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才
摘 要:在創新數學教學手段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起點,合理設計課程內容,積極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為構建高效課堂奠定基礎。文章從數學教學實踐出發,指出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尋找學生學習起點的方式,并提出基于學習起點思想的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數學;學習起點;高效課堂;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1-0137-02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數學課程學習與實踐過程并不是簡單的數學知識積累,而是新、舊知識和學習經驗相互促進而引發的認知結構重組。學習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是學生的經驗體系由內而外的“生長”,在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實現對知識網絡的構建和完善。尊重學生學習基礎就意味著在教學實踐中從學生學習起點入手,科學設計教學互動內容,在學生原有認知基礎上開展高效教學活動。只有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才能促使學生以更加積極的學習態度參與學習過程,打造高效課堂。
一、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尋找學生學習起點的方式
學生在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張白紙,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基礎,需要教師在制定教學策略時從學生實際出發,合理調整課程資源,做到“以學定教”。
1.借助課前調查的方式,尋找學生學習起點
在教學實踐中,課前調查可以通過訪談和問卷的形式,深入了解學生已具備的知識基礎,找準課程設計的教學起點。針對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學生已了解的知識內容,不必過多講解;對于學生理解不透徹的問題,重點進行講解和討論。例如,在教學“分數線的初步認識”之前,教師可以借助課前小問題對學生學習起點進行把握:“我們已經學過像0、1、2、3、4、5這樣的整數,誰還知道跟整數不一樣的不同形式的數嗎?它們都是什么?通常在什么時候使用呢?請舉例說明。”然后通過學生的發言反饋,教師就能夠非常直觀、清晰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學習基礎和學習起點。這樣有助于教師合理設計教學內容,避免出現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能力不相符的情況。
2.利用教學導入環節,找尋學生學習起點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設計相應的教學情境,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而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例如,在教學“四邊形”時,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情境對學生學習認知情況進行把握:“在日常生活中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身邊都有哪些四邊形呢?它們都有哪些特點呢?”雖然有很多學生不知道四邊形的特點,但是都能夠積極回答生活中身邊存在的四邊形。通過教學導入環節的學情分析,教師可以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
3.借助課堂教學過程,找尋學生學習起點
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進行中即時了解學生,這樣既不影響正常的教學互動,又可以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青少年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勝心,總是希望自己比其他人更優秀,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征,設計一些與新課程內容相關的練習,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摸底。例如,在教學“退位減法”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比計算的方式引導學生弄清楚前后知識的區別和聯系。在教師出示算式“60-27=”和“68-27=”之后,學生可以分組進行討論比較,最終得出一個個位夠減、一個個位不夠減的結論,需要用到退位減的知識。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算式“60-27=”和“62-27=”并進行演示計算,讓學生繼續討論分析:同樣是退位減的計算,一個是用10去減,另一個需要在10的基礎上加上原來個位的2,然后再去減。教師通過個位上是0不夠減的特殊情況,以及個位不夠減的一般情況,能使學生在兩次分析對比的直觀認知中溫習學過的內容,還可以對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進行檢驗,從而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
二、 關注學習起點,構建數學高效課堂的策略
1.從學習起點入手,合理設計教學預案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教學預案的設計除了要依據教材和教學大綱外,還要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實際學情出發明確教學重點與教學任務,合理設計教學流程,引導學生共同參與學習過程,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
(1)設計認知沖突,激發學習興趣。教師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要善于從學生學習起點出發,激發學生探究的好奇心,讓學生在認知沖突的引導下學習新知識。例如,在“折線統計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課件為學生出示已經學過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分析相關數據的含義,同時提出新的問題:有沒有更強大的“統計圖”,可以更好地展示數據的變化趨勢,讓人產生一目了然的效果?這樣的問題與學生的認知產生了沖突,學生由此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表現出更好的學習狀態。(2)從生活實際出發,強化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數學學科具有比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青少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傾向于形象思維。因此,教師需要將一些抽象性、邏輯性較強的知識內容以學生便于理解的直觀形式展示出來。教師可以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從而促進學生對重難點知識進行理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路程時間”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演示相遇問題,讓學生在直觀體驗中了解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等概念。(3)準確把握知識生長點,實現知識的同化與遷移。數學學習是在不斷的積累、內化和遷移過程中實現知識體系的構建與發展的,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學習起點,以新知識的生長點為教學契機,在學生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實現知識的同化與遷移。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加減法”時,就可以通過“132-42=”“0.35+ 0.3=”等算式,喚起學生對已經學過的整數加減和小數加減計算方法的回憶,最后再遷移到分數加減的計算問題上,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能理解先通分、再計算的順序。
2.關注教學動態,及時調整教學預案
(1)針對教學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在課程的設計和落實過程中,教師已經在學生現實起點與邏輯起點的基礎上明確了教學方法,但是由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學習問題以及學習障礙不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需要調整的地方。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以“三角形的分類”為例,由于課本內容涉及的圖形較多,學生對分類的方法缺乏學習基礎,很容易出現一次分類同時運用邊和角兩個標準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調整教學方法,讓學生突破分類標準的思維誤區,使學生明確從三角形的邊和角兩個方面進行分類時,只能運用一個標準分類,從而幫助學生突破認知誤區,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2)根據學生反饋,及時布置跟進練習。在學生進行課堂練習過程中,教師要強化課堂巡查,走到學生中間,了解學生練習動態,并根據學生反饋中存在的問題布置針對性的跟進練習。如果學生在練習中普遍出現某一問題,此時就需教師反思教學方式,進一步完善教學策略。如果問題是具有代表性的,則需要教師在班級內通過集中解析的形式彌補部分學生的學習短板。
三、 結語
總之,學習起點是需要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關注的問題,教師要掌握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尋找學生學習起點的方式方法,在具體教學策略上注重從學習起點入手,合理設計教學預案,關注教學動態,及時調整教學預案,為打造高效課堂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李倩.關于小學課堂教學“學習起點”的思考——基于數學內部和數學外部的視角[J].數學教學通訊,2019(16).
[2]吳玉妮.基于學習起點,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18).
[3]鞠晨陽.基于Scratch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8(21).
[4]鄭菊香.把握學習起點 優化數學教學——小學數學“學習起點”偏差剖析及對策[J].數學教學通訊,2017(10).