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圖像敘事的十字挑花非遺保護研究

2021-04-25 03:37:12方云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21年2期

方云

摘 要:十字挑花是將傳統習俗、宗教信仰、地域風情、民俗生活融合洗練而出的精湛指尖技藝,充分體現了民間藝術審美與社會文化的雙重價值。在高速城鎮化進程之下的民間十字挑花,面臨著文化生態與語境改寫的種種挑戰。論文試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羅涇十字挑花為例,從其經典紋樣的圖像敘事視角剖析其紋樣承載的民俗蘊涵,以其紋樣的儀式敘事動態過程,再現十字挑花于民俗心理以及社會生活中的調節功能,并以新時期活態化的民俗應用為十字挑花非遺提供再造與重塑之路徑。

關鍵詞:民間挑花工藝;上海羅涇十字挑花;圖像敘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C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 - 621X(2021)02 - 0098 - 11

傳統挑花是中國廣為流傳的一種抽紗工藝,因其依布的經緯結構進行制作,亦被稱為“十字花繡”“十字挑花”。挑花工藝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在不同地域風俗孕育之下的古老技藝,各美其美,美美與共。2006年,湖北黃梅挑花、安徽望江挑花、湖南隆回花瑤挑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2007年入選上海市級非遺代表名錄的羅涇十字挑花,相較以上所列項目知曉度較低,但其技藝簡樸細膩,氣質清麗淡雅,具有濃郁的江南地域特色與文化底蘊,是融傳統習俗、宗教信仰、地域文化、民俗生活于一體,精湛洗練的指尖技藝,充分體現出民間工藝的審美與社會服務雙重價值。在對民間十字挑花相關文獻的梳理過程中,筆者發現已有著述多集中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挑花服飾與技法等,研究角度單一且成果也欠豐盈,都市語境之下的挑花與非遺保護研究則更為鮮見。民間十字挑花及其非遺保護研究亟待建立一個系統且完整的描述框架,涵蓋挑花歷史溯源、圖案紋樣、工藝技法、藝術審美、民俗意涵、文化功效以及社會關系架構等諸多方面。一件挑花作品的產生,不僅是物質民俗的呈現,如手織面料與挑花圖案,同時亦是民俗精神非物質形態的承載,如民俗意涵與民眾心理等。然而,二者之間的割裂往往造成當下挑花工藝傳統與現代生活的斷層,為其傳承與可持續性發展帶來阻礙。因此,積極探尋如何憑借十字挑花傳統紋樣這一直觀的視覺符號,以其靜態的圖像敘事來展示隱含的民俗意涵,并以活態的儀式敘事凸顯十字挑花的民俗功能,重塑生活語境,增強社會服務功能,進而為十字挑花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重塑、再造與回歸生活的非遺保護路徑。論文以上海羅涇十字挑花經典紋樣的圖像敘事為主線,深入剖析羅涇十字挑花紋樣的民俗調適功用,并以其活態化的非遺保護與傳承創新路徑,為其他挑花類傳統工藝提出參考與借鑒。

一、紋樣符號與圖像敘事

圖像敘事,英文為“ekphrasis”或者“ecphrasis”,是源自古希臘的修辭術語,后發展為美學、文學、藝術史、文藝理論等領域的共同術語,具有跨學科的特征。赫弗南(James A.W. Heffernan)將“ekphrasis”定義為“視覺或繪畫表現的文本表現”[1]。紋樣作為模糊了主體與客體界限的符號,是處于純粹符號與表意符號之間的一種特殊符號,它具有“再現”和“造型”的雙重性質,不僅具有傳情表意的功能,而且還具備敘事的能力[2]。由于紋樣符號具備完成語言描述的功能,由其組合而成的圖像敘事,可被視作一種視覺文本的書寫與建構,即“視覺表現的文本再現(the verbal representation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故而可構成敘事性的視覺化藝術作品[3]。人類的藝術與精神活動往往是從最簡單的符號元素出發,經過一個極為復雜的生成、轉換過程,最后完成諸如文學作品、神話、繪畫、工藝美術等文化產品,這種創造過程中即是可視符號建構圖像敘事文本的過程。

羅涇十字挑花“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是紋樣與語言符號共同達成圖像敘事具典型代表性的民間工藝美術。從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結構主義符號學角度來分析,十字挑花紋樣同樣具備作為符號的兩個功能——能指(Siginie)與所指(Signifier)。能指,即概念(concept),是眾所周知的認知、認同的意義;所指,即物像(Physiacl form),是可以感知的存在載體。[4]以可感知的圖像視覺符號“所指”,表征隱于紋樣之后的“能指”——民眾在生活中累積、固化而成的認知、認同意義,對圖像敘事文本進行意義的編碼——轉化——解碼,進而完成其圖像敘事深層次的認知意識建構,即集體、文化與民俗認同的建構。正如杰丁卡.埃文斯(Jessica Evans)所指出,在敘事文本中“詞語和圖像均屬于符號成分,是用作表達手段的能指,兩者可以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一旦圖像被視為符號,其表達的自由度與詞語相同,卻更具有形象性、現場感乃至捕捉生活瞬間的能力”[5]。十字挑花紋樣符號的創制過程,即是人與物、主體與客體合二為一,在可見可感的紋樣“所指”與可轉化為思想與意識的“能指”二者之間,建立物、人與事件關聯的過程。

涂爾干(?mile Durkheim)在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提供了一種說明團結和共有的符號是如何在小群體中通過互動而產生的模型[6]35。十字挑花傳統紋樣,亦是地域群體于使用中所積淀、固化而形成的一種認同性的模型,其每一個獨立的紋樣,都是一個具備敘事功能的符號,多個敘事符號可形合成一個完備的信息叢(markers),從而構成并賦予一件挑花作品以服務于特殊目的的社會實踐功能。也就是說,通過挑花紋樣符號性信息(symbolic marker)的圖像文本編寫,直接指向可供族群活動、參與民俗事項、可實現民俗功能的敘事過程。承載著不同民俗功能的挑花紋樣以視覺化的符號形成結構性圖案,將隱含于其中的民俗意涵的邏輯關聯,投射于生產生活中可實際應用的禳災、驅疫、祈福、納吉等,以敘事性符號參與民俗文化的再生產,顯現出強大的民俗生活調適功能。

二、羅涇十字挑花經典紋樣的圖像敘事

(一)羅涇十字挑花歷史溯源

羅涇鎮地處上海市最北端,沿長江與崇明島一衣帶水,南與寶山區羅店、月浦為鄰,西接嘉定,北連瀏河(今屬江蘇省太倉市)。宋末元初,黃道婆于上海松江府烏泥涇改良與推廣棉紡織技藝,促進了江南地區棉紡織業的興盛與發展,為中國近現代棉紡織工業以及上海城市格局奠定了基礎。悠久的棉紡織歷史,對羅涇十字挑花的產生與盛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舊時羅涇地區廣植棉糧,食自種稻麥,穿家織土布,用挑花來裝飾衣物成為當地婦女日常勞作之必需。據《太倉縣志》和《瀏河鎮志》中記載,“兜頭手巾”是羅涇地域性服飾的典型特色[7]。婦女勞作時用頭巾兜頭,夏天可防曬,冬天可保暖,田間地頭亦可防塵。因家織土布多為本白色,戴在頭上既不美觀又有忌諱之嫌,遂以色線繡出花樣來裝飾。但色線勾花的弊端在于粗劣,長針短針攀疊于布上,經不起外力拉扯,農活勞作時極不適宜。于是,羅涇女性創造出“隨布勢流”從布眼里引線挑花的方法,逐漸形成了成熟的十字挑花工藝。羅涇十字挑花漸有“不挑不能用”之勢,使用范圍擴大至各類土布制品,如門簾、帳簾、床沿、被面、荷包、枕巾以及服飾中的鞋、帽、肚兜、褡褳、花帶等,成為江南勞動女性服飾文化顯著的符號與標識。羅涇十字挑花行針技法復雜,走針時不僅要求正面形成十字形花樣,反面也要形成均勻點狀,基本針法有“行針”“絞針”“蛇脫殼”等多種,紋樣抽象色彩單一卻不呆板。相較于絲綢上的精美刺繡,與家織土布的結合的羅涇十字挑花,反而生發出一種樸素的勞作之美。這些源自勞動女性田間地頭的創作靈感,于經洗、耐磨、實用基礎之上仍不放棄的審美追求,通過手中針線對自然進行觀察描摹與美好的生活愿景結合,將崇尚吉祥如意的民俗心理融入,再以洗練精湛的挑花工藝完美地表達,故而呈現出一派江南地域民風、民情、水乳交融的特質與風貌。

(二)羅涇十字挑花圖像敘事的兩種類型

武文認為:“民俗敘事是對人生的觀照以及形成的內部結構形態和邏輯關系。如從民俗敘事的角度來看一件民俗器物,它就是物質形態與精神形態的結合體。”[8]羅涇十字挑花是來自日常女紅在生活必需品和生產防護用品上進行的藝術裝飾,不僅具有民俗器物的物質形態,同時因其深植于民間生活生產,滿足普通百姓的精神生活需求,亦具有民俗器物的精神形態。經由歷史演變,羅涇十字挑花形成了百余種紋樣,經不同的組合亦可擴展出千百種敘事性的圖案。從題材可分為:宇宙自然紋樣、動植物紋樣、抽象幾何紋樣、文字紋樣、器物紋樣以及場景紋樣等;如從敘事功能來分,則可概括為以下2類:一是厭勝驅疾禳災避禍類紋樣;二是迎祥納吉,祈福庇護類紋樣。

1.厭勝驅邪的圖像敘事

遠古時代圖騰崇拜時期,先民對神秘莫測的宇宙萬象、飛禽走獸等充滿了未知的幻想與猜測,趨利避害功能的紋飾符號也由此產生。其中,疾病向來是人類的天敵,先民認為導致疾疫的重要原因是遇到了不可名狀的穢物、毒物、精怪等“邪物”,于是,防邪、驅邪一直與逐疫、治疫聯系在一起。長期以來,如何避邪、禳災便成為蒙昧時代人們疾病控制的重要主題。舊時民間面對突如其來的疫疾、邪障或內外交困之時,往往會采用一些“厭勝”的手段。“厭勝”意即“厭(ya)而勝之”,常見的厭勝物,如像雕刻的桃版、桃符、印章、玉八卦牌、玉獸牌、刀劍、門神等,或懸掛、或隨身佩戴。在織物上織繡出具有特殊用途的符號與圖案,也同樣具備厭勝、逐疫、辟邪等效用。

以“五毒”紋樣為例。“善正月,惡五月”[9]。民間認為農歷五月邪毒俱出,人們不僅易染疾疫,此時出生的孩子較易夭折,應積極采取各種衛生防范措施甚至巫術手段加以防范。早在漢代,民間就已形成了集中的“五毒”符號,即蛇、蜈蚣、蝎子、蜘蛛、癩蛤蟆的形象,“以毒攻毒,厭而勝之”即端賴于這樣的民間巫俗信仰。通過懸掛、插剪五毒的厭勝方法來躲避五毒之害在歷代民間文獻中不乏記載,如宋周密《武林舊事·端午》記:“插食盤架,設天師艾虎,意思山子數十座,五色蒲絲百草霜,以大合三層,飾以珠翠葵、榴、艾花。蜈蚣、蛇、蝎子、蜥蜴等,謂之‘毒蟲。”[10]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天師符》中述:“每至端陽,市肆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11]還有清顧祿的《清嘉錄·五月·五毒符》記:“尼庵剪五色彩線,狀蟾蜍、蜥蜴、蜘蛛、蛇蟀之形,分貽檀越,貼門楣、寢次,能魘毒蟲,謂之‘五毒符。”[12]130

十字挑花以“挑五毒”“刺五毒”的方式來避疫除害,顯然與民間流傳的辟邪巫術遺俗密切相關。《青齊風俗記》述:“谷雨日畫五春符,圖蝎子、蜈蚣、虺蛇、蜂、蜮之狀,各畫一針刺之,刊布家戶,以禳蟲毒。”[12]131明《酌中記》詳細指出,宮廷服飾上繡有五毒的圖案專用于端午:“端午節五月初一起至十三日止,宮眷內臣穿五毒(蝎、蛇、壁虎、蟾、蜍、艾虎)補子蟒衣。” [13] 吳越地區也盛行端午時節,紅紙印畫“五毒”再以五根針刺“五毒”,使之不能橫行來躲避疾害的風俗。羅涇十字挑花的五毒紋樣多見于兒童肚兜與女性頭巾(認為女性與兒童較易受邪氣侵害),將五毒形象依織布的經緯走勢分割,形成若干細小的十字架構,以凝練的線條清晰的脈絡,將具象的毒物形象,高度抽象為賦予了壓勝功用的表意符號。此外,五毒還常與一些陽氣旺盛的吉祥符號,如松柏枝、艾虎、八寶、如意頭、陽雀鳥以及“壽”“福”“富貴”等文字符號共同組合敘事,以達成克勝壓邪的目的,同時亦與龍舟、鳳鳥等組合,形象地描繪出了民間歡度端陽的場景,圖像敘事不僅完成了兒童毒物的啟蒙教育,亦完成了地域風俗與知識的傳遞。

在預防疾患、病痛或是躲避災害的訴求中,這種運用符號的“所指”與“能指”來達成深層文化結構的“祝咒療醫、避邪驅疫”訴求,正是十字挑花紋樣圖像敘事與民俗心理及文化再生成機制的體現。以符咒為主的符號控制作為驅疫避邪的重要方式,充分反映了民眾利用圖符敘事的方式來控制、戰勝未知的強烈渴求,亦體現了勞動民眾奇特而豐富的想象力與勇于探索的集體精神。

2.迎祥祈吉的圖像敘事

羅涇十字挑花迎祥祈吉紋樣,集中圍繞著“福、祿、壽、喜、財”五大主題,其表現形式大致分為:(1)抽象化的漢字符號;(2)具宗教意義的信仰符號;(3)具吉祥寓意的動植物符號;(4)裝飾性的幾何符號。

民間工藝中將吉祥文字裝飾客體的表現手段較為常見,皆因中國漢字及其各種變體有著極強的藝術表現張力與良好的裝飾性能。挑花中的文字符號多將具象文字抽象化,采用固定的變形或與其他紋飾搭配,如“福”“祿”“壽”“喜”,既可單獨使用,亦可用變體形成“雙喜”“福壽”“百壽”“福喜”圖案,再分別與“元寶、雄雞、日頭、蝙蝠”等紋樣符號組合成為信息叢,將中國傳統吉祥寓意的“招財進寶、大吉大利、日進斗金、五福臨門”等文化內涵,以序列、共用、并置以及轉化的符號敘事手段呈現出來,以達成迎祥納吉的民俗功效。

其次是對宗教符號的運用,如佛教與道教的八寶紋。道教“暗八仙”,分別以“扇子、寶劍、葫蘆、陰陽板、花籃、漁鼓(或拂塵)、笛子、荷花”八種仙人護身之寶物來指代強大的法力,無須出現仙人形象即可厭制邪魅,納吉迎祥 [14] 。佛教“八吉祥”,是指“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法螺表示佛音吉祥,遍及世界,庇佑好運常在;法輪表示佛法圓輪,代代相續,象征生命不息;寶傘覆蓋一切,開閉自如,保護眾生;白蓋遮覆世界,凈化宇宙,解脫貧病;寶瓶表示福智圓滿,毫無漏洞,取得成功;盤長表示回貫一切,永無窮盡,象征福壽綿長等[15]。

此外,更為普遍的是動植物圖案。如“柏枝花”代表松柏長青,有勇敢、堅貞的寓意。又因上海方言中“柏枝”音諧“百子”,在嫁娶、喬遷、安床、添丁等儀式中,多安插松柏以討口彩,寄寓子孫百世,繁衍興盛的愿景;又如“八角花”,圓形象征光芒四射的太陽,中間方形圖案象征大地,整個花形寓意天圓地方,充分表達對自然萬物生長,對生命的無上崇敬;“蝴蝶花”在上海方言中音近“福迭”,取成雙成對,幸福迭至之意;“金魚花”表示活潑健康,充滿活力,也寓意著金玉滿堂;“蓮花”神圣純潔,一塵不染,與金魚組合成“連年有余”,亦有“連連得子”的寓意;節日喜慶之事多張燈結彩,挑以“燈籠花”與“谷穗花”,再挑出兩只蜜蜂圍繞燈籠飛舞,以蜂諧“豐”,燈諧“登”,組成“五谷豐登”的吉祥敘事圖案。

其他還有諸如外圓內方的銅錢紋組合成搖錢樹,象征著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橢圓形的金鎖紋和元寶紋組合,庇佑孩童健康成長與日后的富足生活;而層層相套的回形斗紋,寓意著日進斗金,財糧源源不斷等。這些極具裝飾性的幾何紋樣,均以象征財富聚攏的符號,折射出民眾對于富庶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以上所列厭勝驅疫與迎祥納吉紋樣,二者在意義上形成反差,在功能上卻相互搭配形成互補,正是中華民族“萬物相生相克,萬靈生生不息”樸素生活觀的映射。具有敘事功能的紋樣符號,是先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與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驗與智慧,并將之抽象成為一種工藝上的文化審美,不失其原生的精神力量與集體認同,至今在民俗生活中發揮出強大的心理調適、情緒舒緩、增強信念與鼓舞人心的作用。

三、羅涇十字挑花圖像敘事的民俗儀式功用

戈夫曼(Erving Goffman)認為儀式是:“一項慣例和傳統性的活動。”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認為儀式:“有助于社會平衡,并促進社會共享價值。”[6]38在涂爾干看來,儀式是社會性的,它參與了人們集體意識的構建,“儀式是在集合群體之中產生的行為方式,它們必定要激發、維持或重塑群體中的某些心理狀態”[16]。任何一個群體的符號,包括服飾、房屋、飲食、手工藝、儀式、節日等,都無不時刻在講述著關于該族群的歷史經過、文化由來與生活特征,正是蘊涵了不同故事內容的族群符號,才使得每個族群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與個性。田兆元認為“民俗敘事”的三重形態——“口頭與語言文字的、物像與景觀的、儀式與行為的”敘事,其中的儀式行為可以打破靜態圖像符號的局囿,以動態展演、儀式行進、文化活動事件等行為進行敘事,利于促進集體記憶與民俗認同的建構[17]。值得注意的是,在漫長的民俗生活演變中,羅涇十字挑花紋樣的象征性符號被賦予了神圣性的民俗儀式功用,生產出了特定區域的社會生活服務價值,投射出了一種認同性的集體意識。無論是十字挑花的制作者還是使用者,在特定民俗事件指向性、動態性的行為過程中,均會遵循社群內部的文化規制而采用儀式性的態度,進行與語言、圖像文本互文性的儀式敘事,凸顯出十字挑花民俗調節積極的能動性,這也是十字挑花在上海這一高度城市化語境中,至今仍能延續其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一)生產勞動中的挑花儀式

十字挑花作為羅涇女子必學的技能,十二三歲時便要開始學習挑花。在初學挑花的過程中,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性須遵循使用不同顏色的挑花線來嚴格區別挑花者的身份。初學者絕對禁忌使用白線挑花,意味著“學會了也白學”,甚至帶有更多不祥征兆,如殘疾斷手或是短命夭折。初學階段較多使用的是藍線,因為上海方言“藍”與“爛”“賴”諧音,用藍線學挑花寓意著可以將復雜的技巧“爛(賴)在肚皮里”或“爛熟于心”,故而可以“學得快、記得住、不會忘”。在普遍的日常挑花中,較多使用黑色棉線,可與本色底家織土布形成視覺對比,凸出醒目的十字形紋樣結構及其針腳走勢的肌理,生產出特定的民間審美。

在羅涇女性服飾的使用上,對十字挑花的顏色與紋樣也有細致的分類與規定。如生產勞動時使用的“兜頭巾”,其挑花線須采用“一抹色”(即同色挑花),忌用五彩色,以減弱其裝飾性。兜頭巾底色亦有嚴格區別,如普通婦女使用本白色,新婚女子使用綠色,老年女性使用藍色,以便田間地頭干活時一眼就能分辨。新嫁娘特定的綠色挑花頭巾,即是一種隱秘的身份辨識標志。新嫁娘由外村嫁入羅涇,婚禮過渡儀式后其身份發生轉換,這一綠色的挑花頭巾便是對其新建立的家庭身份的標簽,標識著被接納并融入穩固的家庭、村鄰關系結構。此外,服飾上挑花的部位也有規制與定式,如兜頭手巾需整體挑花,肚兜為領口挑花,褲子是褲腳管挑花,包袱布是四角挑小花中間挑大花,系身鉤(南方的圍裙)則插角挑花等等。這種對于顏色、布局、花紋樣式嚴格的規范,體現了紋樣作為符號敘事的社會功能,它可在復雜的地緣、血緣、親緣社會中,成為一種身份辨識的標識,規制著家庭結構與社會關系,便于鄉村系統的內部管理。

(二)人生禮儀中的挑花儀式

人生歷程中重要的人生禮儀包括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壽禮與喪禮。范根納普(Arnold Van Gennep)指出所有過渡性儀式均包含著三個基本內容,即分離、閾限與聚合,并且各個階段都有相應的儀式類型。通過儀式之后,儀式的主體以新的自我被重新整合到社會中,通過儀式標志著時間以及既往傳統的代際延續。他還強調:“跨越閾限―真實的或象征的、時間的或物質的―在所有的通過儀式中,都是關鍵的因素。”[18]在貫穿一生的過渡儀式中,羅涇十字挑花作為其物質要素見證與精神要素構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1.婚慶習俗中的十字挑花。羅涇當地女子較早跟隨其女性長輩開始學習挑花技藝,否則會有“如何吃人家屋里廂飯(意味怎為人婦)”的苛責。女子出閣前,需備好各類挑花衣物用作“壓箱底”的嫁妝。在新婚之夜,周圍鄰里會打開嫁妝箱“看嫁妝”,對新嫁娘的挑花技藝做出品評,是否能干完全以挑花質量的高低作為標準,技藝高超的女子會被認為“心靈手巧”而贏得整個家庭甚至村莊的青睞。壓箱底的挑花衣物成為婚嫁通過儀式中,進入新的家庭結構關系,開啟婚姻生活的重要見證物。在這些陪嫁衣物中,十字挑花的“系身鉤(大圍裙)”頗為重要。上海方言中,“系身”音近“移升”“又勝”,當出嫁花轎抬到夫家后,新嫁娘從花轎步入洞房的一段路途中,雙腳不能沾地,由兩位夫家親近的女性長輩(多為夫家伯母、叔母,姑母、姨母等),用兩只挑花插角的系身圍裙,交替放于行進的地面上,新嫁娘踩在系身上步步移動“高升”,“又勝”則意味著“一代更勝一代”。

此外,“系身鉤”還是婚禮中“還疼”的禮品。所謂“還疼”,是指新嫁娘在接受男方長輩的見面禮時,用禮物表示回敬的習俗。男方親戚在給新娘見面禮“壓歲錢”時,新娘就以自己親手挑制的小“系身”作為回贈禮品,是為對方“步步高升”生活的祝福。新嫁娘還需為家婆備制一雙挑花布鞋,并在婚禮上親自為家婆穿上。這雙布鞋采用傳統百頁底的制作方式,3層鞋底9層布。鞋面采用十字挑花的福祿吉祥紋,中心的“祿”字符周圍圍繞著5只蝙蝠,寓意著“五福臨門、福澤延綿”;鞋底多采用“方勝紋”納底,大大小小共有7個方勝紋,表述的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勝人一籌”,表達了新媳婦對家婆的敬重與感恩,也是其融入新家庭開啟新生活的象征。此外,方勝同心同結的幾何形象,也象征著美滿的婚姻生活和子嗣繁衍的興盛。

2.生育習俗中的十字挑花。在生育習俗中,十字挑花的民俗功能也得以凸顯。由外婆特地備制的“子孫包”是嫁妝中極為重要的構件。新嫁娘過門時要帶上一只用十字挑花“大系身”包裹的“子孫包”,由娘家的男孩捧進門交給家婆,再由家婆放到新房里的床上,意為將子孫帶進門。“子孫包”一般由娘家年長有福的女性長輩來打包,作為包袱布的“大系身”通常挑滿了蓮花、金魚、大宮燈,寓意著“連子、添丁”。子孫包里通常放有1株萬年青、3鮮果(紅棗、桂園、花生等干果),1盅白米飯以及各類熟菜。萬年青代表“四季常青”,三鮮果代表“早生貴子、百子千孫”,白米飯菜則并入夫家次日燒的菜粥中,表示自此歸屬夫家,亦是“有米”聚財、衣食無憂的象征;熟菜中的雞頭雞腳表示新娘子有頭有腦、手腳勤快,不會在夫家吃白飯。此外,外婆一定要為滿周歲的外孫/外孫女做一雙挑有“方勝紋”的小布鞋。方勝紋是兩個重疊交錯的菱形幾何紋,此種幾何結構上下左右均可延伸、變形,寓示著小孩子將來“橫里能長肉,豎里能長個”,且方勝中的“勝”與勝利的“勝”同字,又與上海方言中的“申/伸”同音,所以就衍生出了伸展、延伸、四方得勝的寓意。

3.祝壽習俗中的十字挑花。民間祝壽多從60歲開始,如60歲花甲壽,70歲古稀壽,80歲大壽等,衍生出諸多禁忌與祝壽習俗。羅涇當地風俗講究某些年份不能為老人慶壽,否則會為老人招致磨難反而減壽、折壽。羅涇老年女性年滿70歲后并不祝壽,家中小輩須為之準備壓邪、祈壽的十字挑花肚兜和褲子,在肚兜和褲子的特定位置要挑出特別的“狗花”紋樣,且須在農歷七月初七當日完成,并且連續7年做7套,唯此才可保老人健康長壽。關于“狗花”符號的來源,當地流傳源自神話中二郎神身邊的哮天犬,它不僅是狩獵沖鋒、斬妖除魔的神獸,同時亦能預兆吉兇,辟邪除災。而生活中,狗是民間看家護院的忠誠伴侶,十字挑花中的“叭兒狗”與“柏樹枝”組合,即“叭”與“八”,“柏”與“百”諧音,組成“八百千秋”之吉意,以表達對老人健康長壽迎期頤的祈望。

(三)營建習俗中的挑花儀式

造房安梁儀式自古以來是民眾安居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是重要的民間建筑習俗。雖然各地營造的房屋制式與安梁儀式不盡相同,但基本都有貢奉三界地主、五方宅神、魯班先師、梁神等儀式。在羅涇地區上房安梁的儀式中,挑有壓勝與吉祥紋飾的“上梁包”不可或缺。待上梁良辰吉時一到,鞭炮齊鳴,工匠們齊呼“大吉大利”協力將大梁升至墻頭,并用紅布披于梁木正中謂之“披紅”,然后再安放貴重的儀式物。事先準備好的上梁儀式物,是一個挑有松柏枝、八角花、金元寶、如意結等吉祥花紋的大系身制成的上梁包,包裹里放有象征“萬年長青”的松柏枝,象征著“步步高升”的云片糕以及一些金銀器,安放在房梁正中起著“鎮宅安居”的作用。待正梁架穩,儀式主持會站在屋架上一邊唱頌贊詞,一邊向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撒五谷、糖果糕點等,眾人隨之唱喝“接口彩”。儀式中的女性與兒童,則會用挑花頭巾、圍裙等去接拋撒下來的利市品,接得越多便意味著迎祥接福也越多。最后,家主再將包有現金的大紅包送給工頭及工人。

在以民俗為核心來建構、維系認同和傳承傳統的意識與行為中,共享的民俗認同是構成不同群體互動和新傳承形成的驅動力,更能反映傳統傳承的民間積累和群體性共享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羅涇十字挑花作為一種群體性、區域性的符號,出現在服飾、儀式、節日、手工藝等行動文本的建構之中,以歷史在場的敘事方式,表征了社群之間的結構與互動關系,推動了地域認同與民俗認同,從而實現其可持續性的民間傳遞。

四、基于十字挑花紋樣敘事的非遺保護

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加快,羅涇鎮農耕田地急劇縮減,吃“自種稻麥,穿家織土布”自給自足的經濟圖景不復存在。羅涇當地掌握十字挑花傳統技藝者皆已年逾花甲,而年輕女性對挑花技藝鮮有問津,地域環境生態與文化生態的破壞,導致傳統挑花習俗的式微。2007年羅涇十字挑花成功列入上海市級非遺,對十字挑花紋樣與儀式的搶救性發掘,讓傳統紋樣融入新時代新生活,繼續發揮其儀式性的民俗調適功能,促進民俗認同建構,這為其傳承創新提供了新思路。

(一)積極培養年輕非遺傳承群體,將傳統挑花與時尚生活融合

“心里有形,眼里有活,手里有工”,是羅涇十字挑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72歲的陳育娥送給年輕一代的箴言。陳育娥帶領著兩位徒弟鄭曉蓉與楊海燕組建起了挑花隊伍,將公益課程開進街道、社區、中小學,吸引更多年青群體來共同關注與接力十字挑花的生命力延續。這支由老、中、青三代人組成的挑花隊伍以適應現代生活的理念,設計開發了系列文創品,如挑花服飾、手包、首飾、家居裝飾、掛件等,屢獲大獎并多次在國際文化交流的舞臺上展演。如2017年“櫻你而美·瑰絲陳傳承海派時尚情境秀”,是羅涇十字挑花在高級定制中的不俗表現。在設計師精心創作的時裝上裝點以傳統十字花紋,以其古老而又鮮活的民間性襯托出高級訂制時裝的現代與個性表達,這種傳統與時尚的碰撞,使得十字挑花的江南溫潤靈動與新風尚的銳意進取相得益彰。2018年4月,十字挑花腰帶于非遺跨界音樂劇《白蛇驚變》中亮相,將挑花元素以文化符號的形式融入多媒體情景劇,也是非遺工藝活態應用的大膽嘗試。在努力延伸傳統挑花技藝的符號含義與美學價值基礎上,創生出十字挑花更多的服務功能與社會價值,在彌補傳統技藝與時尚生活割裂的同時,為非遺傳承開拓更廣闊的視野,是老一代與年輕傳承群體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

(二)挖掘整理十字挑花民間習俗,催生挑花婚慶產業

將傳統婚俗中的十字挑花挖掘、恢復整理,并運用至現代婚慶,成為十字挑花非遺團隊又一重點打造的品牌。隨著婚慶市場中式傳統婚禮的復蘇與漸熱,十字挑花借助婚慶儀式熱潮重回民眾視野,在探索婚慶市場的商品化道路上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收益與成績。例如,2018年羅涇鎮舉辦的一場跨國婚禮上,傳統挑花婚慶儀式用品,如子孫包、紅蓋頭、大系身、夫妻荷包、枕套等紛紛亮相。子孫包上挑滿了柏枝紋象征著開枝散葉,早生貴子;紅蓋頭上挑的是如意紋,象征著美滿姻緣,稱心如意;荷包上挑的是蓮藕,不僅寓意著佳偶天成,也象征了新嫁娘遠渡重洋,仍與娘家綿綿不斷的情思;枕套上挑的是龍鳳呈祥、鴛鴦合歡以及蝴蝶方勝,象征婚姻美滿、地久天長。這一系挑花作品在盛大的婚禮上亮相,將吉祥祝福貫穿整個婚慶儀式過程,顯現出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婚俗魅力。在婚禮中,為新娘挑開十字挑花的紅蓋頭,新娘為洋婆婆穿上挑花布鞋,洋公婆給新娘“還疼”等環節,以挑花紋樣的圖像敘事與傳統婚俗儀式敘事結合,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嘉賓。 羅涇十字挑花傳統婚俗與儀式的重塑,不僅讓非遺項目實現了商品化經濟收益,更是非遺對現代人群生活方式的傳播與引導,培育年青一代的傳統文化消費觀以刺激文化產業勃興,這對非遺保護項目的經濟反哺與生命力延續極為有利。

(三)挑花非遺助力抗疫救疾,彰顯民藝社會功能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在共克時艱的階段,非遺傳承人們利用民間挑花祥瑞與厭勝符號的圖像敘事功能,創作了一系列的挑花抗疫作品,再次彰顯出十字挑花獨特的心理調適功效。如挑有厭勝符號的“福、祿、壽、禧”口金包、多福(蝠)掛件、萬字符八角星紋等,凸顯出精神鼓舞的力量。非遺傳承人鄭曉蓉創作的《滬鄂同飲一江水,抗擊疫情同舟共濟》的十字挑花畫,是運用傳統吉祥圖案的新時代敘事:“郵輪和燈塔是上海寶山的標志,黃鶴樓是武漢的標志,滾滾長江連著滬鄂,希望武漢能過關,希望馳援的寶山醫護人員能平安圓滿凱旋。”此外,十字挑花非遺傳承人還組建了挑花小組,連夜為滬上援鄂醫療隊員創作挑花姓名胸針。將醫護人員名字的首字母縮寫挑出字母紋樣,將傳統的十字星紋轉化為救死扶傷的“紅十字”,再將傳統柏枝紋轉變成綠色的橄欖枝,交叉組合形成緊握的雙手以示相互扶持,以厭勝驅疫的符號意義來表達鼓勵、團結與必勝的信心。這種以挑花傳統厭勝符號向時疫宣戰的圖像敘事,再現了挑花紋樣的民俗功能,亦體現了非遺在參與公共事件,提升公眾戰勝疫情的信心上發揮出了強大的精神凝聚與鼓舞作用。

五、結語

羅涇十字挑花是于歷史演進、社會發展、地域風俗、文化生產等諸多因素下催生的民間藝術瑰寶。在民俗實踐中形成的禳災驅邪、迎祥祈吉的挑花紋樣符號,以其豐沛的圖像、題材、寓意與民俗功用完成了民俗敘事,從而達成民俗心理、地域文化調適與民俗認同建構之目的。通過羅涇十字挑花的圖像與儀式敘事,不僅體現了特定區域的歷史與文化風貌,更折射出民眾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對社會和諧共建的向往,對勤勞實干精神的提倡以及家庭倫理意識形態的重視。新時期的羅涇十字挑花非遺保護,更在區域文化提升、建構社會精神文明與都市文化建設中發揮出了積極作用,完美地呈現了民間工藝物質性與精神性的統一。傳統十字挑花圖像與儀式民俗敘事功能的重塑,不僅能較好地延續其傳統核心技藝,激發其時代前進的氣息,更促使之在代際傳承的過程中,實現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與美德的傳遞。

參考文獻:

[1]? James.A.W. Heffernan."Ekphrasis and Representation,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 22 No. 2. 1991:299.

[2] 龍迪勇.圖像與文字的符號特性及其在敘事活動中的相互模仿[J]. 江西社會科學,2010(11):24.

[3]? 唐偉勝.敘事理論與批評的縱深之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114.

[4]?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26.

[5]? Jessica Evans and Stuart Hall.What is Visual Cultrue[M].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9:4.

[6]? 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35.

[7]? 太倉縣縣志編纂委員會.太倉縣志[M].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1:824 - 832.

[8]? 武文.民俗敘事方式與民俗學話語系統[J].民間文化論壇,2005(4): 23 - 27.

[9]? 徐珂.清稗類鈔: 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4:8.

[10]周密.武林舊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42.

[11]富察敦崇.京歲時記[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65.

[12]顧祿.清嘉錄[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130.

[13]劉若愚.酌中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167.

[14]袁源.如意繪·中國傳統吉祥圖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193.

[15]文軒.中國傳統吉祥圖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527.

[16]愛彌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

[17]田兆元.神話的構成與民俗行為敘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1(6):104 - 106.

[18]菲奧娜·鮑伊.宗教人類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87.

[責任編輯:吳 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欧美日在线观看|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97在线国产视频| 广东一级毛片| 成年人国产网站|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欧美色图久久|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婷婷亚洲视频|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久久不卡精品|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欧美a在线看|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99re精彩视频|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久久久噜噜噜| www精品久久|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97狠狠操|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91亚洲精品第一| 五月天福利视频|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欧美日韩福利| 欧美一区国产|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99激情网|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动漫精品| 亚洲综合18p|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在线色国产| 99在线视频精品| 午夜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久久国语对白|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亚洲丝袜第一页| 毛片网站在线看| 亚洲伊人天堂|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