營養知-信-行現狀,為進一步實施腫瘤患者的營養教育和營養干預提供科學依據。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1月醫院腫瘤放療科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年齡≥18歲;經病理診斷明確為頭頸部腫瘤且處于放射治療中;神志清楚;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條件:無病理診斷或診斷不明確;病情危重(病危、昏迷);認知障礙。
根據“腫瘤患者膳食知識及行為調查問卷”[12]及“消化系統腫瘤患者營養知-信-行問卷”[13]自行設計“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營養知-信-行調查問卷”,請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3名具有副高職稱放射治療的護理專家確認內容效度。該調查表包括3個維度,分別為營養知識、營養態度、營養行為,共20個條目,其中8個條目測量患者營養知識情況,6個條目測量患者營養態度情況,6個條目測量患者營養行為情況。問卷計分方式如下,知識維度:正確1分,不正確或不確定0分,分值范圍0~8分,該條目總分為8分,及格分為4.8分;態度維度:正向計分,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賦值“1、2、3、4、5分”,分值范圍5~30分;行為維度:2、3、4、6正向計分,從“從不”到“總是”分別賦值“1、2、3、4、5分”,1、5反向計分,從“從不”到“總是”分別賦值“5、4、3、2、1分”分值范圍6~30分。總分為3個維度分數之和,分數范圍為0~68分。得分越高,說明調查對象營養知-信-行水平越高。
由專業研究人員在醫院科室開展調查,采用統一指導用語,解釋說明征得調查對象同意后,現場發放調查表,囑其自行填寫,對于填寫困難者,由調查者朗讀,請調查對象自行選擇答案后代為填寫,問卷當場回收。
①調查人員培訓:調查開始前統一調查要求,并且嚴格按照納入、排除標準篩選對象,符合標準者納入本研究。②提高調查應答率:由專人研究人員完成調查表的發放、回收,耐心、細致講解,確保所有參與的調查對象理解調查表中的各項調查內容且完整填寫。③確保數據準確性:回收調查表時,當場檢查調查表,若發現有缺項、漏填,立即請調查對象當場補齊,數據采用雙人錄入、核對,避免錯誤。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 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調查顯示,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營養知-信-行總分為45.14±5.60分,得分率為66.4%。“營養知識”“營養態度”“營養行為”的得分分別為3.92±2.15分,23.4±3.15分,17.82±2.50分,得分率分別為48.8%,78%,59.4%,具體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營養知-信-行得分情況分析
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對營養知-信-行得分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P<0.05),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高于小學及以下的患者得分、家庭人均月收入在7000元以上的患者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在7000元以下的(P<0.05);性別、年齡、收支平衡情況、醫療保險支付方式、飲食情況對營養知-信-行得分無統計學意義的影響(P>0.05),見表2。
本研究結果如表1所示,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營養知-信-行得分為45.14±5.60分,得分率為66.4%。總體處于中等水平,其中患者在營養態度方面的表現比較突出,得分率為78.0%,但是在營養知識和營養行為這兩方面的得分率卻僅占48.8%和59.4%。從這可以看出,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的營養態度較積極,但患者對營養知識的知曉率偏低,健康營養行為較差,這可能是由于患者缺乏獲取營養知識的途徑以及健康營養行為對治療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造成的。
3.2.1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與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營養知-信-行水平和營養知識呈正向相關,如表2所示,說明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其獲取營養知識的方式也較多,對營養知識的誤區較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少,這也與鐘林君等[14]的相關研究相符,即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患者對營養知識的理解能力相對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能通過更多的途徑獲取營養知識。
3.2.2 家庭人均月收入 家庭人均月收入較高的患者,對營養知識的掌握程度更好,營養態度也更積極,患者的營養知-信-行水平也相對更高,這表明經濟壓力小的腫瘤放療患者,其自主獲取營養知識的途徑更多,外界壓力小,更能專注營養治療,對學習營養知識更加自主。

表2 調查對象一般情況對腫瘤放療患者營養知-信-行得分的影響(分)
通過這個結果,我們可以知道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在營養知-信-行上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對患者提供有效的營養治療。
營養知識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患者不知曉高糖飲食會促進腫瘤生長[15];63%的人還是認為湯比肉有營養及近半數人認為發物不能吃,這也跟閩南人的飲食文化有關,而相對于營養均衡的腸內營養粉(如安素),大部分患者認為昂貴的草藥更有營養,針對這方面的營養知識缺漏,護士可以針對以上內容開展健康教育,形式上可采取集體宣教的方式,或制作相關健康教育講座視頻,進行大范圍的科普教育。
營養態度的得分雖然較高,但在發生營養不良時,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依從性仍非常差,侯雙雁[16]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臨床營養不良干預率僅為 3%,腸外腸內營養治療的比例為6 :1。臨床中患者不愿意置胃管的原因有患者害怕置管時的疼痛及置管后的美觀問題,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護士應加強腸內營養知識的宣教,可以采用義工現身說法教育方式[17]進行態度導向,讓患者深刻感受到腸內營養的重要性。
營養行為中顯示超一半的患者是從不參加相關的飲食營養講座及不使用腸內營養制劑,營養行為差。作為醫護人員,可以通過實行個性化的營養健康教育方案的方法,例如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對理解能力較好的患者,可給予宣傳手冊,對于理解能力較差的患者,可利用食物模型[18]等進行有針對性的解釋說明,避免灌注式教育[19];提供延續性服務,例如電話回訪、舉辦腫瘤營養大講堂等,改善患者出院后的營養行為,強調知-信-行的統一,避免盲目地進行單純營養知識的傳遞;針對營養行為差的患者,應該與主管醫生一同給予營養教育,使用MDT營養方式給予營養干預[20],同時可以實行患者參與性護理干預措[21]來提高患者的主動參與能力與自我護理的能力,對于提高護理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
本調查結果顯示,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的營養知-信-行處于中等水平,在營養態度上的得分率高。但是,調查也發現,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在營養知-信-行水平上存在著文化層次、經濟層次的差異性。這提示我們需要有針對性的對頭頸部腫瘤患者進行營養知識的個性化的健康教育,使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意識到營養治療的重要性,提升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營養知-信-行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