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遞給官員的葡萄酒,盒子里碼著整整齊齊的現金;企業寄送的土特產,收件人填的卻是領導的兒子;面對管理服務對象快遞的購物卡統統“笑納”……如今,“快遞送禮”成為拉攏腐蝕黨員干部、公職人員的新型手段。
快遞給官員的葡萄酒,盒子里碼著整整齊齊的現金;企業寄的土特產,收件人填的卻是領導的兒子;面對管理服務對象快遞的購物卡統統“笑納”……
上述細節,均來自近年來查處的違規違紀案件。隨著“網購+快遞”的興起,藏身快遞盒的微腐敗暗生,“快遞送禮”成為拉攏腐蝕黨員干部、公職人員的新型手段。
快遞到指定地址,“開湖”后便可提貨
從以往查處案例看,螃蟹、月餅這類具有時令性的禮品往往成為行賄首選。
在一名銷售商提供的商品目錄中,“6兩蟹”套餐標價6888元,包括6兩重的公蟹和4兩重的母蟹各4只。銷售商表示,實際售價可打7折。所購蟹卡可一并寄出,也可通過快遞直接送到指定地址,“開湖”后便可提貨。送禮人不需要打照面,既避免了尷尬,又避免了“被拒”的風險。
近年來,紀檢監察機關查處的黨員干部、公職人員違規收受禮品的案例不在少數。如2018至2019年底,江蘇省常熟市某村黨委書記楊某曾多次收受管理和服務對象贈送的購物卡及月餅、螃蟹等禮券,因此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2019年9月11日,駐云南省財政廳紀檢監察組監督檢查發現:省科技廳機關一樓收發室存有2個可疑包裹。兩名收件人現場打開包裹,一個包裹內有兩餅普洱茶;另一個包裹內有1盒中秋月餅,寄件人涉嫌用快遞方式送禮。
不久前,業內人士介紹,天價巖茶已經成為一些人辦事送禮的重要禮品。專家表示,超10萬甚至幾十萬每斤的巖茶,嚴重背離商品本身的價值,甚至還會誘發“四風”問題反彈。
“禮”“金”互換,暗渡陳倉
如今,利用電子預付卡等方式行賄的人越來越多。
“一些行賄人認為,送錢太直接,送禮品又太扎眼。送購物卡既拿得出手,又讓收禮者覺得沒有現金那么‘燙手。而且,購物卡還具有匿名、攜帶方便、不易追查的特點。這樣一來,送卡的理直氣壯,收卡的心安理得。”中南大學廉政與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李滿春分析說。
一名供貨商表示,考慮到節日前后實物送禮“有風險”,他特地找人制作了二維碼印在提貨券上。只要用微信“掃一掃”二維碼,就會進入購物通道隨意選擇相應金額的禮品。如果收禮人覺得禮品不合心意,甚至可以選擇到網點兌換成現金。如此一來,電子禮品卡成了變現的載體,不僅掩人耳目,而且極其隱蔽。
據某銷售電子禮品冊的網站經理介紹,他們共有88至4999元不等的電子禮品冊,每本冊子里附帶賬號和密碼。收到禮品冊后,只需要到網站上兌換相應的產品,便可在家等著收快遞。如果不想要禮品,也可以和商家協商兌換現金。
一名快遞員也曾透露:“節日期間,有些包裹特別小。一開始還以為是U盤,后來有客戶當場驗貨,發現是購物卡。”
不少官員就栽倒在這樣的行賄方式下。2016年春節,北京市海淀區安監局專職安全員協調指導辦公室主任劉學國違規收受管理服務對象贈送的電子購物卡共計2000元。自2015年起,劉學國多次在管理服務對象加油站加油未予結算,累計金額1萬余元。最終,劉學國受到黨內嚴重警告、政務記大過處分。
2019年9月,某局會計惠某違規收受管理服務對象通過快遞方式贈送的價值2000元購物卡。最終,惠某受到降低崗位等級處分,違紀款項被收繳。
將快遞“微腐敗”一律拒之門外
對于那些無心收禮的人來說,辦公地址和電話往往是公開信息。不請自來的禮品包裹讓他們非常頭痛,一不留神就“被送禮”。
近日,上海市青浦區衛健委某職能科室工作人員小張收到了一個奇怪的快遞。快遞信封上既沒有寫收件人和寄件人,也沒有寫明具體的物品信息。小張覺得可能是宣傳冊之類東西,沒想到打開后,里面竟掉出幾張百元現鈔。小張趕緊向王科長說明情況,王科長拆開快遞,發現里面有2000元現金和一張名片,名片上印著區衛健委管轄范圍內的一家私營企業名稱及其負責人姓名。
王科長立即就此事向分管領導匯報,隨后向對口監督該單位的區紀委監委第四派駐紀檢監察組說明情況,主動接受監督。
然而,對甘于被圍獵、對糖衣炮彈來者不拒的腐化墮落者,“快遞送禮”則正中下懷。如今,家家戶戶都收快遞,禮品包裹混在普通快遞中,加之快遞隱私保護加強,寄件人名稱電話都可以模糊處理,即使里面藏著奢侈品等高價值禮品,外人也無從查證。
自以為天知地知送禮者知,簽收禮品包裹時心存僥幸,恰恰是在危險的邊緣試探。用人情往來的旗號自欺欺人,落入陷阱后搞利益交換和權力尋租。即使今天不會東窗事發,也難保有朝一日不被徹底清算。
近年來,各地紀檢監察機關始終保持高壓態勢,精準發現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也對頂風違紀者形成了有力震懾。看似隱蔽的“快遞送禮”,實則都通過物流大數據留了痕,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發現不了的腐敗。唯有不踩紀律紅線,不越規矩雷池,將快遞“微腐敗”一律拒之門外,才能不被圍獵。
(新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