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 楊宗夫
肺癌是常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病死率高,一般采取手術治療。隨著微創外科的迅速發展,到1990年,Lewis等學者經不斷鉆研探討,讓胸腔鏡計數邁入新階段,即電視輔助胸腔鏡外科時代。1992年,我國大多數醫院已經開始應用這一技術,胸腔鏡技術也日益成熟,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1]。其中,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手術在肺癌治療中得到推廣與使用,療效確切,而圍手術期護理是臨床療效的保障,對改善預后有幫助。本項目選擇80例患者展開分組研究。
選擇2018年4月—2020年1月醫院收治的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手術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組間基線資料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納入條件 :符合肺癌診斷標準;可耐受手術,無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手術禁忌證;自愿參與研究,簽署同意書;無溝通正常,精神正常。排除條件:合并心、腎、腦等功能障礙;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手術禁忌證,手術不耐受;認知障礙、精神障礙;失語失聰、無法正常交流;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因各種原因難以配合至研究結束。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43~78歲,平均年齡56.84±5.18歲。觀察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41~79歲,平均年齡55.12±4.7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同意。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術前明確掌握患者病情,了解手術指征,遵照醫囑做好準備,提供基礎護理服務;術中配合醫師完成手術;術后根據需要,提供對癥護理服務。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圍手術期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2.1 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手術雖然已經開展多年,安全性有一定保障,但是,很多患者對該術式缺乏了解,擔心手術失敗。對此,護士注重術前訪視,配合臨床醫師,開展針對性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講解手術的基本步驟及注意事項等,強調醫療團隊的專業性,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同時,通過成功案例,鼓勵支持患者,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幫助其做好心理準備,消除后顧之憂,保持樂觀心態,配合治療。②術前準備: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手術安排在一體化手術間,準備所需的儀器及設備,包括超聲刀、腔鏡設備、高頻電刀、切口保護套等。
1.2.2.2 術中護理 手術當天,巡回護士在手術室門口熱情接待患者,詳細核對患者信息,包括手術史、過敏史、術前準備、術前用藥等,評估患者的精神狀態,確認無異常后,協助患者建立靜脈通道。手術患側上肢懸吊處理,將其吊在頭架上,通常選擇健側上肢穿刺。與此同時,巡回護士配合麻醉醫師進行麻醉誘導,用雙腔氣管導管進行插管處理,成功麻醉后,遵照醫囑,常規導尿。器械護士的配合。器械護士提前30 min洗手上臺,檢查各儀器設備性能是否完好,鋪上手術單,協助醫師固定好各個導線,對攝像頭適當調整,保證圖像處于清晰狀態,方便使用。醫師根據病變部位,做合適切口,根據切口大小,選擇切口保護套。因是單孔腔鏡,目鏡直徑小,因此在使用時,輕拿輕放,不使用的時候,一定要套上保護套。器械護士務必熟悉手術的各項操作步驟,術中密切觀察手術進展,動態掌握手術情況,提前準備操作醫師所需要的儀器設備。除此之外,器械護士與巡回護士一定留意手術中的意外事件,包括胸腔嚴重粘連以及大出血等,做好轉開胸手術的準備工作。體位護理:全麻后,胸腔鏡專科巡回護士與麻醉醫師、手術醫師,根據CT圖像,再次核對無誤后,擺放體位。手術體位:健側在上90°臥位,操作時,避免發生脊髓損傷。距離腋窩10 cm左右處放1個胸墊,自然伸展胸廓,增加肋間隙,方便手術操作。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體位管理直接影響手術成功與否,術中護理時需要妥善安放患者的肢體,注意保護,每隔30 min對上肢外展角度及血運狀況進行評價,以免神經損傷,預防上肢循環障礙。同時,對健側足背動脈的搏動狀況進行檢查,以免擋板移位壓迫股靜脈,誘發下肢水腫。體位改變時,需與術者溝通。相比傳統2孔或者3孔手術,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體位的要求更高,體位擺放時必須明確病變部位位置以及切口位置,將胸部充分墊高,促使胸廓自然伸展。
1.2.2.3 術后護理 ①疼痛護理。術后,護士指導患者深呼吸、看書、聊天、聽音樂等,分散注意力,減輕疼痛感。必要時,遵照醫囑給予止痛藥,緩解疼痛感,提升患者舒適度。②心理護理。多數患者擔心術后康復,對此,術后護士應該及時向患者說明手術情況,講解術后注意事項,告知其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防治方法,緩解患者的焦慮、不安等情緒,讓患者放心接受后續治療,改善預后。③環境護理。護士根據室外天氣變化,調節室內溫度與濕度,定時開窗,通風透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病房內及時打掃衛生,保持干凈整潔,播放舒緩的音樂,擺放綠色植物,增添生機,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促進患者早日康復。④胸管護理。術后24 h床邊胸片檢查,必要時,盡早調整胸管位置,定時擠壓,觀察水封瓶水柱波動情況,觀察引流液的顏色與量,固定胸腔閉式引流系統且保持通暢,若是引流量超過100 ml,或者持續3 h引流液超過150 ml/h,顏色鮮紅,需及時匯報,對癥處理。術后胸管引流液低于300 ml/d,無漏氣現象,肺復張良好,可拔除胸管。⑤飲食護理。麻醉反應結束后,2~4 h后便可少量飲水,無明顯惡心嗆咳癥狀,可食用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慢慢過渡到正常飲食。
(1)兩組手術基本情況:主要觀察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
(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感染、切口化膿和疼痛。
(3)焦慮、抑郁情緒: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2]評 價 焦 慮 情緒,得分≥ 50分為焦慮且評分與患者焦慮情緒呈正相關;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3]評價患者的抑郁情緒,得分≥53分為抑郁且得分越高提示越抑郁。
(4)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調查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總分值100分,90~100分為非常滿意,60~89分為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 檢驗;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組間中位數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干預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表2 兩組發生情況比較并發癥

表3 兩組焦慮、抑郁情況比較(分)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一般來說,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僅僅做1個3 cm左右的切口,便可完成手術操作[4]。不過很多患者并不了解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手術,對治療效果、預后等存在疑慮,容易出現負性情緒,影響治療效果[5]。因此應該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保證手術順利,改善預后。
圍手術期護理可促進手術順利快速完成,減少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圍手術期護理,加強術前訪視,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尤其是中老年人群,適當借助握手、撫摸額頭、眼神交流等方式,讓患者感到安心,從而提高依從性,保證手術順利完成,配合治療與護理,促進患者早日康復[6-8]。本研究中,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而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P<0.05)。圍手術期護理可減少并發癥,緩解患者消極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圍手術期護理,將整個護理流程劃分成術前、術中與術后,在不同階段,根據護理需求與患者身心狀態,提供護理服務,關注細節,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緩解患者的消極情緒,減少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且患者的滿意度高[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干預后SAS評分與SDS評分、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將圍手術期護理應用于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手術中,可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和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