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聿東 褚席
摘 要: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數字技術引領數字企業商業生態變革,區塊鏈技術賦能的私人數字貨幣應運而生。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私人數字貨幣顛覆了傳統的貨幣體系,對全球經濟秩序產生了深遠影響。私人數字貨幣的潛在經濟影響主要包括:導致私人數字貨幣市場壟斷、引發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顛覆傳統貨幣支付體系。私人數字貨幣對法定貨幣的影響主要包括:削弱主權國家貨幣地位、誘發鑄幣權由政府向企業轉移、降低傳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面對國際私人數字貨幣對中國經濟社會的潛在影響,中國應突破現有數字技術瓶頸,加快中國法定數字貨幣落地;深化法定數字貨幣國際化合作,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整合數字企業力量,探索中國數字貨幣發展新模式。
關鍵詞:數字貨幣;數字經濟;私人數字貨幣;法定數字貨幣;Libra;超主權貨幣
中圖分類號:F822.1;F8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21)02-0053-09
當下,以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為底層技術驅動的數字革命正在加速推進數字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從數字產業、數字生活、數字政務、數字營銷到數字貨幣,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環節無不彰顯著數字化轉型的時代標簽。數字經濟給人類生產、生活和生態帶來的深刻變革,為貨幣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土壤、搭建了舞臺,私人數字貨幣應運而生。私人數字貨幣可以看做是數字經濟向金融領域“滲透”和“賦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在跨國支付、點對點支付等眾多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被社會各界寄予了厚望。與此同時,作為新興事物,私人數字貨幣的發行和流通也面臨著一系列難題。私人數字貨幣的經濟本質與基本屬性有待厘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尚存爭議。
現有文獻對于私人數字貨幣的經濟影響褒貶不一,隨著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深入和數字技術的發展,私人數字貨幣的經濟影響更加復雜,系統梳理私人數字貨幣的經濟影響及發展前景意義重大。本文以數字經濟視角下貨幣的數字化轉型為切入點,從私人數字貨幣誕生的背景出發,追溯私人數字貨幣誕生的經濟理論淵源與內在邏輯。整理歸納私人數字貨幣的特征與優勢,依據經濟學基本理論分析私人數字貨幣發行潛在的經濟影響及其對傳統法定貨幣的沖擊。最后,結合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發行的優勢和私人數字貨幣發行的可行性,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貨幣發展模式。本文旨在通過對私人數字貨幣的理論性支撐研究,以期為公眾和政府提供一個對私人數字貨幣更為清晰的認知,研判私人數字貨幣將對中國經濟社會帶來怎樣的潛在風險,規避私人數字貨幣對中國的不利影響,為政府應對國際私人數字貨幣提供政策建議。
一、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私人數字貨幣
數字化轉型推動了貨幣形態演進的步伐,雖然私人數字貨幣發展歷程較短,但歷史上豐富的貨幣理論探索為私人數字貨幣的發展積淀了深厚的經濟學理論基礎。以哈耶克的貨幣非國家化思想和傳統自由銀行制度為代表的經濟學理論是私人數字貨幣誕生的思想淵源。,對私人數字貨幣發展和貨幣特征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私人數字貨幣的理論緣起:哈耶克“貨幣的非國家化”思想
經濟自由主義思想起源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地利學派代表人物哈耶克,與貨幣學派、供給學派、合理預期學派的經濟觀點類似,哈耶克是自由競爭理念的堅定支持者,甚至可以稱之為極端自由主義者。哈耶克認為,市場經濟體制下,只要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市場經濟便能夠自動優化配置資源。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需要以健全的貨幣機制為前提,保持貨幣的中立性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佳選擇。要使貨幣保持哈耶克所定義的貨幣中性,需要滿足三個條件:貨幣總流量不變,價格可自由伸縮,人們用貨幣簽訂的長期契約對未來價格預測比較準確。基于市場競爭機制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在貨幣領域同樣適用,采取市場機制決定的自由價格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優抉擇。引入私人數字貨幣,發行者能夠保證經濟社會的運行效率,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哈耶克反對國家壟斷貨幣發行,并認為,與市場競爭體制相比,政府對貨幣發行的完全壟斷造成了社會福利的損失,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貨幣政策是經濟不穩定、通貨膨脹、失業等一系列經濟問題的根源。例如,政府通過貨幣超發帶來的通貨膨脹以收取鑄幣稅,必然導致貨幣供大于求,對經濟增長產生消極影響。為改變這一現狀,哈耶克將希望寄托于私人發行貨幣,通過企業間的自由競爭實現均衡,并認為,市場的自由競爭機制能夠通過調節市場貨幣供求維持多元貨幣體系。企業發行貨幣不僅是理論上可行的,在現實中,企業也有能力發行與運營,并在維持貨幣價格穩定和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等方面比政府壟斷發行貨幣更有效率。因此,哈耶克主張政府應當放棄貨幣發行的壟斷權,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貨幣的自由競爭,讓市場選擇經濟效益最好、服務能力最強的貨幣,最終實現良幣驅逐劣幣。
哈耶克所倡導的“競爭性貨幣”在很長一段時間飽受學者質疑。公眾早已習慣政府主導發行的傳統法定貨幣,私人貨幣的市場接受度和公信力較低,抑制了私人貨幣的發展。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私人貨幣走出困境帶來了契機,以信息、數據為主要生產要素的數字經濟極大地提升了市場化水平,為自由競爭的私人貨幣的誕生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數字技術成為驅動經濟范式持續創新的核心動力,區塊鏈的出現打破了限制私人貨幣發展的技術壁壘,以比特幣為代表的私人數字貨幣的出現令哈耶克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有了新的實踐。
(二)私人數字貨幣的理論回歸:自由銀行制度
自由銀行制度是指私人與央行競爭性發行貨幣,可以分為非完全的自由銀行制度和完全的自由銀行制度。非完全的自由銀行制度是指,私人銀行不同程度地受政府法律法規的限制;完全的自由銀行制度是指政府完全放棄了對于私人發行和運營貨幣的管制,彼此充分競爭,利用市場調節機制約束私人銀行的行為。自由銀行的思想淵源可追溯到1767年Steuart爵士對個人發行和交易銀行券的構想,自由銀行思想在誕生之初遭到大多數學者的反對,但得到了斯密與懷特的認可。18、19世紀自由銀行制度在西方許多國家得到了實踐。例如,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就出現過自由銀行制度,較為典型的自由銀行制度是始于1727年的蘇格蘭自由銀行制度,歷經100余年的探索,最終《皮爾法案》的實施使蘇格蘭自由銀行制度走向了終結。White[1]詳細闡述了蘇格蘭自由銀行制度的優越性,并認為,自由銀行制度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受管制的競爭性銀行不僅沒有產生擠兌風險和金融危機,而且自由銀行制度下少有銀行破產,保持了較高的金融周期穩定性。羅斯巴德[2]對沒有中央管制的蘇格蘭自由銀行制度贊賞有加,并認為,與18、19世紀初英國貨幣壟斷發行的中央銀行制度相比,自由銀行制度之下的蘇格蘭通貨膨脹率較低,經濟發展較為穩定。
自由銀行制度的反對者認為,自由銀行制度存在先天穩定性缺陷,競爭壓力使自由銀行面臨擠兌風險,風險內部傳播和恐慌將進一步加劇自由銀行的系統性風險,且自由銀行缺乏完善的風險應對機制,缺少政府管制的自由銀行具有貨幣超發的內在傾向,使經濟體面臨通貨膨脹的威脅,并存在大量的“野貓”銀行,造成經濟波動,甚至引發金融危機。White[1]反駁了以上觀點,認為自由銀行制度是一種完美的金融體系,該體系具有自動穩定器的功能,可以減弱各種外在干擾對自由銀行制度的沖擊。首先,自由銀行競爭發行通貨有利于行業形成內部契約體系,提高自由銀行市場約束力和自我約束力,有助于化解銀行擠兌風險。其次,自由銀行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各銀行將盡可能提供差異化資產組合與金融服務產品,能夠有效規避銀行間恐慌的傳播,實現銀行業良性自由競爭。White[1]反對政府壟斷發行貨幣和干預銀行業,懷特[3]系統論述了自由銀行的可行性,解釋了不兌現貨幣出現的政策操作,認為無現金的支付體系是不兌現貨幣制度下的可選方案,并從鑄幣稅、中央銀行的官僚機構性質、政治性經濟周期、相機抉擇及其帶來的動態不一致性四個方面論述了中央銀行壟斷發行的弊端。不難發現,懷特的現代自由銀行制度倡導通過自由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完善貨幣制度,這與私人數字貨幣自由競爭、自治性、去中心化等特征十分契合。
(三)私人數字貨幣的實踐
世界上最早的數字貨幣E-cash由Chaum[4]于1983年提出,利用隨機配對和盲化簽名兩項關鍵技術實現了貨幣的不可追蹤性和匿名性,有效保障了用戶的隱私。E-cash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數字貨幣,其電子現金系統仍為第三方支付系統。1998年,密碼學家戴維提出了基于點對點交易和不可更改交易記錄的匿名式電子支付系統B-money,首次提出分布式技術并成為數字貨幣的指導思想,加密數字貨幣由此而來。2008年,中本聰首次提及區塊鏈技術在比特幣中的應用問題,為私人數字貨幣去中心化的點對點支付模式奠定了技術基礎。2009年,第一種采用區塊鏈技術的私人數字貨幣比特幣問世,私人數字貨幣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2019年,互聯網社交巨頭Facebook主導數字貨幣Libra上線測試,這對私人數字貨幣的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與以比特幣為代表的私人數字貨幣相比,Libra在價值基礎、貨幣供應量和普惠金融三個方面存在重大改進,Libra的出現為未來私人數字貨幣的發展指明了方向[5] 。首先,Libra價格錨定一籃子銀行存款和短期國債,實行100%備付金制度,遵從儲備資產投資低風險的原則,其貨幣價值等于抵押資產的價值。因此,Libra價值基礎穩定,價格波動較小,解決了以比特幣為代表的私人數字貨幣缺乏價值支撐導致的貨幣價值劇烈波動問題,交易風險系數極大降低。其次,Libra的發行量可以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浮動變化,有效保障貨幣的流動性需求,解決了以以比特幣為代表的私人數字貨幣供應量相對固定帶來的通貨緊縮問題。最后,Libra的主導發行者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介,其社交業務涵蓋了全球逾1/3的人口,此外,Libra的創始成員還包括了eBay、Visa、Uber、MasterCard等行業巨頭,龐大的用戶基數及強大的平臺影響力是Facebook推廣其私人數字貨幣的核心競爭力,解決了比特幣為代表的私人數字貨幣普及難的問題。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私人數字貨幣市場不斷擴容,私人數字貨幣種類得到極大的豐富。當前,數字技術和應用生態不斷完善,私人數字貨幣的服務能力和社會認可度得到極大提升。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數字技術的進步,貨幣的數字化轉型進程將明顯加快,私人數字貨幣必將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公眾日常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四)私人數字貨幣經濟影響的爭論
關于私人數字貨幣的經濟影響與前景展望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私人數字貨幣的經濟影響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私人數字貨幣的存在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政府和公眾帶來福利。Dyhrberg[6] 運用非對稱GARCH方法探索比特幣的對沖能力,結果表明,在《金融時報》證券交易所指數中,比特幣顯然可以用作股票的避險工具,另外,比特幣可以在短期內用作美元的對沖,并可以包含在對沖特定市場風險的各種工具中。Raskin和Yermack[7] 研究發現,私人數字貨幣從三個方面使公眾獲益,一是私人數字貨幣充當了地方投資的競爭品,其存在制約了貨幣政策,從而能夠產生較低的通貨膨脹率;二是私人數字貨幣能夠鼓勵地方投資;三是政府可能因允許當地使用私人數字貨幣而獲益。吳桐和郭建鸞[8] 表示,Libra可以實現跨國界、跨平臺流通,在無須相關征信的情況下觸達更加廣泛的受眾,進而實現低門檻開戶和零成本接入,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對普惠金融具有積極意義。孫國峰[9] 從貨幣支付流通的維度出發指出,區塊鏈技術支撐下的Libra解決了銀行信用貨幣體系下跨境支付缺乏全球性央行提供服務的問題,在跨境支付尤其是小額跨境支付領域有明顯優勢,完全具有商業可持續性。
另一種觀點認為,私人數字貨幣發行對經濟金融體系產生負面影響,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種重要的不穩定因素。學者對于私人數字貨幣負面影響的探討主要集中在貨幣政策、政府貨幣監管、金融行業、金融犯罪等領域。私人數字貨幣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受監管的市場之一,大約1/4的比特幣用戶參與了非法活動,每年約有760億美元的非法活動涉及比特幣(占比特幣交易的46%),接近美國和歐洲非法藥物市場的規模[10]。戚聿東和褚席[11]指出,由于政府和央行對于私人數字貨幣的控制、監管能力有限,若私人數字貨幣在貨幣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將會挑戰現有的貨幣體系,降低央行貨幣政策調控能力。楊東和馬揚[12]認為,Libra傾向成為一種超主權貨幣,而且可能通過數字貨幣交易平臺等渠道繞開資本和互聯網的管制,從而引發數字貨幣整體風險。例如,Libra大量減少商業銀行中的存款,削弱商業銀行開展核心業務——貸款業務的能力。私人數字貨幣可能帶來全球貨幣市場集中度的進一步提高,這會對全球金融、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13]。
二、國際私人數字貨幣對中國經濟的潛在影響
私人數字貨幣是具有顛覆式創新的貨幣數字化轉型的產物,其大規模流通必將挑戰現有經濟秩序。私人數字貨幣可能帶來貨幣壟斷、誘發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顛覆傳統貨幣體系等系列問題。
(一)數據競爭帶來私人數字貨幣市場壟斷
數據資本的競爭將是未來數字貨幣市場競爭的重點領域。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資本的地位日益凸顯,如同農業經濟時代的土地和工業經濟時代的石油,數據正成為數字經濟時代關鍵的生產要素之一。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廣泛使用帶來了數據量的急速膨脹,且具有數據種類復雜多樣、數據傳播速度加快、價值密度降低等特點。海量的用戶數據使大數據分析有了用武之地,大數據技術能夠跟蹤和評估貨幣運行的各個環節,識別有用信息,提高數據利用率。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準確獲取市場貨幣需求供給變化、貨幣的流通速度、貨幣乘數等經濟指標的變化情況,了解經濟運行狀況和貨幣運行規律,為私人數字貨幣監管和貨幣金融體系穩定提供了數據支撐。這意味著數據不僅在私人數字貨幣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實質性作用,而且對塑造私人數字貨幣的核心競爭力至關重要。
從國內來看,私人數字貨幣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交易、流通數據,這些數據資源被私人數字貨幣發行者無償占有,在私人數字貨幣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的企業會不斷鞏固自己的優勢地位,通過網絡效應達到“贏者通吃”的局面。私人數字貨幣帶來的數據壟斷不利于其他私人數字貨幣的生存和發展,處于數據競爭劣勢的企業由于用戶流失、覆蓋范圍下降和應用場景不足等問題,存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而處于比較優勢的私人數字貨幣企業則能夠構建數據“護城河”,其雄厚的數據資本提高了私人數字貨幣的行業壁壘,致使行業競爭者不斷減少,行業集中度不斷上升。最終,擁有數據壟斷權優勢的私人數字貨幣會逐漸成為貨幣市場的支配者,一旦私人數字貨幣處于市場壟斷地位,將威脅國家法定貨幣的市場地位,極大削弱人民幣的國際競爭力,影響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從國際來看,為搶占發展先機、積累數據資本,Facebook主導建立的私人數字貨幣Libra可以看做是其爭奪數據資源的戰略手段之一。Facebook將社交平臺與金融服務有機融合,可以通過數據共享,低成本獲取大量用戶的數據信息,完成原始數據資本積累,然后通過發行Libra完成數據資本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迅速把其他競爭者驅逐出市場,勢必形成數據孤島和私人數字貨幣壟斷的局面。從Libra白皮書可以看出,Libra的目標是成為不受央行控制的、簡單便捷的、無國界的數字貨幣,建設覆蓋幾十億人口的金融財務基礎設施和全球性貨幣。私人數字貨幣Libra背后隱含著巨大的貨幣壟斷潛質,如果成為現實,Libra將成為全球超主權私人數字貨幣,其競爭力將遠超其他貨幣,成為全球性的金融服務壟斷者。以libra為代表的國際私人數字貨幣的大規模發行將嚴重威脅中國的貨幣主權。
(二)私人數字貨幣易引發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
目前的私人數字貨幣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發行數量固定的私人數字貨幣,其顯著特點是缺乏價值基礎,貨幣價格波動劇烈;另一類是以Libra為代表的、有實物資產支撐的、不設定發行數量上限、貨幣價格相對穩定的私人數字貨幣。
長期來看,以比特幣為代表的私人數字貨幣容易導致通貨緊縮,抑制經濟發展。比特幣采用恒定供給總量的貨幣發行模式,發行數量設定為2 100萬枚,挖礦是比特幣總量增加的唯一途徑,隨著剩余未投放市場的貨幣量不斷減少,以及參與挖礦人數的增加,挖礦難度不斷增加,獲取比特幣的邊際成本將大幅攀升,即便如此,預計將于2140年前被徹底挖完。數量恒定的比特幣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經濟社會擴大再生產的貨幣需求增長與總量固定的比特幣存在著矛盾,必然導致供給缺口。此外,比特幣的初始貨幣財產分配存在著明顯的社會不公,其持有者僅為少數,社會財富過度集中會推高比特幣價格。因此,以比特幣為代表的私人數字貨幣存在著獲取邊際成本遞增、供需矛盾、初始財富分配不公等問題,這些問題也是私人數字貨幣在長期內出現通貨緊縮的根本原因。
以Libra為代表的私人數字貨幣短期內容易引發通貨膨脹。Libra的貨幣供應量取決于市場需求量,Libra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量動態調整貨幣鑄造量,以期達到供求均衡。即便如此,市場短期內仍存在通貨膨脹的風險。一方面,由于Libra 100%以一籃子貨幣和債券作為抵押物,貨幣價格的波動性較小,若公眾可以根據匯率將法定貨幣與Libra自由兌換,為避免法定貨幣可能存在的因價格波動造成的損失,公眾傾向將法定貨幣兌換成Libra,這將引發法定數字貨幣向Libra的過度轉移,進而誘發法定貨幣貶值。另一方面,私人數字貨幣具有虛擬化、數字化、智能化特征,提高了貨幣支付的時效性和便捷性,提升了貨幣流通速率。由費雪貨幣數量恒等式M×V=Y×P可知,在貨幣供應量M和社會總產出Y不變的前提下,貨幣流通速率V的提高必然導致物價P的提升。此外,Libra的發行削弱了傳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降低了央行對于通貨膨脹的調控能力,間接影響通貨膨脹。因此,法定貨幣向私人貨幣過度轉移、貨幣流通速率增加、貨幣政策有效性降低是私人數字貨幣在短期內出現通貨膨脹的原因。如若國際私人數字貨幣在中國大規模流通,政府規制和市場機制難以對其發揮作用,物價的波動水平大幅提升,將導致中國價格體系和經濟社會陷入混亂。
(三)顛覆傳統貨幣支付體系
私人數字貨幣對提高國內零售支付體系和跨境支付體系的支付效率、服務水平發揮著積極作用。與此同時,在零售支付體系下,私人數字貨幣發行存在對中國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擠兌風險,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將面臨生存危機。
私人數字貨幣作為一種新型的貨幣支付方式,其應用必將加速貨幣的數字化進程,完善零售支付體系。私人數字貨幣在安全性、便捷性、交易效率、交易成本等方面給傳統支付體系帶來了質的提升,彌補了傳統貨幣與電子支付在零售支付體系的缺陷,服務能力和競爭力等方面也有所提升。如若私人數字貨幣成為貨幣支付體系的一部分,零售支付體系中將包含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私人數字貨幣三個主體,市場上會形成紙鈔、私人數字貨幣、電子支付互為補充的局面,將進一步完善中國貨幣零售支付體系,助推普惠金融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私人數字貨幣將在零售支付領域與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形成直接競爭,對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造成沖擊。與傳統的零售支付體系相比,私人數字貨幣具有比較優勢,可以充分挖掘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內在價值,滿足公眾對教育、醫療、交通、金融等行業日趨多元的個性化、智能化、貨幣數字化轉型的需求。數字企業發行私人數字貨幣的最大障礙是政府管制,若政府放松對私人數字貨幣發行的管制,擁有龐大資本、數據的數字企業均具有發行私人數字貨幣的潛質。隨著谷歌、亞馬遜等私人數字貨幣行業參與者的不斷加入,市場的激烈競爭將不斷壓縮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市場份額。數字企業還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加速私人數字貨幣的推廣普及,如Libra的主導發行者和參與者均為行業巨頭,擁有廣泛的用戶基礎和流量,現有的商業應用場景較為完善,結合其巨大的技術研發能力、生態整合優勢和客戶渠道優勢,可以想象,私人數字貨幣如果跨過中國政府的市場準入門檻,必將對中國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產生巨大的虹吸效應,顛覆現有的零售支付體系,對中國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產生擠出效應。
三、國際私人數字貨幣對傳統法定貨幣的沖擊
私人數字貨幣并非傳統法定貨幣的數字化形態,而是一種全新的貨幣形態,私人數字貨幣的加入將使國家貨幣體系趨向多元化。在主權國家貨幣與私人數字貨幣“雙軌制”運行體系下,私人數字貨幣將會削弱主權國家貨幣地位、引發鑄幣權由政府向企業轉移、降低傳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一)削弱主權國家貨幣地位
私人數字貨幣是超主權貨幣的試金石。現有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制度性缺陷,國際社會缺乏對美元發行量的有效約束,美元的中心地位導致了國際金融市場存在系統性風險。超主權貨幣為促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方向。私人數字貨幣的發行不依賴于某一國家政府,超越區域限制的無國界特征賦予了私人數字貨幣超主權貨幣的特質,其具有的數字技術優勢和跨境支付優勢也有利于私人數字貨幣構建全球性金融生態體系。私人數字貨幣由無錨定物向有錨定物演進,具備了價值尺度、交易媒介、價值儲藏和支付手段等常規的基本貨幣職能,逐漸打破法定貨幣與私人數字貨幣之間的邊界。私人數字貨幣的推廣普及,勢必與國家法定貨幣展開直接競爭,分流部分法定貨幣使用者,削弱主權國家貨幣地位。當某種私人數字貨幣成為國際市場主流貨幣時,競爭優勢將帶來“蒲公英效應”,用戶也會“用腳投票”。對于貨幣價值不穩定、主權信用較低的國家而言,使用國際主流私人數字貨幣的意愿更加強烈。雖然中國明確禁止私人數字貨幣與人民幣的交易活動,但如若其他國家許可私人數字貨幣在本國流通,必將產生示范效應。政府完全禁止私人數字貨幣在本國流通的難度較大且成本高昂,隨著私人數字貨幣影響力的提升,最后會出現被迫接受主權國家貨幣和私人數字貨幣“雙軌制”貨幣體系的局面。極端情況下,私人數字貨幣會完全替代法定貨幣。
從Facebook發布的Libra白皮書可以看出,Libra已基本具備了傳統法幣的五大基本職能,且具有成為超主權貨幣的全球支付能力。若Libra被各國政府所接受,將對全球主權貨幣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Libra治理協會擁有貨幣的治理權限,不受美國政府的管控,對美元同樣存在替代作用。與Libra的儲備貨幣國家相比,Libra對于非儲備貨幣國家的影響更大,尤其是對經濟不穩定、法定貨幣信用較差的國家。這是因為,盡管Libra對儲備貨幣國家同樣存在沖擊,但全球資金涌入使Libra儲備資產增加,國際貨幣體系中Libra儲備貨幣的占比進一步提升,Libra對儲備國家貨幣帶來的溢出效應減弱了其對法定貨幣的負面影響。非儲備貨幣國家存在法定貨幣被Libra完全替代的可能性,比如委內瑞拉、利比亞、也門、阿根廷等,這些國家的法定貨幣價格波動劇烈、金融基礎設施落后、貨幣體系不完善,國民對于主權貨幣信心不足,法定貨幣與Libra競爭處于明顯劣勢。當Libra在國家貨幣體系中占主導地位后,該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被極大削弱。此外,由于政府缺乏有效監管途徑,貨幣金融犯罪發生的可能性將提高,消費者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作為Libra貨幣體系的被動接受者,政府缺乏Libra貨幣體系的危機處理機制也間接削弱了法定貨幣的地位。
(二)鑄幣權由政府向企業轉移
鑄幣權是指貨幣印刷和發行的權利,政府的鑄幣權壟斷是實施貨幣總量運作的前提保障,在此基礎上,政府可以通過增發貨幣的方式實現超發收益,增加財政收入。傳統貨幣體系下,政府的鑄幣稅收益等于貨幣鑄造的面值與鑄造成本之差。政府通過直接增發貨幣獲得鑄幣稅收益,商業銀行則通過擴大信貸能力獲得鑄幣稅收益,鑄幣稅收益構成了其營業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鑄幣權是影響一國國際地位、金融安全、國際關系的重要砝碼,鑄幣權已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領域之一。眾所周知,美元作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和商品交易媒介,美國的鑄幣權覆蓋全球大部分國家,進而享有全球性的鑄幣稅收益。私人數字貨幣的發行不依賴于政府,貨幣的發行、流通、管理由企業承擔,這將打破鑄幣權由政府壟斷的局面,全球鑄幣權的競爭將由各國政府之間的競爭演變成政府與數字企業之間的競爭。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數字技術的進步為數字企業發行貨幣提供了有力支撐,數字企業作為信用主體的公信力不斷提升,政府的社會信用主體地位相對下降會迫使政府將部分鑄幣權讓渡給數字企業。
若私人數字貨幣以1∶1的比例儲備資產進行擔保,則其不具備獲取鑄幣稅收益的能力。雖然私人數字貨幣喪失了鑄幣稅收益,但私人數字貨幣仍將大幅削弱主權貨幣的鑄幣稅收益能力。這是因為政府通過增發貨幣獲取鑄幣稅收益必將帶來主權貨幣的貶值,迫于貶值壓力,政府不得不減少貨幣增發,甚至放棄鑄幣稅收益。若私人數字貨幣不以儲備資產進行擔保或改變資產擔保比例,則其具備獲取鑄幣稅收益的能力,這意味著私人數字貨幣將分流傳統貨幣體系下政府和銀行的鑄幣稅收益。可以預見,私人數字貨幣發行初期對法定貨幣鑄幣稅分流較小,當私人數字貨幣具有一定用戶規模時,政府將放棄鑄幣稅收益,以防法定貨幣喪失競爭優勢。
作為私人數字貨幣開拓者的比特幣,個人和機構均可以使用計算機運行特定算法進行“挖礦”獲得比特幣,其鑄幣權公正合理地分配到“礦工”手里。人人參與的鑄幣機制使私人數字貨幣成為一種投機貨幣,缺乏固定的信用主體和價值支撐,難以保證幣值的穩定性。以比特幣為代表的私人數字貨幣難以取得與政府相抗衡的公信力,其對政府鑄幣權的影響能力有限。與之相反,以Libra為代表的私人數字貨幣具有主權貨幣實體支撐,以及有公信力的企業聯合體信用支撐,以Facebook為主導的企業聯合體構筑了完整的商業生態、技術生態、數據生態、金融生態,加之私人數字貨幣具有的數字技術優勢,企業作為信用主體的公信力大幅提升,政府和公眾對Libra的接受度遠高于其他數字貨幣。如果Libra成為主流私人數字貨幣,Facebook將成為全球性央行,通過增發Libra獲取鑄幣稅,侵蝕各國央行鑄幣權。盡管Libra承諾基于等值主權貨幣進行抵押,發行初期并不具備鑄幣稅收益能力,然而,一旦Libra成為全球性主流超主權貨幣,Libra有足夠的動力改變儲備物抵押比例,甚至放棄資產抵押,屆時Libra將有能力通過超發貨幣收取鑄幣稅。因此,如果私人數字貨幣在中國大規模流通,中國民眾將為私人數字貨幣鑄幣稅買單。中國加速推進法定數字貨幣落地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央行對于貨幣鑄幣權的控制,以應對私人數字貨幣對中國金融主權的挑戰。
(三)降低傳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若私人數字貨幣廣泛使用和流通,將使法定貨幣脫實向虛,逐漸喪失調控經濟的能力。目前央行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改變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節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改變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調節貨幣供給的最強有力手段,通過改變貨幣擴張乘數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也是中國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之一。然而私人數字貨幣無需繳納存款準備金,改變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也不會對私人數字貨幣產生任何作用,央行調整準備金政策的效力將被稀釋。再貼現率影響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央行可以通過再貼現率控制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然而私人數字貨幣的出現使商業銀行融資渠道日趨多元,商業銀行對央行再貼現率的依存度下降,對央行再貼現政策不再敏感。公開市場業務具有伸縮性、靈活性和逆轉性等優點,受歐美等發達金融市場國家的青睞,公開市場業務需要以中央銀行對貨幣發行權的壟斷為前提。然而私人數字貨幣的出現使央行貨幣負債能力下降,削弱央行貨幣吞吐能力,公開市場業務可操作性極大降低。
央行調控的前提條件是壟斷貨幣發行權、充當最后貸款人,通過投放或回收基礎貨幣,調控銀行體系流動性,影響短期利率;然而私人數字貨幣將挑戰法定貨幣發行的壟斷地位,降低傳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14]。私人數字貨幣或將影響央行貨幣壟斷權,削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隨著私人數字貨幣Libra的用戶增加,政府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一方面,政府將損失部分鑄幣稅收入,這將破壞政府實施貨幣政策的資金來源渠道,降低傳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另一方面,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及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大幅降低,難以有效調控貨幣價格和數量,傳統貨幣政策瀕臨失效。
(四)數字貨幣——機遇與挑戰并存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私人數字貨幣改變了傳統的貨幣形態,顛覆了公眾對于貨幣的認知。當前,主流的私人數字貨幣Libra未將人民幣納入“一籃子”貨幣,如果中國不及時搶占數字貨幣領域制高點,很容易淪為國際私人數字貨幣的附庸。數字貨幣作為新生事物,對于中國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
第一,中國法定數字貨幣是傳統法定貨幣的數字化形態,以國家信用為背書,具有穩定的價值基礎。國家主導發行的數字貨幣仍然具有“中心化”的特點,央行有能力保證貨幣價值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法定數字貨幣未改變貨幣政策的傳導方式和傳導路徑,央行可以通過發行法定數字貨幣鞏固自己的法定貨幣地位,增強貨幣市場控制力,保護貨幣主權,傳統的貨幣政策依然有效。發行法定數字貨幣還將拓展貨幣政策的調控空間,提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時效性和精準性。不僅如此,發行法定數字貨幣還能夠增加中國在國際數字貨幣體系建設過程中的參與度與話語權,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甚至主導全球數字貨幣的標準制定,進而增強人民幣的國際競爭力,遏制國際私人數字貨幣對中國經濟社會帶來的潛在威脅。
第二,數字技術賦能的私人數字貨幣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征,在交易結算的安全性、便捷性等方面有了大幅提升,尤其是在跨境支付領域優勢明顯。因此,私人數字貨幣蘊藏著巨大的市場需求潛力。私人數字貨幣還是“抵御”國際私人數字貨幣的重要力量,其具有的靈活性和及時的風險應對能力有助于中國減少與國外穩定幣發行機構進行競爭的政治風險與國際政治爭議[15]。因此,私人數字貨幣在數字貨幣體系的重要性同樣不容忽視。
四、中國的應對之策
法定數字貨幣和錨定人民幣的私人數字貨幣將是中國應對國際私人數字貨幣的中堅力量。在應對國際私人數字貨幣沖擊、構建中國特色數字貨幣體系的過程中,中國應以法定數字貨幣為主,以錨定人民幣的私人數字穩定貨幣為輔。為加快中國特色數字貨幣體系建設,規避國際私人數字貨幣發行對中國貨幣體系產生的不利影響,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突破現有數字技術瓶頸,加快中國法定數字貨幣落地
相較于私人數字貨幣,以國家信用背書的法定數字貨幣具有法定性和穩定性等傳統優勢,在實現私人數字貨幣所具備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還能拓寬傳統貨幣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完善金融服務生態體系。央行主導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能夠保持人民幣價值穩定、提升傳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彌補傳統法定貨幣的支付缺陷。可以預見,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將是國際私人數字貨幣最為強勁的競爭對手之一。法定數字貨幣不僅可以阻止國際私人數字貨幣向中國的侵蝕和滲透,減弱對國際私人數字貨幣支付服務的依賴,而且對于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市場地位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意義重大。因此,加快推進中國數字貨幣的研發與落地勢在必行。
第一,政府應做好數字技術和法定數字貨幣發展的頂層設計,重視法定數字貨幣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將法定數字貨幣的發展列為一項長期的戰略性工程。進一步加大數字技術和互聯網金融科技的研發力度,增加研發投入,重點攻克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關鍵技術,增強數字技術對法定數字貨幣的支撐能力。拓寬數字技術的應用領域,解決法定數字貨幣發展面臨的技術瓶頸,如法定數字貨幣的交易峰值處理能力、平臺網絡安全防御能力、金融系統風險識別能力等。
第二,持續加快金融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深化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與法定數字貨幣的融合。中國法定數字貨幣將采用“一幣兩庫三中心”的體系架構,無論是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存放數字貨幣的數據庫建設,還是認證中心、數據中心和登記中心的建設都亟待更新[16]。建設內容應涵蓋貨幣的發行、流通、儲藏及跨境支付等金融基礎設施,特別要加強基于智能合約和區塊鏈技術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法定數字貨幣發行和流通提供去中心化的金融基礎設施支撐。
第三,積極探索拓展法定數字貨幣的應用場景,注重支付、交易、結算、流通等多場景應用需求,打造法定數字貨幣應用生態體系,提升公眾對法定數字貨幣的認可度與接受度。
第四,在豐富法定數字貨幣應用生態的同時,積極引導用戶使用法定數字貨幣,形成規模價值的用戶基數。具體而言,在保證幣值穩定性和自由流通的前提下,可以為法定數字貨幣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間上支付利息,提高公眾兌換法定數字貨幣和使用法定數字貨幣的積極性。制定法定數字貨幣推廣路線圖,在實踐的過程中驗證法定數字貨幣大規模流通和應用的可行性,積累法定數字貨幣推廣和運行的經驗,探索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的法定數字貨幣發展道路。
(二)深化法定數字貨幣國際化合作,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和生態體系的不斷完善,具有比較優勢的私人數字貨幣有望突破技術、市場、政府的束縛,成為全球性超主權數字貨幣。私人數字貨幣對所有國家的貨幣和金融體系均能產生顛覆性影響,面對國際私人數字貨幣發行的巨大壓力,各國正加快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步伐。其中,委內瑞拉、塞內加爾、烏拉圭、厄瓜多爾等金融體系不健全的國家對法定數字貨幣尤為青睞,這或許正是出于國際私人數字貨幣對其貨幣政策體系和主權國家貨幣地位沖擊的考量,以此作為私人數字貨幣的替代品,避免其對本國貨幣的侵蝕,借此提升本國對私人數字貨幣的應對能力和對國家貨幣運行的掌控能力。短期之內,由于國際上缺乏數字貨幣相關的技術標準和運營規則,這就要求中國在設計法定數字貨幣方案和標準時,高度關注其他國家法定數字貨幣發展方向和趨勢,以防與國際脫軌。中國應加強與各國央行的合作,特別是要加強與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溝通協調,嘗試與別國央行共同研究法定數字貨幣的底層支撐技術,共建法定數字貨幣金融基礎設施,完善法定數字貨幣的技術標準與行業規范,掌握法定數字貨幣核心技術,把握貨幣數字化變革帶來的歷史機遇,爭取各國對中國法定數字貨幣解決方案的認可和支持,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
各國進行法定數字貨幣設計的初衷仍是滿足公共的日常經濟生活需求,主要應用于小額零售高頻業務場景,定位于國內使用。盡管當前中國法定數字貨幣尚不具備國際化支付能力,但鑒于法定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具有明顯的效率和成本優勢,未來跨境支付領域應是其拓展的重要方向。資本賬戶開放是法定數字貨幣跨境支付的前提,政府應加快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改革,為構建高效、便捷的法定數字貨幣跨境支付金融市場體系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中國法定數字貨幣在國際合作與推廣過程中應找準切入點和突破點,優先與中國有良好貨幣合作基礎的國家合作。例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等與中國貨幣互換規模較大;區域合作組織中,上合組織、東盟十國、金磚五國與中國經貿合作密切、政治互信不斷加深,可以在以上國家、地區和組織中先行先試。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的國際化合作將極大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構建貨幣領域的全球競爭優勢。
(三)整合數字企業力量,探索中國數字貨幣發展新模式
當前,中國主要依靠政府來推動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絕大部分的技術創新來自科研院所和央行體系,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成果沒有得到市場的真實反饋,尚未充分發揮市場力量在法定數字貨幣研發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作為一種新型電子支付工具,法定數字貨幣缺乏相應的應用場景。數字企業在研發數字貨幣上具有高效性、創新性等優勢,如果政府在法定數字貨幣研發的過程中更多地引入市場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將促進法定數字貨幣應用場景化,共同打造法定數字貨幣生態體系,推動法定數字貨幣的普及。同時,政府應積極鼓勵、支持企業和個人進行法定數字貨幣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并適當進行稅收減免和物資激勵。國家還可以采取政府采購的方式,直接將成熟的私人部門數字貨幣改造、升級成為法定數字貨幣[17]。
中國現行的法規明確禁止人民幣與私人數字貨幣的交易活動,關閉私人數字貨幣交易平臺,將法定數字貨幣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本文建議,應鼓勵中國互聯網巨頭加大對私人數字貨幣和相關數字技術的研發,在央行的監督、管理下,發行錨定人民幣的私人數字貨幣,探索數字企業主導的“官督商辦”的私人數字貨幣發展模式。正如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所說,“數字貨幣可以是中央銀行的,也可以是私營部門的,也可能是兩方面合作,應鼓勵多渠道研發、相互競爭的體制”。私人數字貨幣與法定數字貨幣并非完全處于對立、沖突的關系,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可以是互為補充、有序競爭的。
中國政府應重新審視現有私人數字貨幣監管政策,建立包容性的私人數字貨幣監管體制,給予中國私人數字貨幣更大的發展空間,避免過度保守的政策限制數字貨幣發展的市場活力。具體細節上,可以優先考慮具有電子支付經驗、研發實力和用戶基礎的大型科技公司進行私人數字貨幣試驗,分析私人數字貨幣與法定數字貨幣、傳統法定貨幣的兼容性,測試私人數字貨幣的技術可行性、風險可控性、系統穩定性。例如,騰訊、阿里巴巴、美團等大型科技公司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數據沉淀以及較為完善的應用生態,可以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和資本優勢,通過現有商業模式向私人數字貨幣領域滲透,深入研究私人數字貨幣錨定資產選擇、儲備資產管理與優化升級辦法。通過構建“法定+私人”雙輪驅動的中國特色數字貨幣發展模式,融合政府與市場的力量,拓展人民幣的外延與影響力,應對國際私人數字貨幣發行對中國經濟社會帶來的潛在挑戰。
參考文獻:
[1] White,L. Free Banking in Britain:Theory, Experience and Debates[J].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1984,54(213):1800-1845.
[2] 默里·羅斯巴德.銀行的秘密:揭開美聯儲的神秘面紗(第2版)[M].李文浩,鐘帥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73-179.
[3] 勞倫斯·H.懷特.貨幣制度理論[M].李揚,周素芳,姚枝仲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50-62.
[4] Chaum, D. Blind Signatures for Untraceable Payments[M]. New York:Plenum Press, 1983.199-203.
[5] 李建軍,朱燁辰.數字貨幣理論與實踐研究進展[J].經濟學動態,2017,(10):115-127.
[6] Dyhrberg,A. Hedging Capabilities of Bitcoin. Is It the Virtual Gold?[J].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16,(16):139-144.
[7] Raskin, M.,Yermack,D. Digital Currencies, Decentralized Ledgers, and the Future of Central Banking[R]. NBER Working Paper,2016.
[8] 吳桐,郭建鸞.Facebook加密貨幣Libra的經濟學分析:背景、內涵、影響與挑戰[J].貴州社會科學,2019,(9):144-152.
[9] 孫國峰.Libra的貨幣性質、潛在影響與演變方向[J].經濟學動態,2019,(12):15-26.
[10] Foley, S.,Karlsen ,J. R., Putnins, T. J. Sex, Drugs, and Bitcoin:How Much Illegal Activity Is Financed Through Cryptocurrencies?[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9,32(5), 1798-1853.
[11] 戚聿東,褚席.數字經濟視閾下法定數字貨幣的經濟效益與風險防范[J].改革,2019,(11):52-62.
[12] 楊東,馬揚.天秤幣(Libra)對我國數字貨幣監管的挑戰及其應對[J].探索與爭鳴,2019,(11):75-85.
[13] 谷燕西.Libra對全球金融行業的沖擊[J].財經問題研究,2020,(3):48-55.
[14] 溫信祥,張蓓.數字貨幣對貨幣政策的影響[J].中國金融,2016,(17):24-26.
[15] 鄧建鵬,鄧集彥.穩定幣Libra的風險與規制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41-152.
[16] 孟剛.法定數字貨幣與人民幣國際化[J].中國金融,2019,(24):31-33.
[17] 張銳.數字貨幣Libra:內涵、影響與前景展望[J].南方金融,2019,(9):12-19.
(責任編輯:鄧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