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世臣(1775—1855年),字慎伯,晚號倦翁,安徽涇縣人。涇縣古名安吳,人又稱他包安吳。清代學者、書法家,北宋名臣包拯二十九世孫。嘉慶十三年舉人,后任江西新喻知縣。他是鄧石如的得意弟子,自述:“慎伯中年書從顏、歐入手,轉及蘇、董,后肆力北魏,晚習二王,遂成絕業?!弊詳M為“右軍后第一人”,自負之極。其實他的書作并沒有他自詡的那么高深,肉多筋少,總感覺略遜一籌,故康有為說他:“用功至深,而終傷腕弱?!卑莱紝鴫挠绊懼饕谄鋾鴮W理論方面,其書論放在整個書法史上也是高水平的,其所著《藝舟雙楫》是一部倡導北碑的力作,是清代書學思想經典之一,影響甚大。康有為評說:“包慎伯之論書,精細之至,為后世之開山”,“表新碑,宣筆法,于是此學如日中天”。 今天就包世臣在書法書寫創作和理論兩個方面取得的成就看,要同時達到極高的水平是不容易的,這樣的人在整個書法史上也是極少的,在其中一個方面有高境就很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