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國家“雙減、綠色”、四川“川米優化工程”和田園觀光的需求,結合現代農業生產集約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發展,諸如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通過科研院所+企業+ 農戶的產學研一體化產業模式,以優質、抗倒水稻品種和有色稻篩選為基礎,機械化、輕簡栽培技術集成為支撐,結合稻田綜合種養、稻田圖案設計、收儲加工專業化,打造優質稻米和稻田觀光品牌,讓該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從業者均有了更高的穩定收益。
目前與崇州糧油儲備有限責任公司、華川集團和四川天宇種業合作,篩選出了F優498、宜香2115、川農粳1號、川農香粳1號等優質、高產品種,以及有色稻材料,集成了一套機械化、輕簡型、或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打造出了“蜀州香”和“陸翁”優質稻米品牌,在溫江田園觀光圖案設計也初見成效。與川農高科、科薈種業開展深度合作,在國內南方稻區和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聯合育種站,參與其品種綠色通道測試和技術推廣,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還與中種集團、金色農華、禾嘉等建立了合作關系。
該技術成果通過雜交中稻超高產高效精簡栽培、抗逆減損穩產、機械化生產關鍵農藝技術等核心技術創新和關鍵技術集成,在四川不同稻作生態區構建雜交中稻持續豐產高效技術體系。
該技術適用西南稻區和長江中上游部分稻區。2009~2016年,在四川累計推廣731.58萬hm2,新增稻谷288萬t,新增產值67.19億元,節支20.73億元,新增社會經濟效益87.92億元。
該成果創新性強,技術應用覆蓋面廣,社會經濟效益顯著,整體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
本技術針對四川平原及生態條件相似地區普通小麥中微量元素含量較低等問題,研究了以彩色小麥為載體的富硒栽培的技術規范,明確了本地區種植富硒彩色小麥特殊優勢,篩選了適合不同顏色彩色小麥富硒強化的條件,為富硒彩色小麥提供了技術支持。
富硒彩色小麥的強化栽培技術適用于四川平原及生態條件相似地區的生態農場、種糧大戶、糧食合作社。目前已有多家糧食合作社聯系咨詢該技術問題,解決小麥富硒的問題。對照硒含量為0.15mg/kg,富硒栽培后小麥籽粒硒含量平均提高到8.73mg/kg,最高可達12.02mg/kg,富硒黑小麥的價格從5.80~29.90元不等,是普通小麥的2~15倍,按目前試驗篩選出的富硒彩色小麥材料在四川地區產量300kg/667m2計算,經濟效益顯著。
富硒彩色小麥是近年來才在四川地區通過引進以及本地育種而產生,與同期播種的其他小麥品種相比,具有微量元素含量高、花青素含量高等特點。該技術繼續提高了彩色小麥硒含量,強化了富硒特點。
本技術圍繞營養與仔豬健康和高效生產的關系,探索了營養素、營養源及營養水平與仔豬腸道發育和腸道微生態環境的互作關系,構建了確保仔豬腸道健康的技術體系,建立了提高仔豬特異性傳染病抗病能力的關鍵營養技術,建立了抗應激和防霉抗霉的營養技術,建立了仔豬抗病營養需求參數,研制了降低仔豬腹瀉的營養配方和生物平衡蛋白等抗病飼料新產品。
本技術適用于本地豬和外種豬,特別針對集約化養殖密度較大的地區,可有效減少仔豬腹瀉,提高仔豬抗病力,增加養殖經濟效益。目前該技術已在四川鐵騎力士集團、重慶優寶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轉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成果2013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本技術針對母豬發情受胎率和泌乳力低、使用壽命短、終身瘦肉產量低等問題,研究了母豬的繁殖生理特點和營養需求規律,建立了母豬營養需求參數,構建了提高母豬發情受胎率、產仔率和增強泌乳力的營養技術體系,研制了后備母豬、妊娠母豬和泌乳母豬的配方應用技術。
該技術適用于外種豬,已在生豬主產省市及大中型企業推廣應用,培育了飼料及豬肉知名品牌4個,母豬每年提供斷奶仔豬數可達24頭以上,終身(按8胎計)可提供斷奶仔豬20頭以上,經濟效益顯著。該技術2009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