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勇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優化教學策略,促使學生提升古詩詞學習效率。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基礎上理解作品內涵,分析意象中暗含的情感因素,體會作品的意境,嘗試運用比較法輔助閱讀,這些方法都有助于學生提升學習古詩詞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教學策略;高中語文;文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1-0044-02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可見古詩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高中語文課本收錄了不少經典的古詩詞,學習古詩詞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然而,由于古詩詞創作的年代和學生之間有較大的距離,再加上古詩詞語言凝練,內容極其豐富,所以學生很難讀懂作品。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法深入探究古詩詞,更好地掌握古詩詞的精髓。
一、了解背景,理解內蘊
古詩詞和作者的生活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不少教師認為文學常識在考試中并非必考項目,所以很少給學生介紹相關內容。殊不知,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其實是學習古詩詞的重要途徑。孟子說過,“知人論世”。通過探究古詩詞的背景,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作品的內蘊,理解凝聚在作品中的特殊情感。在此基礎上品讀古詩詞,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得到提升。
例如,在學習“杜甫詩三首”中的《秋興八首(其一)》的時候,有學生說道:“為何這首作品給人一種陰沉蕭森的感覺呢?我覺得巫峽、巫山周圍的景色應該是很美的,為何作者的感受和我們不一樣呢?”要想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創作情感,感受到作品的思想內蘊,就要引導學生了解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學生在閱讀背景資料后了解到,作品是作者在夔州的時候創作的,當時成都少尹叛亂,因此杜甫只能流亡。了解了這些背景信息之后再來閱讀課文,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整體氛圍,了解到為何能從中感受到動蕩不安的感覺。有學生說道:“作者在內心之中實際上是十分懷念長安的,但是沒想到社會動蕩不安,讓他的心情十分沉重。而且杜甫這個時候也已經步入人生的秋天,所以更多了幾分對于人生的感慨。因此,詩歌才會給人陰沉的感覺?!痹诹私饬吮尘靶畔⒑?,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的確變得更為深刻。
在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時候,要適當給學生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品的創作背景,這樣學生就能將背景信息和作品的內容融合在一起,對作品的理解就會更為深刻。若有條件,還要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作者,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內心變化,更透徹地理解古詩詞。
二、分析意象,體悟情感
古詩詞作品常常包含著豐富的意象,作者運用這些意象起到了傳遞情感的作用。意境是由一系列的意象組合而成的,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境界,一般是作者的主觀情感和客觀的物象融合在一起后形成的產物。因此,若要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就要抓住意象展開分析。
例如,《雨霖鈴·寒蟬凄切》這首詞包含著豐富的意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找出其中的意象,并嘗試透過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有學生找出了“寒蟬、長亭、雨、蘭舟、楊柳、曉風、殘月”等。教師可鼓勵學生將這些意象整合在一起,思考一下這些意象整體給人怎樣的感覺。學生認為:“我覺得這些意象都給人一種傷感的感覺,而且其中很多意象常常用在送別的場所?!薄坝心男┮庀笠脖黄渌娙耸褂?,也用于送別的場所呢?”學生說道:“比如‘楊柳,因為‘柳和‘留諧音,所以很多古詩詞都在送別的場合使用這個意象,表達對親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那么,加上其他的意象,你能體會到作者此時的情感嗎?”學生認為:“‘寒蟬給人凄涼的感覺,而‘雨也能象征纏綿悱惻的心情。所以,我覺得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表現出作者內心的不舍之情,表達了一種纏綿悱惻、不忍離開的傷感情懷?!?/p>
學生在閱讀古詩詞的時候,常常發現有不少作者都會使用相同的意象。在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對比活動,嘗試探究不同作者對意象的理解是否一致。學生在探究中會發現很多意象都有固定的內涵,但由于作者的生活經歷不同,所以對于意象也會添加一些個人的理解。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透過意象體會作者獨特的情思。
三、品味意境,指導鑒賞
古人在創作詩詞的時候,常常注意展現出特定的意境美。意境是由一系列的意象組合而成的,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境界,一般是作者的主觀情感和客觀的物象融合在一起后形成的產物。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意境,深入品味古詩詞作品。
例如,在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時候,可鼓勵學生在腦海中展開想象,嘗試體會詩歌所營造的意境?!啊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里的‘浪,僅僅只是浪花嗎?”學生思考之后說道:“不是,這里實際上指的是時間。”“這樣的開篇,讓你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呢?”學生認為:“我覺得很有氣勢,能讓人感受到歷史的蒼茫?!薄澳敲?,接下來作者又用了哪些詞語形容浪濤呢?它們營造出了怎樣的意境?”學生發現了這樣的詞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發現作者再一次營造出一種氣勢澎湃的意境。“可是,在這樣氣勢澎湃的意境中,作者為何話鋒一轉,寫了周瑜的兒女情長呢?”學生有所感悟:“這樣就給人剛柔并濟的感覺,讓人感受到周瑜的瀟灑之氣,這也是作者想要追求的目標。”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就不難理解作者最后為何會有“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樣的感嘆了。
優秀的古詩詞作品常常會給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感覺,這實際上就是意境的獨特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抓住作品中的關鍵詞句,充分發揮想象力,嘗試描述古詩詞所表達的意境,進而提高鑒賞能力。學生是不同的生命個體,所以對意境的感悟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生命體驗,并有條理地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下去探究作品的意境。
四、比較異同,提升修養
在古詩詞賞析中,若要讓賞析效果得到提升,還要積極使用比較法展開閱讀,將背景、風格、手法等具有相似點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這樣有助于促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也有利于提升學生文學修養。
例如,《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和《聲聲慢·尋尋覓覓》雖然都是李清照的作品,寫的也都是內心的愁緒,但是如果細細品味的話,就會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悟。首先可讓學生分別找出兩首詞作中展現愁緒的句子,并將它們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看看這些“愁”是否相同。學生在對比之后有所感悟:“‘薄霧濃云愁永晝,這里的‘愁給人一種百無聊賴的感覺,作者在思念著親人,所以心中憂愁。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里的‘愁更讓人揪心,讓人感到作者已經處于精神恍惚的狀態,而且十分孤獨和寂寞。”“那么,為何同是一個作者,所寫的‘愁會給人這樣不同的感受呢?”這促使學生嘗試探究作者的生活經歷。通過課后閱讀與思考,學生發現,由于生活經歷不同,作者的感悟也有所不同,所寫的“愁”也體現出不同的特點。
比較的方法有很多種,不僅可以比較相同主題的作品,還可以將同一作者在不同時間段創作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這樣可以看到作者創作風格的變化。若學生對比較分析感興趣,則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尋找對比的素材,嘗試開展個性化的對比賞析活動。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古詩詞賞析的時候,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內容,學會背誦古詩詞作品,更要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精魂,促使學生獲得個性化感悟。這樣的賞讀才是真正高效的,能讓學生全面感受古詩詞的美。
參考文獻:
[1]陳易海.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9(02).
[2]劉自森.高中古詩詞教學的現狀、意義和有效性[J].教師博覽,2019(09).
[3]詹碧容.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的策略探微[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05).
[4]鄒俊.高中古詩詞情境化教學策略探究[J].語文建設,2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