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文靜

天空大海,高山河流,從古至今,世界乃至宇宙都留下了人類探索的身影。極限運動像是一場冒險,它在征服大自然、跨越心理障礙時所獲得的愉悅感、成就感,充滿了刺激。
人類是天生的冒險家,哪怕是在久遠的古代,“極限運動”這個詞還未出現的時候,人類已經就對大自然的一切產生了無窮的幻想與向往。人類的進步,或許就源于我們的祖先們一次又一次的極限運動吧。
從數千米的高空上自由下落是種怎樣的體驗?
如果沒有安安的意外事件,恐怕很多人并不知道“翼裝飛行”這項運動。
作為全世界最危險的運動之一,翼裝飛行,顧名思義是穿著像蝙蝠翅膀一樣的裝束體驗飛行。體驗者從飛機、熱氣球、高樓、懸崖等處縱身一躍,利用帶有雙翼的飛行服穿梭崇山峻嶺,規避飛沙走石,等到達安全極限的高度時,打開隨身攜帶的降落傘,平穩著陸。
翼裝飛行能夠讓人在天空中滑翔,體驗鳥類或者鼯鼠類動物的日常,但也非常考驗體驗者的體能、運動水平和經濟實力。據說200次高空跳傘后才可進行高空翼裝飛行訓練,200次高空翼裝飛行訓練后方可進行低空跳傘訓練,100次低空跳傘訓練后方可進行低空翼裝飛行訓練。但對于天空的向往,讓許多人愛上了這項又危險又燒錢的極限運動。
其實,翼裝飛行的歷史可以再往前追溯2400年。
春秋戰國時代的哲學家墨翟看到老鷹在空中盤旋,產生了制造風箏的念頭,他研究試制了三年,終于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后來,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他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墨子·魯問》記載:“公輸子(魯班)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
如今沒人能知道“木鵲”的真實樣子,因為在魯班自以為至巧時,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鵲也,不如匠之為車轄,須臾刈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為功,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墨子覺得“木鵲”沒有實際用處,不能稱之為巧,魯班就沒有再繼續往下探索。
記者查閱一些資料,發現已經失傳的“木鵲”和現代才出現的翼裝飛行非常相似。翼裝飛行是將用特殊材質做好的衣服穿在身上,從高處往低處展開滑翔,而“木鵲”則是做成鳥兒的形狀,在下面裝好扶手抓住以后從高處往下滑翔。這樣看上去,“木鵲”簡直可以說是翼裝飛行的始祖了。
在西方,18世紀,法國造紙商孟格菲兄弟在歐洲發明了熱氣球。他們受碎紙屑在火爐中不斷升起的啟發,用紙袋把熱氣聚集起來做實驗,使紙袋能夠隨著氣流不斷上升。1783年6月4日,孟格菲兄弟在里昂安諾內廣場做公開表演,一個圓周為110英尺的模擬氣球升起,飄然飛行了1.5英里,它的第一批乘客是一只公雞、一只山羊還有一只鴨子。
同年11月21日下午,孟格菲兄弟又在巴黎穆埃特堡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熱氣球載人空中飛行,飛行了25分鐘,飛越半個巴黎之后降落在意大利廣場附近。這次飛行比萊特兄弟的飛機飛行早了整整120年。
在科技還不夠發達的當時,乘坐熱氣球算得上一項非常危險的極限運動。熱氣球的唯一飛行動力是風。對于環球飛行的熱氣球來說,必須選擇速度和方向都合適的高空氣流,并隨之運動,才能高效地完成飛行。就像作環球旅行時需要不停地換飛機一樣,熱氣球需要搭乘不同的氣流,“換氣流”時飛行員所要做的就是調整高度,熱氣球的高度通常要達到十幾千米。
體育作為人類有目的、有意識的一種社會活動,是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和人自身的需要而產生的。原始人的生活條件非常嚴酷,他們只能靠采集、狩獵、捕魚等方式來搜集各種食物,維持生存。為了捕獲食物,生活在海邊的人類不斷有“弄潮兒”出現,在魚類、青蛙、鴨子身上得到了啟示,于是,人類學會了游泳和潛水。
自由潛水,是當下非常時尚的一項極限運動。自由潛水是指不帶氧氣瓶,一鼓作氣潛入海里的潛水。自由潛水首先要克服屏氣的恐懼。能夠憋氣多久決定了在海里的停留時長,憋氣的技巧以及身體在水下能協調配合相當重要,下潛過快導致的耳壓失衡會造成耳膜破裂及更嚴重的后果。潛水的過程中,身體會逐漸失去氧氣,繼而造成淺水昏迷,如果沒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更是有喪命的風險。
在中國古代,“游泳”二字最早出現在《詩經·谷風》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古代的潛水叫潛游,稱為泳;而浮水則叫游,表明潛水在西周已為民間常見。那時候,潛水員無非是在捕魚捉蝦和尋找失落水中的財物,都是人潛入水中完成的,沒有任何保護工具,完全取決于潛水員屏住呼吸時間的長短。
《晏子春秋·內篇》記載了一位潛泳技巧很高的人,他就是齊國的古冶子:“古冶子,春秋人,以勇力事齊景公。公嘗濟于河,黿銜左驂沒,冶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卒殺黿,左操驂尾,右挈黿頭,鶴躍而出,津人皆以為河伯。”說的是當時齊國的大將古冶子不僅打仗勇猛,而且善于潛水,且能潛水很長時間,他曾經在水中逆流潛行百步斬殺大龜。
《列子·說符》中記載:“白公問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吳之善沒者能取之。”沒水就是潛水的意思,這段話反映了當時吳越地區確有善于潛水、能在水下取物的人。所以,吳人的潛泳技能非常出名。
到了秦代,潛水已經相當普及了。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曾派數千名善游泳者到泗水中去尋找周代沉沒的寶鼎。一次能派出數千名潛水者,可見潛水在那時應用已經很廣泛。之后的各朝各代總有潛水能手不絕于書,豪貴之家已經有了私人游泳池以供游泳和潛水。
到了明代,潛水技術才有較大的改進,出現了簡單的潛水工具。明代崇禎時期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記載了當時潛水的技術要領。那時潛水是要用長繩系在潛水員的腰上,再用錫做的環形空管罩在鼻子上,潛水員通過這個管子呼吸,當他在水下感覺憋氣時,就拉動繩子,水面上的伙伴馬上把他提出水面,休息后再潛入繼續作業。可見當時的潛水員下水作業,已經注重安排水面留守人員予以協助保護,安全第一已是潛水的前提。
《天工開物》中還記載了唐朝天寶年間,南方沿海居民乘船在珠江采集江底貝殼珍珠時,居然身穿極具現代感的潛水服,令人匪夷所思。從記載該項技術的圖中,我們放大可以看出古人潛入深深的江底,渾身上下穿著潛水裝備,不僅上衣和褲子被裹得嚴嚴實實,頭部居然還帶有氧氣罩。從整體上來看,這些采珠的潛水員跟現代潛水員在形態上極為類似,卻比1834年美國人倫納德發明公認最早現代潛水服的時間早了一千多年。
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探險史,從早期的開疆拓土,到鄭和下西洋,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再到麥哲倫環球旅行,無不顯示人類勇敢進取的決心和無畏精神。如今,鄭和、麥哲倫、徐霞客們的身影已經遠去,但探險卻從未停止,而且已然從地理發現的科考發展成為愛好者們的一項前衛的娛樂項目。
在古代的中國,極限運動并不十分發達,講究“父母在,不遠游”的中國人,更崇尚中庸平和的生活方式。所以,在公元前139年徒步出使西域的張騫,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極限運動的第一人。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為了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公元前139年,張騫奉命率領一百多人從隴西出發,準備靠著自己的一雙腿,走到西域去。這其中的艱難險阻不必多言,然更為嚴峻的考驗,就是橫貫在漢朝和西域之間的勢力極其強大的匈奴。為了防止被發現,張騫經過匈奴領地時都是在晚上行動,靠著朦朧的月光的指引,悄悄地行走。可是,張騫還是被匈奴人逮住,被軟禁起來,還給張騫娶了匈奴的女子為妻,生了孩子。但張騫“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始終沒有忘記漢武帝交給自己的神圣使命。
到了軟禁的第十個年頭,匈奴人再次調集軍隊攻打漢朝,許多匈奴人都去打仗了,對張騫的監視也放松了。張騫于是趁機逃跑,在濃濃的夜色里再次前往西域。
這種逃亡是十分危險和艱難的。歷盡千辛萬苦,張騫等人終于到了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大月氏。他們想聯合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可是大月氏并沒有攻打匈奴的意愿,張騫等人只能失望而歸。
在歸往漢朝的途中,張騫又被匈奴人抓住了。在關了一年后,趁著匈奴單于死后的混亂,張騫又一次逃出來了,最終回到了自己的漢朝。
張騫的這次遠行,前前后后一共花費了13年。生死考驗、貶為奴隸、沙漠夜行,這可比當今的極限運動厲害多了!是我國當之無愧的極限運動第一人。
和奧運會一樣,極限運動也有屬于自己的運動會。
第一屆極限運動會(Extreme Games)于1995年在羅得島舉行。
而在中國,1999年,浙江舉辦了第一屆全國極限運動大賽,是中國極限運動的里程碑。
登山、攀巖、空中滑板、高山滑翔、沖浪、蹦極跳……這些突破人類極限的運動,是人類對自己以及自然發起的挑戰,也恰好是我們接觸大自然,與大自然連接的一種方式。
雖然從概念來看,1995年ESPN組織第一屆極限運動會,才標志著綜合性的極限運動組織正式誕生,但從起源上看,極限運動的許多項目與人類早期的生產勞動和娛樂活動有關,這些項目的歷史甚至可追溯到幾千年前。它們來源于人的生產和生活,又必然要為人的生產和生活服務。
在重復那些為了生存而不得不進行的采集、狩獵、捕魚活動時,需要經常運動人的頭、手、臂、腿,為尋找食物而攀山涉水,為追捕野獸而奔跑越溝,為殺傷獵物而擲石投棍,為逃避自然侵襲而長途跋涉,從而發展了走、跑、跳、投、攀登、支撐、爬越和涉水等身體基本活動能力,這些既是勞動活動,也是生活技能。這些又都是我們現代體育活動的前身,現代體育運動正是從這些活動中脫胎出來的。
人類的身體素質和身體基本能力通過后天的這些鍛煉不斷得到強化,也一步步提高了人的環境適應能力。
在現代社會,隨著技術的發展,物質越來越豐富,人類也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但新生活方式使得人們的運動不足,體力逐漸下降,大部分人所繼承的遠古運動基因已經退化殆盡。極限運動借助現代高科技手段,使人類在與自然的融合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身心潛能,向自身挑戰。
然而,如果沒有親身經歷,很難想象從事極限運動的人會面臨怎樣的危險。當我們在進行極限運動時,一定要珍愛生命,敬畏自然。
(摘自《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