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萍 張霞
原發性肝癌(PLC)是原發于肝細胞或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对l性肝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指出,因其起病隱匿、進展迅速、惡性程度高、治療難度大等特點,給社會帶來沉重醫療負擔[1]。原發性肝癌患者發病后僅有輕度臨床表現,以至于延誤最佳診斷時機,很多患者是在中晚期才可確診,在身心方面均需承受較大壓力。原發肝癌臨床常用治療方案為手術、介入及放化療等,出院后需要定期復查及延續護理,以促進患者身心恢復[2]。微信公眾號隨訪管理是通過每天定時發送患者日常護理知識、圖文信息、最新護理動態、經驗分享、病例分析等內容,方便患者隨時查看推送信息,并及時反饋回復,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疑問,給予延續性護理干預,有利于提升護理工作效率[2]。因此,本研究以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微信公眾號隨訪管理,臨床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病例納入條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原發性肝癌;神志清楚,依從性良好;初次行介入治療[3];預計存活時間超過12個月。排除條件:存在藥物依賴者;合并嚴重精神疾病或心血管疾病者;伴有腫瘤破裂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者;僅處于輕度疼痛,可自動緩解者[4];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依據上述條件,選取2018年2月—2020年4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100例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分組的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38~72歲,平均55.40±2.36歲;病程18~23個月,平均21.36±1.04個月。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37~73歲,平均55.62±2.15歲;病程18~24個月,平均22.04±1.35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家庭護理干預的具體方法及注意事項;與患者互留聯系方式,方便溝通,說明復診復查的具體時間。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微信公眾號隨訪管理,詳細護理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1)創建微信隨訪管理團隊:小組成員包括主治醫師、護士長、責任護士及網絡工程師,由網絡工程師負責搭建“晚期原發性肝癌微信隨訪平臺”,開發第三系統,將院內電子病歷系統中的實驗室檢查結果、疾病診療記錄向本公眾平臺中導入。
(2)在公眾號中納入理念:由責任護士和主管醫生依據患者術后的臨床表現,對患者護理需求詳細分析,為其制定多維度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納入到公眾號中。
(3)微信平臺使用流程:于患者出院前2 d,納入患者樣本,讓其關注公眾號,由研究者審核資料,銜接個人診療記錄。
(4)設置公眾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包括健康調查功能、咨詢互動、健康宣教及預約管理,由本研究小組提供健康宣教菜單下的資料,以視頻、圖片、文字的形式進行展示,并持續更新相關內容?;颊呖稍诨幼稍儾藛蜗屡c醫護人員及其他患者進行互動,由醫護人員負責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由研究小組針對存在的問題制訂針對性健康宣教資料,并在健康宣教欄目中錄入,經“1對1”的形式解決問題。
(5)預約管理:若患者需要復診,可經微信平臺預約掛號,進行檢查,再由患者依據預約時間回院復診,以微信形式將檢查結果反饋給患者,縮短院內等待時間。
(6)患者互動管理:建立病友支持的互動式管理方案,經微信平臺與患者進行交流,由護理小組成員總結容易推廣的方案進行傳播,增加患者之間的交流,患者出院后的隨訪期限為6個月。
(1)SAS、SDS評分:于干預前后,采用Zung抑 郁 自 評 量 表[5](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患者抑郁程度,評分范圍在0~100分,SDS評分:重度抑郁:>70分;中度抑郁:61~70分;輕度抑郁:53~60分,無抑郁:<53分。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估患者焦慮程度,評分范圍在0~100分,SAS評分:重度焦慮:>85分;中度焦慮:71~85分;輕度焦慮:50~70分,無焦慮:<50分,評分與臨床效果呈反比。
(2)營養指標水平:于干預前后清晨在患者空腹狀態下采集5 ml外周血,檢測各項營養學指標,相關項目:總蛋白、血紅蛋白及清蛋白。
(3)VAS評分: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6](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兩組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評分范圍在0~10分,重度疼痛:7~10分;中度疼痛:4~6分;輕度疼痛:1~3分;無疼痛:0分,評分與臨床效果呈反比。
應用SPSS 19.0軟件處理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干預后,兩組SAS、SDS評分均有所降低,但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護理干預前,兩組總蛋白、血紅蛋白及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總蛋白、血紅蛋白及清蛋白水平均有所升高,但觀察組總蛋白、血紅蛋白及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護理干預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干預后,兩組VAS評分均明顯降低,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心理狀態變化情況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營養指標水平比較(g/L)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肝癌在臨床中較為常見, 致病因素通常為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一般情況下,每間隔3個月更新1次人體肝臟細胞,但病毒會影響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導致縮短為3個月的更新頻率[7-9]。越頻繁更新肝臟細胞,越會增加癌變發生率。相關研究表明,乙型肝炎感染者相比正常人群,可高出15~20倍的罹患肝癌發生率;肝臟器官在飲食方面主要負責酒精代謝,將乙醇轉化為水和二氧化碳[10]。大量飲酒,會導致肝臟增加工作負擔,從正常情況來講,每天應攝入>40 g的酒精量,連續5年會有酒精性脂肪肝發生,其中患者在后期階段有20%~40%的概率會向酒精性肝炎發展,逐步向肝癌或肝硬化發展[11]。
隨著不斷發展肝癌患者病情,在步入后期階段時常以介入治療作為主要治療措施,但由于患者術后僅處于較短的住院時間,在加上病情因素的影響,明顯減退生理功能,且會表現出明顯的情緒波動,因此,在患者出院后仍需給予有效的護理措施[12]。近幾年,重點護理措施中開始納入針對性的延續性護理。有研究學者[13]在晚期肝癌患者介入治療中實行延續性護理措施,其干預內容包括家庭訪視和電話隨訪,一般情況下是在1周1次和2周1次的服務頻率。采取延續性護理后,能夠幫助患者明顯提升生活質量。依據臨床護理經驗,規范性開展延續性護理工作,相關護理干預包括情緒疏導、飲食指導及詳細了解患者病情恢復情況,明顯提升了患者健康知識水平及自我護理能力[14]。為了加快晚期肝癌患者的恢復速度,實行微信公眾號隨訪管理,針對患者家庭護理階段的康復和用藥,給出合理建議,搭建“晚期原發性肝癌微信隨訪平臺”,開發第三系統,在公眾號中給予患者更加全面的護理干預,保證預后效果,加快患者病情恢復速度[15-16]。結果顯示,觀察組比對照組SAS、SDS、VAS評分更低,營養指標水平和生活質量評分更高(P>0.05)。
綜上所述,微信公眾號隨訪管理,有利于改善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的營養指標,緩解患者疼痛感,使患者以良好情緒面對自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