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郭炳南
(江蘇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江蘇 鎮江212000)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城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企業想要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不斷增強發展動力就必須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方面可以增強企業風險抵御能力、加快企業科技進步;另一方面是城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保障,對于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鎮江地處蘇南,是長江三角洲滬寧經濟走廊上的重要節點城市。 長期以來,鎮江市企業存在創新動力不足、自主創新意識薄弱、創新能力不強等諸多問題。 因此,論文以鎮江市企業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評價了鎮江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就是在整合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之后能夠將成果進行商業化的一種能力。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標體系的構成、內涵以及評價方法等方面。 在自主創新能力的內涵方面,傅家驥從企業層面出發,把自主創新看作企業進行驅動創新和技術進步的來源;許駿認為自主創新關鍵在于能否順利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并實現其商業價值,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就是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獲勝;宋賽賽等強調了進行自主創新對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價值。 可見,由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內涵豐富,學者對此并未有統一觀點,但都強調企業的自主創新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關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方面,牛沖槐等從自主創新環境、投入能力和產出能力三個方面構建了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蘇楊運用22 個初始因子評價了全國各個省份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邢紀紅和龔惠群從自主研發活動能力、創新成果的商業產出能力以及創新成果的科研產出能力三個方面,通過結構方程模型構建了指標體系,并以2009 ~2015 年我國信息技術產業18 個子行業的面板數據對指標體系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和評價;王玉帥等從知識資本、研發投入、經濟條件、績效結果方面對泛珠三角九個省份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行了靜態和動態分析。 關于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方法方面,最常使用的主要有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除此之外,也有學者使用數據包絡分析、突變級數法、粒子群優化算法和BP 神經網絡。
綜上所述,關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相關研究已比較豐富,但基于城市層面的研究仍然較少。 因此,論文以鎮江市工業企業為研究對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鎮江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研究,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1. 科學性
關于鎮江市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應該是在考慮鎮江市企業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所選擇的,確保分析評價的合理性,能夠準確反映鎮江市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 可行性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所包含的指標應該是可以收集到的,并且具有足夠的真實度,選擇的指標不應該太過復雜,做到精而少。
3. 系統性
企業自主創新評價體系包含多個部分,因此在構建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爭取更加準確地反映鎮江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4. 動態性
在設計指標體系的時候,既要考慮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過去和現在,更需要對未來的趨勢進行預測。
論文基于鎮江市企業的相關數據,借鑒了國家統計局《中國創新指數研究(2019)》的相關指標以及顏廷峰等構建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從自主創新投入能力和產出能力兩個維度設計了鎮江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體系(表1)。

表1 鎮江市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為了防止數據量綱不同而導致的計算失誤,首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論文采用了Z-score 標準化方法,經過處理以后,數據都服從于標準正態分布,計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X表示原始數據;μ為所有樣本數據的均值;σ表示所有樣本數據的標準差;X?表示標準化處理之后的結果。
2.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主要從降維的角度出發,一個指標體系包括大量的指標,為了計算的簡便,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將數個指標重新整合成包含大量原始信息的少數幾個主成分,這些主成分一方面可以概括原有的多數信息,同時這些主成分之間也是無關的。
主成分分析的線性模型如下:

主成分的個數一般都比原始指標的個數少,只有這些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高于85%,才能選取這些成分作為主成分。

其中,λ代表各個成分對應的特征值,i代表主成分,m是主成分的個數,k代表成分,p代表成分的個數。 因此,方差累計貢獻率是指主成分所能解釋的全部方差占總方差的比例。
公因子方差反映了各項因子的提取率,在表2 中第三列的提取指數越高則表示主成分分析方法對原始變量就具有越強的解釋力。 如表2 的提取指數所示:10 項指標中,有7項指標的提取率超過了85%;提取指數最高達到了97%,最低為62%,平均提取率為87%。 這反映了論文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體系中指標選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強有力的解釋了原始變量。

表2 公因子方差
在表3 的總方差解釋中,第一列代表了提取出來的10 個成分;第二列主要是這些成分的初始特征值;第三列則是提取載荷平方和,也就是提取的主成分占總方差的比例。 表3中第二列第一個成分的特征值是7.31,方差百分比是73.13%,第二個主成分的特征值是1.37,方差百分比是13.71%;這兩個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同時累計方差百分比也達到了86.84%,表明這兩個成分已經可以代表絕大部分的原始變量的信息,因此選擇這兩個成分為主成分,分別為F1和F2。 主成分F1的方差貢獻率是73.13%,這表明F1對原始數據具有非常強的解釋力;主成分F2的方差貢獻率是13.71%,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部分原始變量。

表3 總方差解釋

續表
通過表4 的成分矩陣可以看出,數值代表了原始數據與主成分的相關關系,數值越大就表示主成分對該原始變量的代表性越強。 第一主成分F1在人均GDP 指數、R&D 人員當時全量、R&D 內部支出、有研究開發機構的企業數、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數等因子的載荷量分別為0.96、0.94、0.98、0.96、0.96,主要反映了企業自主創新投入能力;F2在新產品開發項目數因子上的載荷量為0.87,主要反映了企業自主創新的產出能力。

表4 成分矩陣
通過計算可以得到兩個主成分的值,然后再對投入因子(F1)和產出因子(F2)進行加權求和,權重為兩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得到鎮江市2011~2018 年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綜合評分,計算公式如下:

2011~2018 年鎮江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綜合得分如表5 所示。 由表5 可以看出,鎮江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綜合得分從2011 年的-1.51 持續增加到2018 年的0.66,盡管從2017 年到2018 年鎮江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所下降,但整體處于提升的趨勢,同時也表明,鎮江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表5 2011~2018 年鎮江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綜合得分
論文基于鎮江市統計數據,運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對鎮江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行了綜合評價。 研究發現,從2011年到2018 年鎮江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整體呈現不斷提升的趨勢,進一步表明鎮江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基于論文的研究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首先,要切實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科研人員,加快形成有利于科研人員干事創業的體制機制,讓廣大科研人員把才華和能量充分釋放;其次,加大對于教育的支出,優化勞動力結構,提升創新人才素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潛力和活力。
融資困難是企業創新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對于科技創新方面的財政投入力度,明確政策導向,通過資金和政策去激勵企業進行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設備等方面的研發投入;其次,支持企業對融資方式進行創新,鼓勵銀行放寬對企業創新和研發的貸款政策,激勵金融機構進行投資融資體制改革。
增強高校和研究所為鎮江經濟服務的意識,鎮江市應該多鼓勵研究所以及高校參與到企業的科研項目研發中,使得企業與各類科研機構一起為鎮江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