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娟

【摘要】要想有效對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素養進行培養,教師就要合理運用可視化思維工具,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幫助他們把隱形思維變得可視化,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有效的思維方法。文章分析了可視化思維工具概念,提出了可視化思維工具在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素養培養中的運用策略,以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可視化思維工具;地理綜合思維素養;培養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十三五(第二批)中學地理學科教學帶頭人培養對象研究課題“促進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發展的思維可視化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ZXDL-2019011)階段性成果。
地理綜合思維素養是學生學好地理需要具備的一種基本思維方式。高中地理知識較多,包含很多領域,且各領域的知識點結構都很復雜。所以,地理學科學習并非簡單地探究地理位置特點,而是需要將其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結構,從不同角度進行綜合分析。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的這一思維方式進行培養,合理運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層面看待和思考地理問題,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和信心,提升地理學習效率和效果,促進高中地理教學的發展。
一、可視化思維工具概念分析
可視化思維工具,顧名思義,就是把不可見的思維過程變得可視化,運用各種圖解形式,把模糊的思維變得直觀明確,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性思維工具。其主要方式就是利用不同的圖解把思維過程直觀地展示出來。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識,加深學生的記憶,促進信息處理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對學生的地理學習具有重要作用。
二、運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素養的策略
(一)地理要素的綜合分析
地理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地域性。各區域的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特征都存在差異,這和當地的地理要素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要綜合地分析地理要素,就需要學生不僅單獨分析某一個要素,而且要立足于整體全面地分析不同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結果[1]。通過必修1的學習,學生要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與整體性,了解不同要素間的關系,還有人類認識以及利用環境中對于局部和整體關系的處理,分析把握自然地理現象與規律產生的原因。
教師在自然地理內容的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素養進行培養,可以通過學生活動以及地理問題研究設計進行培養。基于此,設計以問題為中心的地理思維手冊,讓學生應用可視化工具體現自身的思維過程,幫助他們進行分析,開展綜合思維活動。比如,在學習“自然環境的整體性”時,教師就可以這樣設計:“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共同構成自然地理環境,這些要素之間相互作用。自然環境當作一個整體呈現出新的功能,即生產與平衡。因為各要素并非固定不變的,自然地理環境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其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一些自然環境要素的改變也會影響到其他要素,甚至會影響到總體的環境狀態。”
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閱讀材料,材料主要內容是藏羚羊每年的繁殖率與存活率,還有相關的影響因素,如水源、食物、避風處、氣候、人類干擾等。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后分析不同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平衡,闡述一定范圍內各物種數量基本恒定的現象。讓學生使用平衡功能原理,分析藏羚羊生存環境中需要有什么自然要素,還有各自然要素的關系,最后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展示分析過程。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可視化工具中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和知識掌握情況。比如下面圖1就是學生繪制出的可視化思維圖。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運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可以直觀地展現出思考過程,會不知不覺地用線條將不同的要素聯系起來,對現象進行再次展示,綜合分析相關構成要素,在對地理現象演變過程的分析中找到產生該地理現象的原因,進一步了解地理分布規律以及地理事物發展趨勢,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的發展。
高中地理必修2主要是人文地理,雖然看起來教材內容變少了,但是教師需要做的工作增加了,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與技能,而且要結合學生的發展規律和需求開發課程資源,采取多種評價方式,展現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增加學生的成功體驗。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些任務,就需要運用大單元整體教學法[2]。整體學習就是通過整合學習內容與學生整體參與來實現的。教師要整合單元的整體學習,分別從整體感知、分層突破以及整體輸出方面進行設計,讓學生可以從感性認識發展為理性認識,做到“面-點-面”地學習,不僅僅學習知識,而且要認識學科本源。教學步驟:首先,目標導向;其次,獨立合作;再次,師生間溝通;再其次,測評反饋;最后,歸納反思。
(二)地方的綜合分析
也就是對區域進行綜合分析,主要分為內外與外部。內部綜合分析就是先對區域發展優勢和不足進行分析,之后研究促進區域長遠發展的對策與方向,促進人和自然的共同發展。基于必修1和必修2,必修3主要是研究區域地理內容,將區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當作中心,對問題的不同階段進行探究,展現出“區域可持續發展”這一思想。在教學中,學生需要具備一些區域基礎知識,才能更好地學習區域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與解剖,提煉出有關的地理基本原理;教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對區域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的有關思維方法。
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采取可視化思維工具,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主題式學習。教師給學生提出要完成的學習任務,讓他們課前看微課視頻,在課堂教學中探究和展示成果,這樣的教學效果比較理想。學生的學習過程主要包括四部分:先是明確主題,之后是研究,然后是歸納展示,最后是遷移運用。
比如在學習“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時,教師就可以按照這些過程組織教學。首先,課前明確要研究的主題,發現和提出問題。學生使用移動終端設備觀看教師提供的資源包,在互聯網中搜集有關的資料。教師將學生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合并上傳分享。教師和學生一起對學習任務進行設計,之后上傳到網絡中,讓學生自己完成相關的任務。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圍繞主題進行研究,對學生存在的疑惑和問題進行解決。學生先在組內討論未解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拿到班級中由所有學生一起討論。再次,歸納展示。學生運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建立知識網絡,同學間分享自己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取長補短,不斷對自己的思維作品進行優化和完善。最后,遷移運用,這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和課后的,學生歸納主題研究的有關方法,靈活運用研究方法解決新的問題,學有所用。
這節課的學習任務,課程標準是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對其城市化與工業化推進過程進行分析,并了解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措施。顯性化的學習目標主要有三個:第一,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發展條件進行分析,闡述工業化進程;第二,歸納該區域城市化與工業化中的主要問題,提出解決對策;第三,對學習方法進行歸納,運用到其他經濟發達區域分析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
學生在地方綜合分析中,能夠感悟到“因地制宜”這一思想,了解地理學科的關鍵價值取向,即促進區域發展。學生在地理學習中不能只學習相關的地理環境要素,還需要對不同要素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和把握,最終對區域進行研究,把握區域可持續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認識到綜合思維方法,了解地理學科的重要價值,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時間與空間的綜合分析
主要有空間格局、時間演變的靜態分析及動態分析。在地理領域中有很多內容都和空間有關系,如農業地形形成、各區域海水漲潮運動、氣候特點、交通軌道設計等。學生在學習中要立足于空間層面對各種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進行認識和分析,體會空間轉換的過程。比如在時間層面上,可以展現不同地區的相關變化,比如氣候、人口、地形地勢等。在分析地理問題時,可以運用可視化思維工具綜合分析時空,不要片面分析時間或者空間,只有都涉及,才能做到全面,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素養的發展[3]。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可以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維度對地理現象與事物進行分析,全面地對地理環境進行分析、觀察及認識,辯證、全面地思考地理問題,做到遷移應用,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升綜合素養。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可視化思維工具,輔助學生的地理學習,提升地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王慧超.運用思維導圖培養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素養的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0.
何美.基于問題式教學的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素養培養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0.
李玉磊.運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培養地理綜合思維素養的相關探索[J].華夏教師,2019(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